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红雨 韩强
〔摘要〕 对“坚定党员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研究”的问卷调查发现,党员干部关于“中国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构想”与“党员干部对‘三个自信的评价”的总体状态相匹配;党员干部在“三个自信”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理想信念动摇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党员干部在“三个自信”中的引领作用亟待加强,对吸取苏共下台教训缺乏持续关注和深入思考。因此,加强党员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要重视全党理论学习,强化理想信念,加强制度建设,加强青年群体特别是青年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培养,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关键词〕 党员干部,“三个自信”,理想信念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4)02-0033-05
为深入了解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认知状况,2013年6月至9月,北京联合大学课题组在中组部党建研究所及其他课题承担单位的帮助下,进行了“坚定党员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研究”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054份,受访人来自东中西部多个省份的党校、大学和企业、事业共13个单位,以党政干部为主,其中来自同煤集团的受访人比例最高,占36.58%,其次是南昌市委组织部占11.45%,其余单位均未超过10%。调查数据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帮助汇总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进行了分析研究,形成如下研究报告。
一、党员干部对“三个自信”认知认同的总体情况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自信,与广大党员干部对当前社会发展现状、对未来社会发展构想的认识状况有着密切联系。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关于“中国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构想”与“党员干部对‘三个自信的评价”的总体状态是相匹配的,充分证明改革开放35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是符合广大党员群众的发展愿望和要求的。
(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认知认同调查基本情况。关于“三个自信”的自我认知调查数据显示,对于“三个自信”自我认定“比较了解”的人占总体的43%,“了解一些”的占40%,“不了解”的占较少比例(17%)。其中,从年龄看,“不了解”“三个自信”的人群无论在哪一个年龄层次占有比例均相对较少。选择“比较了解”的受访人群年龄集中在46岁~60岁(56.6%)。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三个自信”了解程度会逐渐加深。拐点出现在6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上升,了解“三个自信”程度的人群比例在下降。从文化程度看,在选择“不了解”的人群中,文化程度波动并不大;随着文化程度的增加,“深度了解”“三个自信”的人群比例在增加。按所在单位不同的受访者调查数据显示,在党政机关和军队,“深度了解”“三个自信”的人群比例最高,农村受访者选择的比例最低。此外,共产党员中回答“比较了解”“三个自信”的人数比例为49.4%,“了解一些”的占39.5%。共青团员中回答“不了解”的比例最大,占40.1%。在校学生选择“不了解”“三个自信”的人数比例最高,占52%,地厅司局级干部表示“比较了解”的比例最高,占86.4%。
关于“三个自信”来源的调查。选择来源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占23.6%;其次是来源于“不断与时俱进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占21.8%,来源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检验”占21.3%;选择“人民群众的认同”占18%;选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占13.8%。
(二)对我国当前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总体评价满意,对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均表现信心十足。调查显示,在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度上,有超过一半的调查人群表示“满意”,占有比例为56%,加上选择“很满意”的人群31.3%,共有87.3%的调查人群认同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选择“不满意”的人群占9.1%。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质量“比较满意”的占52.4%,“很满意”的占30.2%,二者之和占调查人口总数的82.6%,可以得知调查人群总体上持积极态度。对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表示“很有信心”的人占46.60%;“比较有信心”的占42.3%,“信心不足”和“没有信心”的分别占9%和2%,可见非积极的态度所占比例很小。其中,中共党员对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最强,他们当中选择“很有信心”的比例最多(47.71%),民主党派选择“很有信心”的人数较少,占32.26%。在“信心不足”一组中,35岁及其以下的调查人群所占比例最高(12%),也就是说,年轻人相对其他年龄组的人信心略显不足。对2020年实现收入翻一番目标的信心,有44.1%的人选择“很有信心”,有40.9%的人选择“较有信心”,有11.1%的人选择“信心不足”,有3.8%的人选择“没有信心”。其中,表达“信心不足”的人群有学生、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农民。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前景保有自信。数据显示,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前景的看法中,有一半以上的人群选择“很有信心”;有35.7%选择“较有信心”,还有6.1%的人选择“信心不足”,1.7%选择“没有信心”。其中,在党员中,选择“很有信心”和“较有信心”的比例最多,两个选择总和占94%,其次是共青团员和其他政治面貌的人,两个选项的总和分别占85.8%和88.3%。总体说来,绝大部分的党员、共青团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发展前景持积极态度。对“是否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的调查数据显示: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占有比例是96.5%。其中,共产党员中认为制度“非常符合国情”的比例最高,有54.9%。民主党派人士表达“非常符合国情的人数”比例为34.4%,比其他人群低,但是他们当中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比较符合中国国情”的比例最高,占59.4%。共青团员表达“不太符合”和“不符合”的比例为7.1%,高于其他人群的比例。在校学生比其他人群相信现有制度“非常符合”国情的比例最低,仅为29.2%,他们当中更多的人认为现有制度“比较符合”国情,占63.4%。
(四)对“中国梦”理解积极。受访人群中有64.9%的人将“中国梦”认同为“中华民族复兴梦”,有20.1%的回答认为“中国梦”是“个人价值实现梦”,还有12.4%的人认为“中国梦”是“社会主义理想梦”。中年人更加认同“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复兴梦”,而年轻人比其他年龄组的人更多地把“中国梦”理解为“个人价值实现梦”(占30.0%),可见年轻人更注重个人价值。
二、党员干部在“三个自信”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总体上说,党员干部对坚持“三个自信”保持了良好的态度和信心,但是,问卷调查也表明,党员干部在“三个自信”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和偏差,其中主要表现在这样一些方面:
(一)理想信念动摇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增强“自信”的前提,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在困难面前不气馁,不放松,才能最终战胜困难,实现目标。因此,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但是,受到市场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理想信念动摇现象在党员干部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卷调查表明,在回答“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时,选择“理想信念动摇”的占17%,选择“是假大空口号”的占11.3%,选择“缺乏信心,看不到希望”的占11.1%。这三个问题归结起来,最终仍然表现为理想信念缺乏,这个比例合计高达39.4%,相比而言还是偏高的。当然,对于不同群体来说,其认同程度各异,党政机关干部中认同“理想信念动摇”是“三个自信”主要表现的比例较高。在关于影响“三个自信”的原因调查中,选择“社会思潮多样性”的比例为25.3%;选择“理论难以解释实际问题”的占14.2%。其中选择“社会思潮多样性”的人群中,来自省部级领导的比例最高。由此说明,“理想信念动摇”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思潮多样性”和“理论难以解释实际问题”,从而印证了“理论上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前提”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二)党员干部在“三个自信”中的引领作用亟待加强。党员干部是党的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实现者,对自己为之奋斗的理论、道路和制度理应具有更高的自信心和自觉性,虽然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人对“三个自信”拥有极高的认同度,但是,在关于对“缺乏‘三个自信人群的判断”的调查中,认为普通群众缺乏自信的占36.9%,认为一般干部缺乏自信的占22%,认为普通党员缺乏自信的占21.4%,认为领导干部缺乏自信的占19.7%。把后三者合并后,认为党员干部缺乏自信的比例竟达到63.1%,虽然理论上三者不能简单相加,这个数据也不能准确反映全国的情况,但是如此高的比例认为党员干部缺乏自信还是非常具有警示价值的。此外,另外的数据表明,有34%~38%的受访人,包括企业和军队工作的人员、工人和离退休人群认为领导干部、一般干部、普通党员是社会上缺乏“三个自信”的人群。而且72.7%的人认为是权力寻租降低了信任。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造成这种认识状况与现实中党员干部队伍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无关系。在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中,一些干部存在严重腐败问题,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糜之风也还颇有市场,执政能力和水平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仍不相符合等等,这些现象极大地损害了党员干部的形象,损害了党的形象,也损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象,削弱了党的领导地位,从长期看,势必影响“三个自信”在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中的培育。今后,有针对性地加强理论教育和作风培养势在必行。
(三)对吸取苏共下台教训缺乏持续关注和深入思考。苏共的社会主义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很好的参照,虽然苏共的实践在世界范围内长期以来为社会主义扩大了影响力,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发展充满信心,但是上世纪90年代初苏共的下台和苏联的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同时也对今天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造成了不利影响。今天,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也是衡量党员干部“三个自信”的重要指标。问卷调查发现,在回答“从苏联解体事件中吸取的教训”这一问题时,调查人群中有31%的人认为是“特权阶层形成”,30%认为是“信仰危机”,23%认为是“民主失控”,还有14%的人认为是“对本国历史的全盘否定”。而且调查中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省部级领导中更多提到的是“对本国历史的全盘否定”。由此可见,苏共下台二十余年,我们党尽管进行了深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导致苏共下台的因素我们也有所表现和滋长,另一方面,党员干部的认识还极不统一,甚至存在许多模糊认识。如果不能对苏共下台苏联解体的教训作更深入的研究,不能把认识上升到更加理性的层次,那么苏共的教训就难以为我们所汲取,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影响就将长期存在。
从以上问卷调查反映出的问题来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在现实中遇到的挑战是非常巨大的,影响因素较多,现实程度不一,党员干部的带动作用发挥不足,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三、加强党员干部坚定“三个自信”的对策
综合上述调查分析,我们感到从理论层面、规律层面、道理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能够为广大受访者所认可与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能够为广大受访者所赞赏和接受。但是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普通群众甚至党员干部仍表现出各种思想迷茫、信心缺失、动力不足等状态,构成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如何破解这一矛盾,必须寻找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在加强党员干部“三个自信”的有效方法调查中,提到“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比例最高(23.6%),之后是“加强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17.2%)、“深化改革”(16.1%)和“加强理论创新”(15%)。按人数占比考量,关于增强“三个自信”的有效方法,78.9%的人认为在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57.8%的人认为是“加强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54.1%的人认为是“深化改革”,50.4%的人认为是“加强理论创新”。在所有受访者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选项比例仍然高居首位。调查中也显示,职务较高的受访者选择“加强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的比例更高一些。由此,我们认为,在社会发生重大转型的历史时期,如何让人们坚定信心,关键还是在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改善党的自身形象,把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好。
第一,重视全党理论学习是前提。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我们党九十多年的发展史,是一部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逐步推进党的建设的学习史。在《领导干部要学点历史》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回顾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这是我们党90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1 〕。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看,世界格局正处于深刻的变化调整之中,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社会思想意识更加活跃、多元多样多变趋势更加明显。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理论辨别能力,消除思想混乱,保持理论上的成熟和政治上的清醒,党员及党的领导干部应自觉学习和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加深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根本所在。问卷表明,影响三个自信最突出的两个方面是“党群、干群信任缺失”(64.7%)和“理想信念动摇”(39.4%),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通过学习教育增强理想信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密切党群关系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因此,中央一直强调党员干部要学习党的历史,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同时注重完善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一系列制度。2013年,中央出台了《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明确要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体制机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制度,健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制度。这是从制度上保证全党理论学习的重要步骤。
第二,强化理想信念是关键。理想信念是鼓舞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更是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支柱。党的十八大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2 〕邓小平曾经说过,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是总结我党九十余年奋斗历程得出的结论,是政治自信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走向光明未来的政治基础。问卷表明,有57.8%的人认为增强三个自信的有效办法在于“加强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排在措施选项的第二位,而且省部级干部认为这是第一有效的办法。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最关键的是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理想的认同感、自觉性和坚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论、制度、道路形态的统一体,均源于马克思主义,其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产生的最新理论成果,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这一理论体系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及其基本原理正确认识中国实际,科学回答中国面临的突出问题,尤其是指导全党系统回答和基本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实际问题,明确了发展的方向,使我们实现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协调发展,发展势头稳健,质量逐步提高,这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陷入日益严重的经济金融危机、发展停滞不前的情况下更加凸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制度的优越性和道路的正确性,也更加凸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欣欣向荣、朝气蓬勃。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始终坚定政治信仰,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团结奋斗,共同破解发展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我们也要看到,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特别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还没有树立崇高信仰,他们在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中迷失了自己,在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中失去了方向,也有的甚至走上了严重违纪和违法犯罪的道路。他们虽然是少数,但对全党的危害极大,对三个自信的树立影响极坏。因此,在广大党员和党员干部中要增强理想信念,不仅要切实加强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提升共产党人的理论修养和思想修养,同时也要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为理想信念培育创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是保证。邓小平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任务,并把这一改革纳入体制改革的整体范畴。
制度建设是清除权力寻租、惩治腐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让权力在阳光下运作,受人民监督,对社会是进步,对发展是保障,对官员是保护,对百姓是福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针对当前存在的认为党群干群相互信任缺失是极大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因素问题,尤其要围绕提高党群干群间的信任度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相关制度。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 〔2 〕。按照《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提出的“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要求,我们还要完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完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方面的党内法规,完善领导干部待遇方面的党内法规,完善作风建设监督惩戒制度。把深化党密切联系群众相关制度的改革提上议事日程,在完善中改革,在改革中完善,切实提高相关制度的集成性、针对性和执行力,为推进作风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
第四,加强青年群体特别是青年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培养是重点。青年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在调查中,通过年龄差异分析可以看到青年党员干部的精神状况、思想状况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其重要原因是不少青年干部忽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和重大政治风浪考验,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不强,在面对新的诱惑时往往难以守住道德防线。对此,在关注关心青年群体生活工作需要,帮助解决青年群体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其思想理论教育工作的力度,提高思想理论教育成效和水平,发挥好理论教育的引导作用。
青年群体特别是青年党员和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骨干力量,他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意志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他们与当代青年同处于社会的巨大变革阶段,面临严峻的生存与发展的竞争考验,进行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大选择。正确引导和教育青年党员和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是党和社会的重大责任之一。青年作为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对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强烈的渴望和期待。调查显示,在对“中国梦”的理解选项中,青年人比其他年龄组的人更多地选择“个人价值的实现”。因此,尊重、关心青年党员和干部这一利益要求,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五,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良好的发展优势、比较优势,依靠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只有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实现全面科学有效发展,使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正如调查结果显示,正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35年来取得了巨大发展和进步,我们的群众和党员、党员干部对我国当前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总体评价是满意的,对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均表现信心十足。同时,调查也显示,现实中人们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意识在不断提升,重视经济权利、政治权利、文化权利和社会权利的公平分配,由此,出现新的重大社会问题也只有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中才能得以根本解决,这就必然要求全体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学习时报,2011-09-05.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新华网,2012-11-09.
责任编辑 周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