唐利平
摘要: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对英语教育课程的耗时费力而又成效甚微的现状,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深感忧虑,纷纷发出取消小学英语,拯救母语的呼吁。在中国流行了十几年的“英语热”引起社会各界热议,英语课程价值取向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思考。英语课程的价值取向首先取决于社会需求,同时发挥英语课程的特点,把它作为人类的一门重要语言,与汉语课程共同承担交际工具和“文化育人”的课程功能。
关键词:“英语热”;英语课程价值取向;知识本位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4)02-0034-04
2013年9月8日和9月9日连续两天,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其实名认证微博上发表:“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解放孩子,救救汉语!”[1] 的呼吁以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英语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立刻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网友的热议,也使中国近三十年来的“英语热”和对此的非议终于上升到全面大讨论的理性思考层面。“网友@匆匆过客小松说:小学应该把用于外语教学的时间用来诵读国学经典,或者是练习毛笔书法。课外愿意学外语的,就自己学吧……。 @躺着的傻鱼:英语就应该作为选修课,现在都快成母语了。网友“@岐山凤鸣”回应王旭明说,“非常同意你的意见,这些年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全民疯狂学英语;非专业者毕业后基本不用英语;汉语能力直线下降;英语老师不会写基本的汉字等。不过建议先取消高考英语,把英语必修课的角色转换成兴趣课、选修课,再来谈取消小学英语。”对此,王旭明回复称,“现在必须下猛药了。””近年来社会上对英语学习的“疯狂”、各级各类考试中英语的地位和英语在高考中的分值比重微词不断。从幼儿学习英语开始,考研要考英语,按照A、B、C类地区的学校要求,达不到目标校规定的英语分数线的不能录取;升大学要考英语,分值150分与语文、数学三科并立为三;进入大学要学英语,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方能毕业;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直到读研,应聘还要看英语四六级成绩。大学里可以不开语文课,但是几乎每所大中专学校都有英语专业。社会需求、家长和学校的茫目跟风给英语办学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导致雅思、托福、大学英语四六级、实用英语AB级、公共英语考试种类繁多,各种各类的英语补习班铺天盖地,大学生50%的时间要用在过级考试上,家长每年要花费近万元给孩子补习英语。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推动下,中国几乎达到了全民学英语的热浪,其英语学习效果如何?新华网2013年10月5日的一篇题为 “中国英语教育陷怪圈:学了十几年 无障碍交流者不超5%“调查报告称:“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在所有学英语或其他外语的人中,真正能学会一门外语并能用外语流利表达、无障碍“跨文化交流”的,最多也不会超过5%。大多数人学英语十几年,结果可能都只掌握些‘三脚猫功夫。”面对“英语学习虚火”和“英语教育怪圈”,中国英语教育面临一个迫切的选题:英语课程的意义是什么?英语课程价值取向何在?
一、我国英语教育发展
我国英语教育的历史始于解放后的高等教育。高校英语教育起步于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64年11月14日批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文件指出:“目前高等外语院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不能满足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外事工作的需要,整个外语教育的基础,同国家需要很不适应,呈现出尖锐的矛盾。”“《纲要》据此确定了我国外语教育此后七年(1964—1970年)的方针和具体规划,并在学校教育中把英语确定为第一外语。”而中学英语教育课程则呈现语种多元化、开课程度极不均匀的现状,大多数中学以俄语为主,英语罕见,教育部对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小学英语教育的“虚火”源于改革开放以后的“出国留学热”和我国世纪之交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1世纪之初,在我国建国后进行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2001年1月18日(教基[2001]2号)《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从2001年秋季起,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要求,给予了小学英语国家课程的地位。推进小学英语课程是围绕“推进素质教育,适应21世纪我国国民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 展开的,背景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使外语,特别是英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对21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2] 从小学英语课程的定位来看,其价值取向和课程性质都很明确:社会需要英语人才,英语课程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英语是对外改革开放和与国际交流的工具;提高“我国国民综合素质”表明了课程的个人本位价值。
大学英语课程也经历了从知识本位、纯工具性到社会本位价值和个人本位价值的嬗变过程。1999 年为满足国民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全国高校开始扩招,《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本) 》也应运而生。教学培养对象从精英转向了所有在校大学生;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逐渐成为英语课程评价方式。进入 21 世纪,我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英语作为世界主要交际用语之一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迅速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的“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列入改革计划四项工作中的第二项。2007 年8月教育部正式发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将教学目标界定为“培养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组织学习能力……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课程要求》同时也强调“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一定位说明英语作为一种语言,除了它的工具性质,它还是人类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较2003年的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和要求定位,英语课程从一味追求四六级过关率而转向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备的课程性质。另外,随着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小学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许多高校增设专业英语课程,将以打语言基础为教学内容的通用英语 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与学科专业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相结合。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又可分为: 学术英语 EAP(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 和职业英语 EOP( 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 。ESP 实际上体现了“个性化的教学思想,会成为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努力的方向”[3] 大学英语的教育目标增加了人文内涵的文化教育,教材也从强调开发教材的实用性和工具性转向人文内容,价值核心转向了强调“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的发展”,也就是说21 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英语课程价值核心开始从知识本位论的怀抱中走出来,向着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迈进,试图进行知识本位、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融合。
二、英语课程性质
课程的价值是由课程的功能体现出来的,课程是教育目的的具体表现形式,教育通过课程得以实现。教育“以人的存在意义和精神世界的成长为宗旨。教育的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最高发展”。[4] “英语”作为一门课程,归根结底就是“英国的语文”。对中国学生而言,英语是一门外语,而语文是母语。但究其学科性质、课程功能和价值来看,英语与语文具有相似性。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的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5] 工具性、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英语和语文课程的共性,即学科(知识)本位价值。“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学科性质上英语与语文有相似性,语文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英语也是重要的国际之间交流工具。但就继承文化遗产方面,英语和语文不可同事而论。汉语弘扬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而英语鉴于其国家首创的工业革命先进技术和欧洲文明,也是构成人类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语文课程的个人本位价值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6] 而英语课程的个人本位价值,“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指在科技和信息时代,国民应具有的外语交际能力和计算机应用素质。对于英语课程的文化育人功能,应是带有思辨、批判性质和合理引导的。把英语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了解世界文化,并了解信息传递的过程,学会透过传媒的表象抓住其实质性的内容。
从2001年起,教育部下发文件推进小学英语课程至今20多个年头过去,经过各级各类英语教育工作者、社会各界和家长的努力和教育政策的大力推进下,英语教育呈现红红火火的形势,远远超过了预期要求和期望,反而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怪现象”、“英语教育怪圈”:学了十几年,无障碍交流者不超5%。除了浪费人力、物力、精力和教育成本以外,“母语(汉语)丢失,国学边缘化”成为思想文化、教育学界之痛。然而,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课程的价值选择要服从于教育目的,也就是教育目的决定课程的价值取向。我们辩证地看待英语课程教育问题,不难看出英语教育的负面效果不是“英语课程”本身的问题,而是社会、学校和家长如何对待英语课程的意义和价值取向的问题。
三、 现代语境下的英语课程价值取向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课程改革都必然与该国的战略发展需要和国家意志联系在一起。”[7] 教育作为一种国家工具,自然要先考虑国家发展需求,而后是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的吻合与协调。英语课程的价值取向也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由人为设定的教育目的所决定的。 在这样一种语境下,英语课程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本位取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凸显。如果说,19世纪的“西学东渐”是借助英语引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参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需要英语,那么,在21世纪“中国梦”的感召下,要实现“政治大国梦、经济强国梦、文化兴国梦、天下大同梦、美丽中国梦”,传承中华文明,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参与世界多元文化对话,获得国际话语权,英语作为国际交流工具、国民外语语言文化素质的具体体现和政治文化科技的传播媒介,其重要意义则是不言而喻的。
课程价值取向,即课程的意义。一门课程的意义在于该“课程作为教育性客体对于主体(社会与学生)具有何种意义,能满足主体的什么需求”。[8] 历史上主张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课程价值观,二元对立论主张“课程的价值取向不外乎就是社会中心与学生中心”[9],而“1、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社会需要的多元性以及由此造成的人们社会利益间的冲突。2、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为社会发展服务和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并为人的发展服务之间的复杂性。这两个因素也会引起人类教育的价值选择发生矛盾,走向对立的两极。”[10]现代学者在课程的“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之外,又增加了“学科(或知识) 本位的价值取向”。“知识本位课程价值观,关注学科知识的进步与开发。而社会本位课程价值观则重视课程对于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价值。个人本位论课程价值观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课程之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11]。可以说,三种课程价值观各有优劣和偏颇。宏观上认为既然课程为教育服务,教育为社会服务,任何一门课程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取向都会随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微观上课程的价值取向可以具体而有时段性的指向,但就国家课程层面上来说,英语课程的价值取向一直是与我国的政治决策、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趋势密切相连的。纵观我国英语课程发展历史,从国家教育层面看,外语作为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价值取向非常凸显。
“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力求在社会、科学与人性间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协调好社会与个人在需要及发展等问题上存在的矛盾” [12],“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因此,正确的英语课程价值取向应该是“以学生本位价值取向为主体,以社会本位、知识本位为两翼的课程价值取向,突出个体成长与社会进步和谐发展的宗旨,有效发挥英语课程文化育人、社会发展的教育功能。”[13]树立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的前提是,淡化英语教育和英语学习的功利性,把握英语课程的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明确英语课程在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比重,针对不同群体的知识需求和就业岗位进行合理的课程要求和教学安排,根据年龄段和个人需求采取选修、主修、自学等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关键要合理化解两个矛盾:英语课程的社会价值本位取向和个人本位价值取向,知识本位价值取向和个人本位价值取向。首先,化解英语课程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人本位价值取向的对立,社会对于英语课程的需求不应与个人的发展相对立。英语课程个人本位价值表现为英语作为交流工具,能反映出个人的语言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competence。高等教育可视情况取消硬性规定,而将学校的英语必修课改为选修课,给予个人更多的选择范围。以实用性为主的特殊专业,如理工科和职业技术学校,英语课程价值取向以知识工具性为主,实行行业英语ESP为主,基础英语EGP为辅的课程价值取向。其次,取消中小学的升学和高考英语考试的限令,化解英语课程个人本位和知识本位的冲突,给予个人全面自觉发展以更大的空间。处于启蒙阶段和基础阶段的中小学英语教育则需要设置较为宽松的必修课,特别要突出英语课程的人文性,要发挥英语课程的育人作用cultivate,而非单纯的读书认字literal。最后,对于英语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涉及到社会、学校、家长等许多方面,消除英语课程的功利性尤其重要。无论英语多么“热”,终究不能取代国学,中华传统悠久的文明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无可比拟的。人们在经历了“英语热”后回头反思,之所以会有“取消小学英语课,救救孩子”的呼声,应该是社会的虚荣、教育的功利性、学校的跟风和家长的盲从等多方面因素所致的“国学边缘、汉语危机”。在中国令人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是,居于政府部门、企业界、管理层或学术界高位的官员以及土豪们的子女,以出国留学为学习目的和奋斗目标,回国的“镀金海龟”也能以其高身价赢得就业、创业的机遇。尽管大部分留学海外的出国人员证明是含金量高的国家精英,但那些“不足金”的出国英语热,毫无疑问的抬高了英语课程的功利性和知识价值。英语课程,作为开拓视野、提升语言和文化素养的普通语言课程,应该回归到理性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兼具的课程价值取向。
四、结束语
无需质疑的是,中国的英语课程改革经过英语教育工作者和各界有关人士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实践,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和丰硕成果。在探索我国英语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和弯路也在所难免,大可不必为之因噎废食。能理性地探讨英语课程价值取向,对英语课程和英语教育回归理性和科学的认识,本身就是改革成果。就目前世界各国的外语课程设置而言,许多经济发达国家仍然把计算机和外语能力作为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英国在“大国崛起”过程中的历史地位不容忽视,英语语言的形成经历过英语民族和文化的兴衰,英语民族和英语文化自然有可学可用之处。毫无疑问,社会和时代主题的变化会导致英语课程价值的变化。 对英语这样一门有利于走向世界、参与全球多元文化交流和对话的学科课程持有一种保留态度,通过习得英语语言而了解英语文化仍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对个人成长发展也颇具意义。关键在于我们应该扩大国际视野,真正从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和长足发展等,多维度思维的角度提取英语课程价值,让英语和汉语共同承担人类语言和文化的“文化育人”功能,实现个人成长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Chinese Dream。
————————
参考文献:
[1] http://news.qq.com/a/20130910/001009.htm 2013 -09-10 03:29
[2]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D].2001年1月18日(教基[2001]2号)
[3] 王守仁.全面、准确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2010( 3) : 6-9.
[4] [13] 林黉,杨艳,徐玲.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9):32
[5] [6] 倪文锦, 谢锡金.新编语文教程与教学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6,43
[7] 王蔷.我国小学英语课程政策与实施分析[J].中国外语,2011(7):47
[8][12] 陈葵阳.英语专业ESP课程设置的价值与功能[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19-120
[9][10]陆启光.课程价值取向探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45-46
[11] 曾碧锋,刘明东.论大学英语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嬗变[J].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