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秀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让数学课堂有“游戏”玩、有“故事”听、有“实验”做以及有“疑问”议,引领他们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数学活动,经历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发展能力,从而构建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玩;听;做;议;活力课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学习数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传统机械、沉闷、呆板的被动学习方式,形成一个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为主要特征的活力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和永恒主题。那么,如何构建能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的初中数学课堂呢?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一、让数学课堂有“游戏”玩
众所周知,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青少年最喜欢、最愿意参加的一种活动。在全面实施数学新课程理念的今天,把数学游戏运用到数学课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达到寓教于乐,乐中求教的境界。同时在数学课堂中融入数学游戏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地学数学,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中发展“数、形、量”等概念,从而培养数学能力,拓展数学思维。
例如,对于大多数刚上初中的初一学生,他们对四则运算的混合运算还不能熟练掌握,教师可以让学生们玩“24点游戏”,使学生们在游戏的同时促进了自己对加、减、乘、除运算的熟悉,极大促进学生们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又如学习“中心对称图形”时,课堂导入可以设计成玩扑克牌游戏。教师事先取几张中心对称的扑克牌和一张非中心对称的牌按牌面的多数指向整理好,请一位同学上台任意抽出一张,并把它旋转180°后再插入,再请这位同学洗几下,展开扑克牌老师能马上找出这位同学抽出的牌。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扑克牌游戏导入,随后老师提示学生观察几张扑克牌图案的特点和旋转180°这个动作引发思维,指导他们认真学习新知识,并积极开展交流讨论,努力揭开魔术谜底。由于学生探究游戏谜底的欲望强烈,因而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他们通过观察、发现、总结、归纳很好地理解了中心对称图形以及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了课堂效果。
实践证明,数学游戏可以把学生认为是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轻松有趣。因而把有意义的而且具有趣味性的数学游戏活动适当地运用于教学是激发数学课堂活力和推进课程改革,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好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让数学课堂有“故事”听
故事陪伴儿童成长,初中学生同样喜爱听故事。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更好领会所学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可从康熙微服南巡时,处理“公差与卖马牛伙计之争”的故事引入;讲“位置的确定”时,可介绍笛卡儿睡醒观察天花板苍蝇的爬动,受其启发发明解析几何的故事等等,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情景中,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使学生体验数学发现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当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方法很多,引入数学故事只是其中一种,我们平时都在有意无意之中运用,如果能用好数学故事,让数学故事走进我们的课堂,对数学的教学将会锦上添花。
三、让数学课堂有“实验”做
提起实验,人们都会本能地想到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和生物实验。而在数学教学中,却几乎没有实验。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枯燥乏味,就是因为数学太抽象,不像理化那样经常做实验,看得见、摸得着。事实上,数学既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试验性的归纳科学,因而要求教师要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积极促使学生尽可能地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使学生学会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和实验手段学习数学。
而长期以来,相对落后的教学手段以及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只是教师在传授数学家“做”出来的数学,而学生却在被动地“听”数学。他们听来的多半是缺少发现过程的结论,而且缺乏他们自己对所讲内容的“操作”。这就大大脱离了学生自己的经验体系,致使学生不能很好的获取知识。
可喜的是,新世纪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数学课堂做“实验”提供了可能。比如被誉为“21世界的动态几何”《几何画板》软件,为我们的数学课堂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做”数学的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设计合适的数学实验,让学生从“听”数学转变到“做”数学,以研究者的方式,参与包括操作、发现、探索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能切实有效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让数学课堂有“疑问”议
这里的“议”是指议论或讨论。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产生疑问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对新知识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及时释疑、解惑,而课堂讨论则是帮助学生解决疑虑、突破难点的重要方式之一。哲学家培根说过:读书使人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如果学生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通过开展讨论、争辩、思索,掌握的知识会更深刻、更准确,对问题的思考会更全面,对结论的表达会更系统、条理。此外,合理有效的课堂讨论,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并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蓬勃生机,给现代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显而易见,课堂讨论作为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转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要想顺利开展讨论式教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巧设“疑问”。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出既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又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让学生通过思辨、交流,最终达到突破难点,实现释疑解惑目的。
例如,在学习二次根式时,学生对 和 很容易混淆。笔者在教学中事先以一个数(不为零)乘以9再除以9得原数,除以9再乘以9也得原数的实例说明乘法与除法、开方与开平方等运算的互逆特征,从而抛出与异同的疑问给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通过开展讨论,不仅使学生深刻的认识两者的区别,深知引起两者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字母a取值的不同,更使他们体会学习数学也应从辩证唯物主义去考察,要抓住事物的本质,而不应只看表面想当然。对字母a取值的讨论还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此例的讨论可谓一举多得。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指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显然,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转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念,真正落实“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生本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积极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引领他们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数学活动,经历动手、动脑“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发展能力。参考文献:
[1]周育鹏.构建初中数学活力课堂初探[J].中学数学.2012(08):57-58
[2]鲁杰.创设数学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J].课程教育研究.2012(0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