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年红
^摘要:历史材料论文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习观念、课程观、历史价值观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将指导我们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规范课堂提问,转变课程观念,整合教学资源,加强通史知识的联系,实现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感知,关注史学研究成果,更新史学观念,优化评价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努力提高常态课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历史材料论文题;引领;常态课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上海、北京、江苏等地区的历史高考试卷设计了材料论文题(俗称历史小论文题)。教师挖掘其中蕴含的理念用以引领常态课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
首先,历史材料论文题体现学习观念的转变,注重考查学生历史认知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常态课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历史认知的过程,借助分类学视阈规范课堂提问。
历史材料论文题并非单纯考查知识记忆,更侧重培养学生甄别史料、理解、运用、分析和评价等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朱文琪先生认为历史材料论文题“考查要求再现了知识的认知过程,凸显了‘过程与方法。”“在这一认知过程中,融入了探究性学习的思维……该思维过程完整地再现了考生认知历史的心路,展现了‘过程与方法考核特色。”在考核目标上 “注重历史学科的思维测量,尤其是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既着力于求证思维的考查……又不断突破求证思维的框架,考查考生发散型思维,在相对开放的条件下,要求考生提出自己对历史文明的个性理解。”[ 朱文琪. 历史材料论文题的命题反思与前瞻——以美国AP测试历史科材料论文题为例.[J].历史教学,2013,(11)(上半月): 64—65.]由此可见,历史材料论文题对于认知层次的要求比较高,基本上属于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层次。因此,教师在常态课中要熟悉认知规律,针对不同层次的认知过程采取不同的提问策略。
分类学视阈下认知过程是一个按不同等级层次排列的动态过程,可以分为:记忆层次、理解层次、应用层次、分析层次、评价层次、创造层次。记忆层次的提问思维层次较浅,对于高中生来说,教师在课堂上要少提或者尽量避免;理解层次的提问,有助于学生逐步认识事物或事物的联系、本质、规律;应用层次的提问,有助于学生运用习得知识解决课程或生活问题,进一步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分析层次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弄清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建构起知识网络,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组织和推论,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评价层次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借助自己熟悉而且符合自身价值判断的历史课程知识,大胆回答,不拘一格。[ 冒兵. 认知领域的历史教学目标实施——分类学视阈的问题设计.[J].历史教学,2013(1)(上半月):37—41.]总之,“认知过程是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的,后一类目标层次是建立在已达到的前一类目标层次基础之上的。因此,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应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敢于回答问题。”[ 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9.]这样,教师在常态课中就可以让学生站在比较宽广的领域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解释和论述,多层次、多角度论述问题,同时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其次,历史材料论文题体现课程观的转变,因此,教师在常态课教学中要改变以前的那种“教教材”观念,代之以“用教材教”的观念,可以适当调整授课顺序,整合、拓宽课程资源,同时还要注意加强通史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实现对历史本身的整体感知。
现行历史教材是“一纲多本”,要求高考命题不再拘泥于哪一种教材,而是基于历史课程知识。历史材料论文题“在测量内容上,强调的是历史课程知识而不是教材知识”,[朱文琪. 历史材料论文题的命题反思与前瞻——以美国AP测试历史科材料论文题为例.[J].历史教学,2013,(11)(上半月): 62.]正好适应了这一趋势和要求。因此,教师在常态课中要改变过去“教教材”的观念,代之以“用教材教”的观念,可以适当调整模块内授课的先后顺序或整合模块之间的内容,便于学生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例如:笔者介绍人教版必修一时就对授课顺序进行了调整:将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调至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之后讲授,这样调整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加深对人类社会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趋势的理解。有时教师还要整合模块之间的内容,帮助学生厘清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如在讲授必修一辛亥革命时,教师可以将必修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必修三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的相关内容作一些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从而形成对辛亥革命历史的整体认知。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是按政治、经济、文化专题史模式编排,而高考试卷是按通史体例编排,学生学习专题史能很好地把握历史线索,但专题史人为地将历史割裂开来,而通史的学习便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然而,历史学科在初中阶段普遍不受重视,因此学生在初中阶段形成的历史通识感并不理想,甚至很多学生连基本的中国古代朝代更迭都不清楚。这就要求教师在常态课教学中,注意专题史和通史结合,提高学生在“专题体系”下对“通史体系”的把握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本身的整体感知。例如,笔者在介绍人教版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前专门补充介绍了中国古代朝代的更替,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知,为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在常态课教学中也要注意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历史事件的横向联系。如在介绍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后,可以与学生一起比较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与古代希腊时期的阶段特征,让学生增强对各自阶段特征的了解以及对不同文明形成的原因的理解。
第三,历史材料论文题体现评价方式的变化。它采用SOLO分类评价法评分,更多的关注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因此,教师在常态课中要优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学科素养的养成。
历史材料论文题能否测量出考生的真实学业水平,除试题本身的影响外,评分标准也是一个关键因素,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可以客观地考量出考生的思维能力水平。SOLO分类评价法由比格斯(Biggs)教授首倡,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其基本理念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它较好地解决了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形成程度的分类评价、测量的问题,在过程性评价中,可以比较准确地以分数的形式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利于老师制定补偿矫正的措施。在形成性评价中,可以比较准确地分类出不同人群学习结果,尤其是历史素养形成的程度,有利于选拔人才。”[ 姜波.基于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命题实践.[J].历史教学,2013,(5)(上半月): 49.]在广东、北京、江苏等一些地区高考试卷历史材料论文题的评分大多采用了SOLO分类评价法。
在高考试卷中采用SOLO分类评价法评分有助于科学衡量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及学科素养。因此,教师在常态课教学中也要优化评价方式,要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学生回答的内容,对于学生回答正确的部分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对学生回答错误或偏离方向的部分给予提醒或更正,最好是能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这样帮助学生调整历史思维,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提升学科素养。
尽管目前我国只是在部分省市高考历史试卷引进材料论文题,也许这一题型的命制、评分等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憾,但在朱文琪先生看来“国外先进地区的考试测量经验说明,历史材料论文题纳入大规模考试之中,不但有必要,而且是可行的。历史材料论文题的可行性,是客观条件和人为努力双重结合的产物。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有意识、有步骤地创造改革的条件,历史材料论文题必定会出现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朱文琪. 历史材料论文题的命题反思与前瞻——以美国AP测试历史科材料论文题为例.[J].历史教学,2013,(11)(上半月): 67.
(作者单位:江蘇省泰州师专附属实验中学225300)]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历史材料论文题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引领常态课教学,一定会为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也会为学生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