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问题及对策

2014-04-29 00:44钟红丽汤强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年20期
关键词:两位数教材算法

钟红丽 汤强

【摘要】 面对教材改革,小学数学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状况. 教材本身的问题、教师对教材的不当处理都给小学数学的教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师只有坚持不懈提高自身能力,积极配合全国各地的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致力于教材的研究与编写,才能最终实现课程的基本理念.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材问题

小学数学教材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物化”形式,在日常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然而,面对着图文并茂的教材,教师的运用并非得心应手. 这一方面是由于小学数学教材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源于教师对教材的不当使用.

一、教材本身的问题

1. 课程内容规范性缺失

现行课程内容缺少规范性的格式和总结性的语言,教师难以把握知识的科学规范性. 现在教材中的例题基本上属于半开放性的,它没有完整的做题格式,到底什么样才是规范的、合理的,老师之间存在争议,教学难以统一.

2. 知识呈现分散,难以形成体系

以往教材将相关知识集中呈现不利于知识的前后联系,但如今教材中的知识呈现又过于分散,似乎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比如,教材上没有应用题章节,不便于学生整理复习,更不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但仍然强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么这样的教学要求又应该以哪些内容作为依托呢? 教材练习中也会出现几道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但教材基本知识点都不包含的应用题,如生活中的里程表、水表、电表,列车行驶时间、速度等问题. 这些题难度大,通常要花几倍时间教学,教学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3. 信息过于丰富,难以把握重点

教材在“解决问题”的处理上与原来教材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条件的呈现大多以“情境信息图”的形式出现,色彩鲜艳,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和童趣,不仅条件多了、活了,而且问题大多由学生自己提出并解决. 这种做法无疑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对训练学生的思维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但由于受到学生思维水平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的有效学习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比如,信息呈现多、散,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情境图的意思,给学生解题增添了难度.

4. 活动课设置目标偏离

实践活动课应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用课堂内知识解决课堂外问题,重在实践活动. 可新教材搭配中的学问、体育中的数学都是排列组合问题,这些都属于小学奥数,将它们引入课本,是否符合新课标精神?是否增大了教学难度?值得深思.

二、教师对教材不当处理所带来的问题

1. 过于关注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偏离了目标要求

在教学中,当教师呈现主题图让学生提出问题时,往往由于问题情境的开放,学生常常流连在情境之中,要探讨的计算题迟迟无法引入,影响了计算目标的达成.

例如“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教学,教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画面,感受北京申奥成功的喜悦,然后引导学生看图中的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了十多个问题:① 北京和多伦多一共有多少票?② 北京比多伦多多几票?③ 多伦多和巴黎一共有几票?④ 多伦多和伊斯坦布尔一共有几票?⑤ 多伦多比巴黎多几票?⑥ 巴黎比多伦多少几票?等等,一节课花了近一半时间提问题,使得解决问题及算法的探讨匆匆而过,练习刚开始下课铃声就响了.

2. 将教材中融于问题解决的计算分离出来,顾此失彼

新课程把计算教学融于问题解决中,有其一定的意义. 但我们的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中,容易出现往往是以问题解决引课,但在列出算式后,就不再和问题联系了,只注重如何解决计算的问题,好似问题解决只是一块敲门砖而已,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数学的应用性.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出示了题目后,列出算式、教学算理,归纳算法后,就开始大量的计算练习,偶尔解决问题解决中的题目,也不注重让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追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出现学生看见题目中的两个数,不用审题“直接乘没错”的现象.

3. 对教材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只追求算法多样化,忽视优化教学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是课标的一个亮点. 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一方面教师一味追求多样化的算法,花了不少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在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时,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找不到最优算法,从而影响学生对基本计算技能的掌握.

例如“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当教师列出算式12 × 3后,先由学生各自探索算法,分组交流,再在全班展示不同算法:①12 + 12 + 12 = 36;② 12 × 3 = 36;③ 10 × 3 = 30,2 × 3 = 6,30 + 6 = 36;④ 5 × 3 = 15,7 × 3 = 21,15 + 21 = 36,等等,最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练习时教师发现很多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比如连加方法),有的学困生根本不知道用什么方法算,而竖式算法是小学阶段一种常用算法,学生却很少采用. 教师在教学时停留在引出多种算法的表面,而没有去关注算法的优化.

4. 无视教材中培养能力的知识,只注重与考试相关的内容

在小学数学中,数与计算是最基本的内容,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新教材中,保留了最基础的计算要求,同时降低了大数目计算与多步骤繁难计算的要求. 另外,为了提高学生根据不同条件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教材中还加强了估算、心算和简便计算的内容. 但应试教育下的老师不愿“浪费”估算、心算的时间,往往直接步入算法的学习.

比如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教学,其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首先实现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其次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比如在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后,先引导学生用口算来做,再引导学生用估算来解决,最后为了得到准确值,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 但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前两步全省略了,只是直接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什么口算,什么估算,全不相甘. 三、一点建议

1. 教材内容的改革与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课程教材的内容必须不断地改革与发展. 课程教材研究所刘意竹认为,课程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应当是由有关教育部门组织各界的有关专家,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之后认真确定的,是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体现. 一方面,课程和教材的研究应当走在一般人的认识水平的前面,而不是被动地适应教学现状. 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应当着眼于未来,应当学习和研究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另一方面,在实施时又要注意适当和得法,具体的安排要适当,使大多数教师、学生都能接受.

2. 教师作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

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不断加强对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为学生设计出更好的课程,营造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 首先,基础教育课程从高度集中统一的国家管理,转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要求各个学校及教师通过研究与探讨编制出适合本地区学校的“校本课程”. 其次,需要根据课程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不同类型,如学科课程、经验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隐性和显性课程,研究与设计课程的呈现形式. 最后,需要教师结合各种现代教学技术,如几何画板、“超级画板”教学软件、图形计算器、科学计算器,参与教材的研究与开发.

当然,在教材的处理上不可能一步到位达到完美,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剖析教材,反思教学活动,为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宝贵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刘意竹.关于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1999(1):14.

[2]邱学华.我国小学数学60年的变迁[J].小学教学,2009(9):4.

[3]姜乐仁.建国三十五年来的小学数学教育[J].湖北教育,1984(10):21.

[4]李星云.改革开放30年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2010(1):68.

猜你喜欢
两位数教材算法
能拨出哪些两位数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巧算两位数加法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特殊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技巧
写出不同的两位数
基于MapReduce的改进Eclat算法
Travellng thg World Full—time for R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