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林
^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读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获取知识,而是训练他们的思维、培养创新的能力,因为知识随时可以查阅,而正确思维方法的形成,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开发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针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素质教育”,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火花。素质教育是国家制定的、平等的、面向全体学生、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学校教育活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的素质教育中进行思维能力培養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我认为思维能力培养不是进行专门的思维教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中,它不是一门知识课,也不是一门专业课,所以它没有“金字塔”式的结构的知识层次。“金字塔”式结构的知识层次要求学生先学会基础知识,不然就无法理解高层次的复杂的材料。
形象思维是通过感性形象来反映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形象思维根据其有无创造性,可分为“再造性形象思维”和“创造性形象思维”。再造性形象思维就是把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进行第二次创造的思维过程,如小说中的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要把作者心中的祥林嫂形象化为读者自己心中的祥林嫂。
创造性形象思维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创新意义,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把它贯穿在教学中。通过长时间的应用和实践,一定会使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维,就不会形成固定的僵化的思维模式,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有生气,语文的生命力才更强。
根据创造性形象思维的思维过程,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创造性形象思维把这些特殊的人物形象再现出来,再现出来肯定带有学生的个体主观性,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不是千人一面的教育,我们知道,千人一面的教育是亡国的教育,创新才是拯救民族的教育,对学生的思维进程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启发、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的形象思维主要有:从文学景物描写中分析作者形象;阅读诗歌散文时在头脑中构画意境;从抒情语句或描写语句中看情感形象;作文中要善于创造形象,要“虚构得真实”。
逻辑思维与素质教育。
逻辑思维是指严格遵循逻辑规律,在教学中运用逐步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和结论的思维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很重视比较性阅读,在高考中也会经常要用到这种阅读方法。比较阅读通常有横向比较、纵向比较阅读法。横向比较就是对描述同一对象的一组文章从体裁、内容、主旨、结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多项或单项的对照分析;纵向比较可以就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作前后之间的比较,可以是两篇以上的文章作比较,也可以是一篇文章中的段与段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探究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所显现的思想发展轨迹,或不同时期创作风格的变化等。
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的方法主要有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法是一种聚合型的思维方法,是以集中性的归纳相同特点的逻辑思维。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找出两段不同语言材料或两种不同事物的相同或相似点。求异法是一种发散型的思维方法,它总是在思索还有什么新的方面、新的途径、新的方法。求异法在创新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使人们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在思考问题时不拘一格,不落俗套,充分发挥大脑的想象力,使思维像旋转的水龙头一样由一点向四面八方发散,从而寻求出相异之处。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找出两段相似语言材料或两相似事物的不同点、差异处。
逻辑思维在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是小学生知识功底的升华,创新是小学生可贵精神的闪光,创新是小学生非凡能力的体现。逻辑思维对中学生有很重要的意义,体现在言语交际中来驳斥谬误等方面。
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联想与创新。联想是探索未知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诗歌的教学中,联想是非常重要的,诗歌所创设的意象,就需要读者联想,才能深刻领会其意境。
灵感与创新。何谓灵感?灵感是指人们在久思某一问题不得其解时,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了办法,给问题的解决产生重大顿悟的思维过程。灵感又称顿悟。灵感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相当突出,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灵感,这样到了写作的时候,学生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我的写作灵感激发出来,才能写出优美的考场作文,文思如泉流之水,汩汩而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灵感,这里要注意的是,也不能忽视教师在课堂上灵感思维的激发,受学生回答问题时或教学场的启迪。在课堂上,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我们都应该注意自我激发。无论阅读、写作、讲演、没有灵感是不可能优化的。在写作教学中,灵感思维尤其重要,当堂作文,考场作文都是需要激发灵感之火花,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