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学的评价、教师教的评价和对课程本身的评价。本文重点阐述教师对课程本身评价的重要性及主要内容,并提出发展教师学科课程评价能力的内外部条件。
【关键词】教师 课程评价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77-02
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凭借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教师进行课程评价,往往只局限于对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进行评价,而对课程本身进行评价的意识较为薄弱、行动较为少见。为此,本文重点讨论教师对学科课程本身的评价,且下文中出现的“课程评价”也专指教师对学科课程本身的评价。
一、教师在课程评价中的作用
教师在课程评价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自身特点、学校实际条件、社会需要等现实因素对自身学科课程进行评价的结果,应该受到学校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学校领导及其他教员对课程评价结果的正确认识,不仅有利于学校学科课程的建设以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该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课程专家等权威人士的重视,能够促进学科课程的改进与完善;教师自身的审视与反思,有利于其正确认识自身学科课程优、缺点,并对课程进行适度的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专业化成长。
二、教师评价课程的主要内容
不少学者指出,教育界应注重教师这一课程评价主体,强调教师在课程评价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评价。呼吁“关注”与“鼓励”很重要,但为避免教师在课程评价中陷入迷茫状态,相关人员必须为他们提供一定指导。教师深入了解课程之后,其对课程的评价才有可能是全面的、科学的。教师进行课程评价,可从课程构成要素着手。关于课程构成要素,学者们观点不一。综合阅读书籍与材料的观点,笔者从以下几个课程要素来分析并阐述评价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程编制指导思想的评价。每一种课程编制都体现着一定的课程思想,并始终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完成整个课程编制。在职前培训或是工作中,教师会学习并实践此种思想。但是,教师不应只是这种思想的执行者,还应是它的评价者。教师在考察课程编制思想时,应考虑到以下两点。一方面,教师考察课程编制是否能够满足当下社会需求,以反映社會对课程的需求并发现现行课程存在问题;根据自身课程实施情况,教师对现行课程进行诊断,考察新的课程编制能否解决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为课程改革提供正确的方向。另一方面,对课程编制的观念与理论基础进行评价。以现代的教育观念与科学的理论为基础,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教师可利用自身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与开阔的视野,对观念与理论的基础进行评价。
课程目标的评价。教师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操作者、实践者。教师一贯是遵循着现行课程目标进行教育教学,却很少有教师对课程目标提出个人看法及修改建议。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教师课程评价地主体地位长期被忽视有很大关系。教师作为课程目标的评价者,教师应该做到:首先,考察国家课程目标与本学校课程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其次,对课程目标的现实可行性展开评价。一方面,教师要审视现行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客观基础,是否具有客观条件的保证,是否都能被学校教学理解、接受并落实;更重要的是,课程目标是否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该学科领域的发展水平与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最后,对课程目标表述准确性的评价。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实践经验丰富,对于课程目标是否表述准确,他能够根据自身经验进行判断并给出个人的观点。教师对课程目标准确性考察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能力;它是一个“双收”的过程。
课程标准的评价。陈玉琨等学者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一书中提出了高级中学学科教学大纲的评价准则与指标,主要包括:1.学科教学大纲编制的评价,应注意考察教学大纲编写格式、内容选择和结构安排三方面是否合理。2.学科教学目标的评价,涉及目标选择、目标要求、目标内容以及目标表述四个方面。3.学科教学内容的评价,要从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知识广度)、深度(知识难度)、学科先进性、社会适切性、结构的学科合理性着手,还要考虑到教学内容是否与相关学科教学保持着协调性。4.课时安排的评价,考虑课时总量安排、周课时以及年级分配的三者合理性。5.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关系的评价,注意两者教学目标、内容、教学要求三者安排的合理性。6.教学要求的评价,要考虑安排与要求的合理性,即各教学环节和实验、实习或实践教学两者安排的合理性;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教学设备设施三者要求的合理性。7.学生学习评价的评价,主要涉及对评价的对象、性质、目的与评价任务几方面说明的合理性的考察,以及对评价类型、方法技术、结果运用三方要求的合理性。新课程改革中,将“教学大纲”更改为“课程标准”也就是说,以上涉及的“教学大纲评价的准则与指标”,教师也可以应用到对现行课程标准的评价当中来。
课程建设与课程质量的评价。课程建设又包括教学思想、教学梯队、教学条件的建设;课程质量包括学生经过学习该课程后,具备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认识以及一技之长。作为课程评价的主体之一,教师应该对课程建设与课程质量进行评价,以促进课程和自身的发展。
三、教师评价课程能力的培养途径
教师进行课程评价的前提是具备课程评价能力。课程评价能力,是教师完成对课程价值判断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综合个人特质,是通过运用评价理论与技能,促进课程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提高学生学习的一种课程能力。发展教师这种能力,需内外部条件有机结合。
教师自身的努力。首先,树立课程主体意识。树立课程意识,教师必须认识到自身是课程的主体与主角,意识到自身课程的发展与改进密切相关。其次,关注与学习课程以及课程评价的知识理论。教师有意识地关注课程评价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更新理念,自学以加强对课程评价理论知识与技能的了解与认识,与同事交流经验、相互借鉴学习以丰富自身课程评价的经验与认识。再次,形成并发展课程评价思维。教师应认识并理解课程评价性思维形成的过程(认知——反思——批判——对话——构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培养课程评价性思维。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创造内部条件,以促使其课程评价能力的形成与提升。
学校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一方面,实施赋权增能,鼓励教师开展课程评价。赋权增能,相信教师具备发展课程的能力,为教师提供自我决定的机会。教师在凭借一定的评价工具收集各方面课程资料、掌握课程质量及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审视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优、缺点,提升自身的课程评价能力,发展课程。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培训。相关部门邀请外部课程专家以及学者进行专题讲座,丰富教师课程评价理论知识;专家、学者向教师介绍课程评价技能并以实际案例说明,使教师更快地理解与把握技能;鼓励教师去实践,以提升其课程评价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李雁冰著.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刘志军著.走向理解的课程评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陈玉琨,沈玉顺等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王艳(1987-),女,天津市人,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