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固盛
近代的国故整理,也可称之为国学研究,是近代学术史上极其重要的内容,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国学的兴起,无疑与西学的影响与刺激有直接的关系。胡朴安在《民国十二年国学之趋势》一文中说:“一种学术,必有他种学术与之接触,始能发生新学术之径途。因欧洲哲学之影响,研究诸子学者曰多;因欧洲言语学之影响,研究六书学者曰多;因欧洲美术学者之影响,研究群经古史学者曰多。”胡朴安预言国学在西学的影响下非但不会衰落,反而还将出现新的局面。胡的预言是正确的,这也为后来的历史事实所证明。如桑兵总结的那样,近代国学研究,“总体上看,乃是数百年间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特别是晚清西学东渐之风的鼓荡,最终导致中国文化在学术层面上由传统走向现代。西学不仅刺激了国学研究的兴起,更制约着其发展趋向。”(桑兵:《晚清民国时期的国学研究与西学》,《历史研究》1996年第5期)这是一个相当中肯的总结,如果说西学直接影响着近代国学的方方面面,那么近代老庄学的发展又与近代国学的研究息息相关。
一、国故整理在近代的兴起
近代国学研究的发轫,可以追溯到1902年梁启超谋创《国学报》的时候。谈到近代的国故整理,自然不能不提到胡适的贡献。1919年1月北京大学张煊、罗常培等学生在刘师培、黄侃等教授的支持下成立“国故社”,3月创办《国故》月刊,“以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为宗旨”。12月,胡适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倡导“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功夫”,认为“整理国故”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条理系统的整理”,“第二步是要寻出每种学术思想怎样发生,发生之后有什么影响效果”,“第三步是要用科学的方法,作精确的考证,把古人的意义弄得明白清楚”,“第四步是综合前三步的研究,各家都还他一个本来真面目,各家都还他一个真价值”。关于整理国故的主张和方法,胡适不仅撰文阐述,还在各高校的演讲中大力宣传。1922年1月17日,北京大学宣布成立研究所国学门,1923年1月,《国学季刊》创刊,胡适担任主任编辑,并为创刊号撰写了《(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该宣言集中体现了胡适对国学的认识与思考,在国学的定义、内涵、整理方法及发展前景等多方面都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