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中的生态伦理:评《沙乡年鉴》

2014-04-29 02:37郭施宏
华夏文化 2014年2期
关键词:利奥波德存在物年鉴

郭施宏

《沙乡年鉴》是美国著名的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的代表作,利奥波德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在《沙乡年鉴》中,他将生态伦理思想通过对荒野的观察和描绘表现出来。利奥波德一生的荒野经历是其伦理思想诞生的基础,他出生于美国衣阿华州伯灵顿市的一个德裔移民家庭,1909年获哈佛大学林学专业硕士学位,长期从事林学和猎物管理研究。在求学过程中,他由对鸟类浓厚的研究兴趣逐步转为对自然整体的兴趣。而当其将兴趣、实践与生态学前沿理论结合时,他的整体主义生态世界观初步形成。在其生命走向终结的前期,利奥波德通过文章《像山那样思考》将其对生态伦理的认识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沙乡年鉴》记录了利奥波德长期对荒野的观察,他的思想也是通过这些荒野的画面透露出来。在全书中,生态整体主义的思想贯穿于每个细节。首先是他对土地的理解,利奥波德认为土地不仅仅包括土壤,还包括在它上面生长的动物、植物和水、空气、气候等,他提出了土地共同体的概念,土地共同体的界限扩展到了整个自然界。更重要的是,利奥波德把人也纳入土地共同体内,人是土地共同体的一员。“土地是一个有机体,它的组成部分就如我们自己的组成部分,人与土地相互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竞争与合作都是这个有机体内部运作的一部分。你可以谨慎地对它们加以调控,却不能抛弃它们。”土地共同体概念的提出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最重要的体现,它颠覆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颠覆了人与自然之间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在土地共同体中作为平等的一员,需要和自然界的所有存在物合作与竞争以求得生存与尊重。其次,在这个共同体中,生物群为了生存下去,其内部必须达到平衡,而这种平衡往往被人们“过量安全”的行为所打破。“衡量是否成功地实现一个时代的和平的标准是,所有的东西都超过了必须的数量,或许这就是客观思考的前提。但是从长远来看,过量的安全似乎只会带来危险。”利奥波德在书中用了大量人为的生物链失衡的例子去警示人们不要主观地认为一种生物是珍贵的,而对另一种生物进行捕杀,土地共同体中所有的存在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利奥波德的生态整体思想在书的最后部分达到高潮,他指出在生态整体这个大循环中,动物群体有着个体动物意识不到却又帮助其发挥作用的行为模式,譬如兔子意识不到生物循环,但它却是这些循环中的一个环节。“有理由认为,我们的社会进程比兔子的社会进程有着更高级的自愿选择内容。但是同样有理由认为,作为一个物种,我们也有自己全然不知的群体行为模式,因为环境从未唤起过它们,或许还有一些别的被我们误读的行为模式。”利奥波德犀利地指出了当前人类的行为在自然界中是不谦虚的,甚至是一个自以为是、指手画脚的形象。为了保护自认为对我们比较有用的鹿,人类可以去捕杀食鹿的狼,殊不知“如同鹿群活在对狼群的极度恐惧之中,大山也活在对鹿的极度恐惧之中。或许大山的恐惧还有更好的理由,因为被狼群杀死的雄鹿只需两三年就有新的鹿取而代之,而被太多的鹿毁坏的山脉则可能几十年都无法恢复原貌。”

除了最基础的生态整体思想外,利奥波德对生态价值的判断给予人们一种生态伦理尺度丈量的标准。他反对用主观的价值认知去判断一种存在物是有用或者无用,看似对人类无用的东西,可能在土地共同体中具有特殊的价值。面对眼前的自然存在物,利奥波德时常发出质疑:

“六月的某个时候,当我看见每一株羽扇豆上面都挂满露珠这种不劳而获的分红时,我开始怀疑沙地区域是否真是贫瘠之地。”同时,对于伦理观道德的评判标准,利奥波德始终坚持“当一件事情,有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相反,它就是错误的。”

在利奥波德长期对土地及其生活在土地上的动植物的观察过程中,他逐渐具备了土地的思维方式。在书中,利奥波德往往站在弱势一方的自然生态发出渴求:“一些植物对世界所要求的不是肥沃,而是空间”。他在呼吁人们用爱和尊重去对待自然的同时也提出了对人类行为的批评。他在书中以建造公园为例指出,建造公园的初衷是为了把大自然美妙的音律带给大家,但当大家准备好聆听音乐的时候,已经没有了音乐,只剩下噪音。利奥波德认为“荒野对人们聪明行为的奖赏以及对错位行为的惩罚,这是每个林中居民每天都要面对的,但是文明却建立了上千种缓冲方式与之抗衡。”因此,他提出在这种文明中需要加入自然资源保护教育以及一种普遍的对土地机制的求知欲。

可以说,利奥波德的生态伦理思想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颠覆了长期以来被人们普遍认同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甚至在今天,其思想依旧具有超前性。他的思想特别强调整体性,但也因此受到后来一些学者的质疑,认为这是一种极端的为了整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法西斯式的伦理观。后人的疑惑不无道理,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利奥波德在书中所表达的纯自然角度的诉求难以实现,但其思想对于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作者: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邮编350108)

猜你喜欢
利奥波德存在物年鉴
感谢《年鉴》
免年鉴
——卯年大事件
四川31部年鉴获全国奖项
最有思想的句子
2016—2019年全国获得“中国精品年鉴”名录
环境伦理学何以可能?
最强魔术师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探析
“对象性存在”的三重规定性及其意义*
关于利奥波德生态伦理思想的翻译、解析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