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有效的互动是教学质量高效的保证

2014-04-29 00:44:03杨建楠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年20期
关键词:主体评价数学

杨建楠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是指在数学教学中,课堂上的时间与空间内,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所发生的一切信息交互作用和影响. 它既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信息交换与行为交换中所引起的各自心理和行为的改变,同时也指信息交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师生、生生间经过尝试、探究、体验、合作、实践等互动手段发现并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同时在互动中学生历经情感过程培养他们的价值观与思想观,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情感交流的手段. 其实,无论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教是为了不教”,还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里,或多或少在形式与内容上成为教学互动的先导. 可见教学中的互动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所以从古至今教学中的互动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个课题. 笔者主持的“高中数学‘问题——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被江苏省科学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批准号:D/2013/02/483),对高中数学课堂上的互动进行了实践与探究.

一、关注教师角色的定位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

1. 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同时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产”着教育,人际交往的主体之间的对话是建立在各自自主意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自主的前提是主体之间的平等参与. 只有平等参与,交往双方才能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互动交流,双方共同参与、相互吸引、相互包容、相互分享. 所以,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互动,首先应该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完全民主、平等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 在这样的特定的人际交往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很突出,所以教师树立民主平等意识是数学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前提条件.

2. 教师要善于进入角色

要使得互动有效地展开,教师进入自己的角色至关重要. 一方面,我们看到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教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能在教学中快速地进入教师的角色,他们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民主、平等的融洽关系,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情感融合,教学活动中每个人的角色对了,“互动”就能顺利开展,课堂上老师的一言一行,乃至一个眼神、一缕微笑,学生都能心领神会;而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老师也能尽收眼底,了如指掌,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这里的灵犀就在于老师能进入自己的角色,保证了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当教师能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他们学习时的内心真实体验与真实情感,才能快速地定位好自己的角色,进入自己的角色.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是数学课堂互动活动中相对独立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努力克服自己固有的“权威感”与“优越感”,尽可能地从学生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课堂上的互动才是真正有效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互动中不能以自己的认知方式要求学生,不能无视学生在教学互动中的的情感体验与情感需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互动中,并学会在如何聆听别人意见的同时作出适当的评价. 在教学中平等的地位产生于平等的角色,只有当教师角色定位对了并且进入了正确的角色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导向”作用,真正实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理念.

二、关注互动主体的比例

1. 个体与群体的比例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主要有三种形式:教师与个体学生、教师与全体学生、教师与学生学习小组间的互动. 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要求与需要、提问与回答、评价与反馈以及个别辅导等过程,这种形式的互动优势是能对学生个体直接产生有效的影响——学生个体注意力集中,学习效果明显,但这样互动的比例过大不仅会影响整到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课堂上顾及的学生的主体数不够;教师与学生全体之间的互动指的是教师组织教学、课堂讲述、课堂提问、课堂评价、课堂练习等过程,这种互动涉及参与学生的面很广,课堂时间更经济,但是这样的课堂互动比例过高,也会降低教师对学生个体的重视程度,课堂上学生的个体表现得不到教师重视,从而使学生参与互动的热情与积极性降低;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习小组之间的互动要给予重视,因为学习小组在课堂上能够协助教师进行讲解、分析、引导、启发和提出建议,通过教师与学生学习小组之间的互动去激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热情,创设出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在课堂内外主动地建构学习,这样的教学互动是教学质量高效的保证.

2. 主体之间的比例

数学课堂中的教师与学生互动中,教师更多关注的对象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被关注的不够. 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进度、教学任务,以及对不同学生的偏爱,他们喜欢选择学习成绩好的、性格活泼的学生作为互动对象,因为成绩优秀的学生容易满足教师的互动要求,使得互动得以顺利进行,而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在互动的速度上与互动的质量上比成绩优秀的学生逊色得多;另外,在课堂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这样就出现了主体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 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在面对学生这个主体时,要充分给予每一名学生享有的一切权利,给予每一名学生主动发言和自主参与活动的机会,努力做到生生平等. 在数学课堂互动中,不能让部分学生成为垄断互动的“贵族”,教师要从内心深处平等对待学生,时刻记住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地位,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互动中去. 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时间结构,控制好教师教的时间,给予学生充裕的思考和表达时间,提高互动时间分配的合理性,确保互动的质量.

3. 主导与主体的比例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之间的互动往往涉及双方的认知、情感、伦理、社会关系诸多方面. 在互动中,教师在上述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因此教师在互动中要控制好发起者、倡导者所占有的比例,克服在课堂上的“优势地位”与强烈的“控制欲望”,不能把课堂上教的内容、教的方法、教的深度与广度完全由教师一人说了算,这样会使得课堂教学中的所有的互动由教师单方发出,一旦主导与主体的比例失调,课堂上的互动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教学方案时要注意比例的分配. 另一个方面,数学课堂中更要重视教学的“随机性”,这种教学的“随机性”是在教学中随机生成的,什么时候采取什么形式的互动,在什么关键节点进行互动等都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 “随机性”互动往往会在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容易产生,教师在课堂上要体现出自己的智慧与情感使课堂上易于形成“随机性”的互动,并在“随机性”的互动中促进主导与主体双方的需求、意图、意见和行动达成一致,促使学生主体在互动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三、关注互动的多样性

1. 实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必须具有实效性,要把握好互动中的“广度”与“深度”,既要防止课堂上教师因担心教学内容、过程失控,尽可能多地占据课堂时间,使得课堂教学的互动广度不够,也要防止由于教师设计的互动问题过于简单,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心理上的需求,产生思维疲惫,导致课堂互动流于形式,达不到理想深度. 一旦课堂互动没有了“广度”与“深度”就没有互动的实效性. 另一方面要把握好互动中师生的互惠,课堂中还要防止教师为达到增加对学生提问的频度,加大学生间交流的机会,不顾内容、对象、时机等因素去“启发”“诱导”“鼓励”,这样的互动满足不了教师与学生互动双方的期望和需求,不可能实现双方的利益与价值,教学失去了互惠性.

2. 梯度性

课堂上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梯度便于互动的展开, 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是互动成功实施的支柱. 学生的学习是在原认知的基础上构建新认知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设计课堂互动活动的方案时要研究教材,研究课程标准,更要研究学生,课堂的提问、探究、合作活动都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诱发学生互动的欲望,有利于形成学生互动的行为习惯. 课堂互动中教师要遵循“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原则,课堂的互动一般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单一到综合,分层递进地开展好课堂互动.

3. 环境性

数学课堂要创设互动的教学环境,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互动学习小组,各学习小组成员首先要学会独立探索,然后组内互相探索进行互动,组内形成学习成果,最后教师提供互动大平台. 这样的小组成立以后,互动的平台有了,互动环境也就有了,在这样的互动环境下,学生学会自主收集与处理信息,学会主动获取新的知识,学生在教学互动中能力全面得以提高,充分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的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另一方面,数学课堂创设互动的教学环境还要营造一个开放交流的课堂,在开放交流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展开交流,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潜在的学习能力得以展现,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互动的质量.

4. 评价性

新课标中指出: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要激励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 因此在课堂互动活动中教师要实施评价互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这样的评价互动能有效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品格与素养. 在评价互动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互动表现予以及时的评判,评价的互动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起激励作用,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有效地促进他们的互动发展,从而激起他们不断创新的欲望,升华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得有效课堂评价不断升华了高效课堂的互动.

猜你喜欢
主体评价数学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我为什么怕数学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8:12:04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5:47:52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体育师友(2012年4期)2012-03-20 15:30:10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
外语学刊(2011年3期)2011-01-22 03: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