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为什么“随大流”

2014-04-29 00:44:03张建红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22期

张建红

摘要:学生从众现象已然成为教育中的普遍现象,“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都是从众现象的真实写照。对学生从众现象进行深层的剖析,可以对从众行为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有深入了解,并进一步为教育中积极应对从众现象提供参考和思路,从而合理运用学生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巧妙回避学生从众行为的消极影响,最终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学生从众现象;从众行为;教育应对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8-0021-04

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讲完某个知识点后,问学生:“大家都明白了吗?”学生齐声应答:“明白了。”学生真的都明白了吗?事实往往并非如此。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从众现象。是什么导致了学生的这种从众现象,教育又应该如何应对学生的从众现象呢?集中探讨这些问题对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学生的从众现象?

(一)从众现象的内涵

所谓从众,是指个体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或个人的舆论上的压力,从而在观点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1]心理学家梅耶(Myers)将从众现象(conformity)定义为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与信念的倾向,而弗朗兹瓦将其定义为对知觉到的团体压力的一种屈服倾向。[2]笔者认为从众现象是个体在群体或团体的压力下,改变自己原有的信念而产生一种与他人趋于一致的心理,进而在这样的从众心理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从众行为和从众表现。

从众现象中的从众行为不同于顺从行为。虽然从众行为和顺从行为都是在群体或团体的压力下出现的,但是二者有显著的区别。从众行为和顺从行为的区别在于内心是否出自自愿。[3]从众行为是行为个体在外界的影响下,自愿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信念或观念,进而做出与其他人相同的行为;顺从行为是行为个体迫于外界的压力,虽然做出了与他人相同的行为,但其内心不愿改变,对自己原有的观念有一定的保留,更多的是一种“表里不一”的现象。

学生从众现象就是指在学校群体的影响下,在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具体包括学习从众、交往从众、消费从众等等。

(二)从众现象的研究

1.谢里夫的游动错觉实验[4]

最早对从众现象进行实验研究的是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1936年进行的实验,他主要利用知觉错觉中的游动错觉来研究大学生的从众情况。游动错觉是指在一个黑暗的没有参照系的屋子里,当人双眼保持静止不动地盯着一个光点时,会产生错觉,感到光点在各个方向移动。这是因为背景上没有任何参照物,使人无法确定是否稳定。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谢里夫把被试单独安排在暗室里,给他看一个实际上是静止不动的小光点,被试会产生光点在移动的错觉。谢里夫请被试独立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形成各自的估计范围。在第二阶段,谢里夫把两个或三个被试一起安排在暗室里。他们都参加了前一部分的实验,都有自己的估计范围,每个人的估计范围各不相同。谢里夫把他们安排在一起,共同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

研究者发现,被试一开始独立判断光点移动距离时,相互间的差距极大,有的认为移动了七八英寸,有的认为只移动了零点几英寸。当群体一起在暗室里判断光点移动距离时,相互间的差距变得很小,大家的判断趋向一致。当被试再次单独估计时,他的估计值与群体估计值非常接近。显然,在群体估计中,被试参考了其他人的估计值,从而建立了共同的参考系统,形成从众现象。

2.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5]

20世纪50年代,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是从众实验中的又一经典实验。与谢里夫实验不同的是,谢里夫的实验是在模糊情境下从众情况的研究,而阿希实验是在情境明确的情况下进行的。

被试是123名大学生,分别来自三所大学。每组7人,其中只有1人是真正的被试,其余6人是主试的助手,真被试被安排在倒数第2个回答问题,这样他可以听到大部分不正确的回答。实验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绘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绘有比较线段。阿希告诉被试这是一个视觉感知实验,要求被试判断卡片中a、b、c三条线段哪一条线段的长度与标准线段相同。18套图片共呈现18次,前6次大家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从第7次开始,假被试故意做出错误选择,主试观察真被试的反应是独立判断还是从众,并加以记录统计。

研究结果表明,在情境明确的情况下,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没有被其他人影响,保持了独立的判断;75%的被试至少有一次从众行为;所有被试的平均从众行为占34%。在实验结束后的询问中,被试普遍反映在实验中感受到严重的心理压力和内心冲突。

二、学生为什么会有从众现象?

(一)群体压力的影响

人是作为群居动物存在的,而学生正处于求学阶段,他们主要生活在学校这个大的群体中,群体对个人必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影响。当人们面临群体压力时,就会普遍存在从众心理,所以学校群体的压力可以说是学生从众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所谓群体压力(group pressure)指的是已成型的群体规范对群体成员的行为的约束力,迫使群体成员按照群体目标和准则调节自己的行为,它直接影响着群体成员行为的一致程度,影响着群体效力的发挥。当—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产生分歧的时候,会感到群体压力。[6]根据多伊奇(M. Deutsch)和杰拉德(H. B. Jalader)1955年的研究报告显示,群体压力来源主要有两个,他们将多数人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方式分成群体规范影响和信息影响两类。[7]本文也主要是借鉴这一研究成果来对学生的从众行为进行深入剖析。

1.群体规范影响

在任何一个群体中,为了个体间的融洽交往,群体内部都会有一定的规范,规范对群体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当个体的行为和观念和群体规范一致时,就会得到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认可和接纳;当个体的某种行为违背了群体的规范(譬如不一致的观念、意见等等)时,个体往往会受到群体的反感和排斥。群体规范影响就是指个体为了从群体中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一种或多种“随大流”的行为。这样,在群体规范的压力下,个体愿意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并做出从众的行为,进而形成从众现象。

吴康宁教授曾经指出,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是规范性与强制性兼而有之的组织。[8]由此可见,作为规范性组织的学校,必然存在着各种群体规范,这些标准化的群体规范对学生有重要的约束力量。例如,学校的某个宿舍的学生都会在11点熄灯睡觉,但是有一个学生是“夜猫子型”的作息习惯,为了避免宿舍其他学生的排斥,该学生选择逐渐改变自己的作息,与他人行为保持一致,这一从众行为就是在群体规范的影响下出现的。

2.信息影响

信息影响主要是源于个体希望从群体中获得精确的信息,进而受到其他信息的影响,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人们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从众行为。人作为主体,在与外界的客体进行感知时,首先要借助的是自己的知觉、感受、判断等来自觉地获取信息,同时在此过程中还会和群体以及群体之中的他人发生联系。其中,当某项活动中没有一项权威的评判标准时,个体往往会把活动中他人的反应和行为作为自身行动的重要参考。当人在通过自我感知直接获得的信息与通过他人间接获得的信息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人比较容易放弃自己选择的信息而倾向于群体中多数人的信息,这样就容易形成从众心理,并做出从众的行为。

学校是学生获取学习信息的重要场所,生活在其中的学生比较容易受到信息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学生的从众现象。笔者曾经观察过小学二年级的课堂,在课堂上容易出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提出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班上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以答出)时,如果第一位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老师没有做出正误判断,接着提问另外一位学生,这个学生的回答往往是犯同样的错误,以此方式继续提问,会有更多的人做出相同的错误回答。这种从众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学生个体在对知识信息进行感知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原因,对外界的信息是不确定的或是模糊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进而选择与他人相同的信息,并通过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可见,学生群体中的从众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了信息的影响。

(二)个性特征的影响

个性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区别于他人的相对稳定的思想和情绪方式,而个性特征就是指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较为稳定的特征。人的个性特征与学生的从众行为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个性特征中的自信心、自尊心等因素与从众行为的产生有着密切联系。一般来说,自信心、自尊心较低的人有着典型的特征,主要包括感觉自己的思维不够灵活、自我效能感不高、对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有较低的认可度等等,这些都将导致他们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很多学习成绩不好或活动能力较低的同学往往会觉得别人的能力强,自叹不如,缺乏自信心和独立性,就只好跟着大家行动,以免脱离班级群体。

失败归因的类型影响着学生的从众行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把归因类型分为三个主要维度,即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与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如果一个人把失败归因为内因中自身的能力,认为是自身能力的不足导致了失败,久而久之就会发展成习得性无助,进而在学习或生活中表现出积极性不高、自信心不强等,在实践中往往会轻易“随大流”,出现从众行为。

另外,还有一类人会表现出强烈渴望得到他人的赞扬和认可、比较重视他人的评价等个性特征,持有这样个性特征的人往往不愿意做“出头鸟”,避免大家说自己是另类的,并最终容易出现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

三、怎样应对学生的从众现象?

并不是所有的从众现象都是盲目的、不好的,在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观念或行为正确的情况下,从众行为无疑会消除少数人的偏见,使事态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所以,教育者必须抓住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的特点,敏锐地辨析和看待从众行为,最终要辩证统一地应对学生的从众现象。

(一)合理运用学生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

首先,有效利用学生从众行为维持学校秩序,并进行班级建设。学校中的规范对学生角色的扮演以及具体的行动都有着约束的作用,所以有效利用学校规范与学生从众行为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可以为学校秩序的维持和班级的建设管理提供新的思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从众行为的作用,要巧妙地借助班级群体这一特点进行班级管理,可以通过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来对非正式群体进行引导和鼓励,在学生的非正式群体中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氛围,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进而影响整个班级的建设。

其次,从众行为是个体适应新团体的方式之一,可以帮助个体较快地适应环境,融入其中。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人要适应社会的规范、价值观等,人要在社会中进行人际交往等等,而从众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为实现人适应社会大团体的种种需要提供了一种行为方式。例如新转来的学生,往往会发生从众行为,容易循规蹈矩,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也会遵循同学间的相处准则,因为新群体对他来说,会产生一种群体压力,如果教师给予及时的肯定和反馈,会强化他的行为,进而得到其他成员的认可,会很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团体,这就是合理运用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的一个很好的教育事例。

最后,学生个体从合理的从众行为中会获得心理平衡,有较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学生生活在学校群体之中。在某些情况下选择倾向于大众,并发生从众行为,对学生个体来说,可以得到较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样一种心理状态既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群体成员的身份有较强的认同,又有助于其形成强烈的情感归属,最终使学生对学校或班级群体产生认同、喜爱甚至是依恋,这一切都将对学生的健康顺利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巧妙回避学生从众行为的消极影响

一方面,学生要自主判断和选择,避免盲从不正确的价值观。在现实的学校中,很多学生会盲目追随主流及不正确的价值观,譬如盲目追星、迷恋名牌、高消费等等,很多学生不顾及自己的家庭实际消费情况而盲目跟风,追逐模仿,这样的学生完全没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自主性较低,最终有碍于其健康发展。

教育要培养的是自主的人,每一个人都拥有自由选择判断的权利,也有自由选择判断的需要,“人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在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内容上,有根据自身的特点自主选择的权利和能力。”[9]所以,学生必须进行自主地判断与选择。所谓自主判断和选择必须是理性的,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所做的选择要符合自己的内心要求,还要为自己的自由选择负责,富有责任地面对自由选择带来的一系列结果,无论好坏与否。当然,让学生自主选择并不是完全否定教师,放弃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目标,对学生已经做出的判断和选择进行准确的评估,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自主判断选择,最终形成自主判断和选择的能力,进而避免从众心理的产生,减少学生间的从众现象。

另一方面,学生要独立思考,避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停滞和惰性的养成。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的产生会让学生产生惰性心理,遇到问题时会选择盲目跟从,不愿独立思考,最终缺乏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不利其长远的发展。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uilford)提出了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提出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其中发散思维的独特性是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独特新颖的见解。

在现实的教育中,具有创造性的学生更多地可能会比较特别,个性比较特殊,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予这些“特殊”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能包容这些学生,并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引导。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教育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注意课堂细节,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做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基于自我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并给学生的成果以肯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创造,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最终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也可以有效避免学生从众现象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钱雅文.中学生从众心理的成因与教育疏导[J].教学与管理,2009(4).

[2][4][5]边玉芳.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290.290-291.292.

[3]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78.

[6][7]乐国安.社会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98.457.

[8]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54.

[9]肖川,等.造就自主发展的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272.

责任编辑:丁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