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中李白诗篇的吟诵法教学研究

2014-04-29 08:08张莹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

张莹

【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浪漫民族。从《诗经》、《楚辞》,到乐府诗、魏晋五言诗,一路走到唐诗宋词元曲新诗,五千年文明几乎可以用诗歌来注解。古人沉醉于吟诗作对,然而吟诵传统在现代社会却遭遇“冷藏”。本文以李白诗篇吟诵教学实例为切入点,浅谈吟诵法教学的实施方法。希望借助李白诗篇的吟诵法教学研究,以小见大,为古典诗歌教学注入新动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 李白诗篇 吟诵法

【基金项目】论文系东北师范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资助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3102000019。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48-02

诗歌教学承载着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重任。而李白的诗篇是古典诗歌中的精粹。就中学阶段而言,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者选入了李白颇具代表性的12首诗歌,从最质朴的《静夜思》到最磅礴的《蜀道难》,李白诗篇字字珠玑,意象丰富,夸张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学生若能积累并运用,会对写作有所帮助。

吟诵作为古人读诗的方式,提倡心口合一的体悟。若能在李白诗篇的教学中融入吟诵,能降低学习李白诗篇的难度、突显诗篇的独特价值、促进学生自发体悟诗篇的韵味。

一、李白诗篇吟诵法教学的课堂实例

(一)《蜀道难》教学——运气发声,表达性情。

诗歌吟诵的第一步是打破沉默,运气发声。随着情感的逐渐饱满,可配以神态、手势、动作,一气呵成。在吟诵示范环节中,笔者忘情投入地吟诵示范,配以蜀道高险难攀的图片,以激发感官体悟,学生在这过程中结合课下注释感受诗篇气势和诗人情感。该篇要求背诵全诗,然而通篇有许多生僻字和难以理解的意象,笔者授课时花了将近一课时用于诗篇吟诵,以此方式使学生掌握生字读音、体悟诗情、进入诗境。“噫吁嚱,危乎高哉!”短短七字,豪情喷发地诵出,诗篇的咏叹基调由此奠定。

第二環节是学生尝试吟诵,要求学生声音洪亮,肢体放松。学生大不同于平常有口无心的朗读状态,有学生在忘情处甚至流露出陶醉状。笔者与学生反复吟诵诗篇,并引入背景介绍和艺术手法分析,学生在揣摩吟诵的过程中想象出蜀道的雄奇险峻,感悟诗人苦闷不安的心情。在接触吟诵之初,学生解放了自己的天性,敢于表现,课堂氛围活跃开放。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掌握格律诗的创作规律。

中学生情感十分丰富,吟诗作诗是抒情达意的极佳方式。带着这种想法,笔者尝试通过吟诵教学加强学生对诗歌声调、平仄、押韵的学习。在讲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绝句时,先播放了吟唱音频,随后简单讲解吟诵遵循的声调、平仄、押韵规则,要求学生在感受吟唱的同时标识此诗的平仄,找出押韵的字。学生大多能根据字音的高低,长短,情感的急促平缓判断句读、平仄和押韵。

此诗的韵脚为“啼”、“溪”、“西”,押的韵母是i,吟诵时尾韵拉长,使人感觉到凄清至极之情。此吟唱调轻缓柔和,渲染了淡淡的忧伤,为学生理解诗情营造了哀而不伤的氛围。通过学习吟诵,学生便遵循了声调、平仄、押韵、音步等诗歌规律,以古人吟诗的方式更好地贴近诗篇内容和诗人情感思想。

(三)《将进酒》教学——感受多样的吟诵调。

在讲解《将进酒》时,笔者综合采用了戴君仁先生与徐健顺教授的吟诵调。开篇采用戴君仁先生的吟唱,“君不见”曲调高亢,气势恢宏;重复的“君不见”曲调低沉悲叹,“悲白发”稍加颤音,渲染悲凉之情。“人生得意须尽欢”到“会须一饮三百杯”这六句,吟诵节奏逐渐加快,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吟诵起来气势磅礴。以此处为节点,以拖长腔调诵读的方式诵“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这两句,从“钟鼓馔玉不足贵”至篇末采用徐健顺教授的吟诵调。在学生掌握了吟诵调后,笔者组织学生编排了《将进酒》情景剧。

此次吟诵教学将诗篇内容和诗人情感的起承转合诠释得淋漓尽致,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课后有些个活泼的学生还在争着模仿李白,还有多数学生反复吟唱此篇目,令人动容。

二、古典诗歌吟诵法教学模式

(一)课前准备。

着重“备文本”和“备学生”。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古诗词主要分为几类:怀古诗、送别诗、情爱诗、思乡诗、求仕诗,抒情色彩浓烈,因此吟诵的感觉因人而异,存在多个版本。老师可从几种方式获取资源:一是翻阅陈少松、秦德祥、叶嘉莹、赵元任、徐健顺等先生曲谱整理著作;二是登录“中华吟诵网”或“诗词曲谱网”;三是在网上搜索教学视频,如陈琴、朱畅思、彭世强等老师的吟诵教学视频。老师应选择能够打动自身的吟诵调,反复体悟,同时根据学生情况,设想学生对此诗歌的学习期待有哪些,会出现哪些字音较不准,哪些用词意义不容易理解,理解诗情时需要如何引导,根据吟诵调一一寻找解决方案,真正做到备课备学生。

(二)课堂实施。

吟诵课堂必须调动学生的兴趣,打造生动而具有活力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学设计应合情合理且“花样多多”。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手段发挥吟诵教学的作用:

1.反复吟诵,因声入境。学习一个新的吟诵调是渐进的过程,反复吟诵可以将诗歌的节奏和情绪更好地传达给学生。如《诗经》中的诗篇节奏分明,琅琅上口,可反复吟诵,由声入情,因声入境。

2.随乐绘画。诗与画自古是相通的。在老师示范吟诵后,再播放吟诵视频,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力,尽情作画。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描写了一幅西湖早春美景图,在感受吟诵的同时挥笔绘出“水云相接、莺歌燕舞、草浅花乱”的早春图,学生能更好地感受自然之美,体会诗情。

3.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如杜甫的《石壕吏》中有官吏、老翁、老妇和诗人四个人物,诗歌依次展现了官吏呵斥、诉说苦难、老翁越墙、老妇求情四个情景,让学生扮演其中角色,以吟诵的方式再现情景,便能跨越年代,如临真实的境况,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的心情。

4.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能将声、形、色集于一体,给予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的刺激,能帮助学生建构具体形象。

(三)课后拓展。

吟诵教学仅靠课堂的45分钟必然是不够的,还需通过课外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吟诵的了解和热爱。如建立诗歌吟诵学习小组,要求学生合作探究诗歌不同的吟诵调的区别,同类题材诗作的吟诵方法,或是诗歌常用意象的内涵等,搜集资料,形成专题报告;又如开展吟诵展示活動,在学习了一个单元的诗歌后,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上台进行诵读、吟唱展示,或表达自己学习吟诵的感受等等,还可将吟诵展示课的活动照片和学生的吟诵学习成果进行展出,为班级文化建设添彩。

三、推行吟诵法教学的要求

(一)提高语文教师的吟诵能力,打造活力课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将吟诵融入课堂,教师需要多方面努力。首先,教师应多阅读诗歌作品类、文学史类、文学理论类、审美教育类的书籍,积淀学识,融会贯通;其次,养成诵读诗歌的习惯,背诵大量的诗歌作品,了解常见诗人的风格,从中感悟人情人性、人文人道,涵养自身气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最后是掌握乐理知识,储备吟唱调。当自身有了一定的吟诵积淀,应循序渐进地运用于课堂,设计贴切的教学环节,才能切实感受吟诵教学的优劣,加以反思,不断进步。

(二)提高中小学生的吟诵意识,促使“吟诵”进校园。

传统吟诵在私塾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如今我们的校园却读书声都日渐微弱。除了在课堂中重拾吟诵之外,学校也应结合校情努力推进“吟诵”进校园,如开设校本选修课程——唐诗宋词吟诵选修课,或开展吟诵兴趣社团,设立学校特色活动吟诵周,举行吟诵原创曲谱比赛等。以吟诵活动为载体,打造学习吟诵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吟诵意识,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吸收,并从吟诵中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以传承吟诵为己任。

吟诵是古人吟诗作诗的方式,以此方式取代常规的古典诗歌教学模式,为改革诗歌教学,使之更符合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有重要影响。教师采用吟诵教学,能同时满足知识性教学和人文性教学的要求,并能敦促自身不断进取,提升素养。学生学习吟诵,能够寓学于乐,增加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亦能提高审美感受,得到美的熏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吟诵教学仍是困难重重,但只要学生感兴趣并能从中受益,我们都应不断探索更多的途径,使吟诵教学发挥最大的功用。

参考文献:

[1]陈向春.吟诵与诗教[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张清泉(台湾).诗歌吟诵教学[M].丽文文化事业出版社,2010.

[3]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
微课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迈进中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真境地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中学语文“自助式”家庭作业的设计
浙江省台州中学语文组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江苏省天一中学语文教研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