迮晓伟 周历媛 蔡东全 刘硕 张龙龙
摘要土地信息系统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导致了土地数据的多源性的产生,为土地数据整合、综合利用以及共享带来些许不便。该研究立足于土地数据整合现状,在综合分析当前技术水平及操作平台的基础上,对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整合、比例尺不同的数据整合、不同空间坐标系数据的整合、不同格式数据的整合现状进行研究,旨在对该过程的发展作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土地数据;整合;融合;现状
中图分类号S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2-07633-03
土地资源数据涵盖地面、地下不同空间位置,涉及土地、矿藏、海洋、地质、测绘等不同部门,包含街区、县、市、省、全国范围等不同尺度水平,面向统计、分析、评价、预测等不同应用目标,具有时空动态性、复杂性、多尺度性、不确定性等特点[1]。随着对地观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国土资源数据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多时相、多领域的海量数据将不断累积。
然而,多元化的土地数据给我们带来决策便利的同时,也给统一化、标准化使用土地数据带来诸多难题。当前,各地土地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着土地数据整合困难、数据无法流通和共享的问题[2]。因此,如何将复杂的、动态的、综合的土地数据巨系统整合到一起,实现其存储、应用、管理的一体化成为当前尤其是未来土地数据化研究的重点。
1土地数据整合概述
1.1土地数据整合的概念土地数据整合是指通过数据的传递、转换、集成等方式,将分散的土地数据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规范化组织,保证数据之间的协调一致性,为用户提供规范化的数据服务,使之形成具有统一的数据格式、数学基础(含大地基准、高程基准、投影及其参数、比例尺等)、要素分层、属性值表达的数据,然后录入土地数据整合数据库中,既可以为土地管理部门提供一站式管理、决策服务,又可以为土地研究机构提供大量的“源数据”进行研究。
1.2土地数据整合存在的问题
1.2.1数据生产的多源性、异构性为数据的集成利用带来困难。就目前而言,各级土地部门采用的数据生产软件种类繁多。每种软件都涉及不同的软件系统和相应的数据格式,即使使用相同的数据生产软件,由于数据生产单位不同,同一类数据在数据分类、属性编码、数据结构、数据格式等方面也会有所不同[3]。
1.2.2数据库标准的制定及土地部门对标准的执行存在问题。虽然土地部门就基础数据库建设发布了若干数据库标准,但在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影响整合和共享的问题。
1.2.3不同软件系统对数据的处理不同。目前,土地数据的生产和处理都依赖于不同的地理信息操作平台,这样就使得数据之间进行复杂的转换。而在转换过程中,可能会损坏或丢失某些重要信息。
1.2.4缺乏统一规划。各土地部门在建立基础数据库时,缺乏统一规划,为后续整合、集成以及处理带来很多不便与损失。
2土地数据获取、输入与整合
2.1数据获取途径
(1)野外测量。野外测量是传统的测量方法,这种方法获得的资料具体、准确,但花费人工多,工作周期长。一般是测得数据后制成地图,再输入到土地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中。
(2)摄影测量与遥感。利用非接触成像和其他传感器对地球表面及环境、其他目标或过程获取可靠的信息,并进行记录、量测、分析和表达的科学与技术。例如,航空摄影测量、遥感等。
(3)各类土地数据库和土地信息系统历史数据。包括已建成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地籍数据库、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等,及其历史数据。
(4)地图和统计资料。包括现有各种纸质地图、电子地图、专题地图,政府统计部门的各种调查、统计报表等。
2.2数据输入数据输入需要有规范统一的地理基础,这是关键所在。而且,输入的数据也存在着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之分,这是造成数据整合困难的根本因素之一。
2.3数据整合
2.3.1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整合。MapGIS、MapInfo、ArcGIS等常用的GIS平台软件都在采集相关地理数据(空间数据)时,记录了相关的属性数据,比如坐标、点、链、节点等,这些是作为空间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的,可以存成表或者其他形式。数据库是可以操作的,比如可以建立属性字段来存储属性数据。也就是说,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联系是靠操作数据库完成的。
(1)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的连接是数据处理的基础工作,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