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军 王萌
[摘要]食品安全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普遍存在,我国在现阶段国情下实行的经济制度与政策法规决定了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有不同于别国的成因及特点。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现状、特点,在此基础上,从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面提出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食品安全;市场角度;社会角度
[中图分类号]F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2-0090-02
1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特点
11从政府角度考察
111食品安全监管主体设置不当
美国的食品安全管理职能由农业部、卫生与人类部和环境保护署等机构分别承担;欧盟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健康和消费者保护局以及欧盟食品安全局,而我国沿袭着食品安全分段管理的模式,在种植养殖、批发零售、餐饮加工等环节由不同的政府机构负责监管。[1]比较美国、欧盟和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职能,我国使用的安全分段管理的模式使得在监管过程中,政出多门,形成职能的交叉、重叠和空白。
112食品安全立法存在缺陷
首先,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立法不具系统性,长期以来,未能形成食品链的概念 。[2]其次,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设置较低且存在冲突,高光亮(2007)[3]认为目前国内政府倾向于选择保护经济,这样就使得政府制定较低的安全标准来保护食品企业的发展,从而导致了我国食品标准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很低,目前我国采用国际标准的还不到一半,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英、法、德等国采用的国际标准已达80%,日本更是超过90%。因此很多跨国企业为了达到在我国获得更多的利益,就拟定了两套标准,在我国生产销售的食品中使用较低标准,而在国外则使用较高标,各个部门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执法监督,使得食品企业常常无所适从。
113地方保护主义使得食品安全监管执行出现问题
地方政府为了谋求政绩,打着“做大做强地方品牌”的旗号,放任管理,消极执法,甚至袒护违法行为,与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同流合污,沆瀣一气。[4]考虑地方上“小作坊”式的食品企业,由于进入门槛低,竞争压力大,为了追求利益,降低成本,有些企业会选择使用价低质劣的原料进行生产,胡乱使用添加剂造假售假,任意简化生产环节和质量检验环节。而地方政府处于政绩、税收的考虑,在监督中失职、缺位,极易使个别的食品安全事件转变成普遍的事件。[5]事实上,有些地方大型企业的经理、负责人多是由地方领导兼任(即使不兼任也与本地领导有着紧密的不寻常的联系),这为当地政府寻租打开了方便之门。既是经营者又是监管者,使得违法企业如鱼得水,加剧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态势。
12从市场角度考察
121中小食品企业众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管理水平不高食品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属于竞争极为充分的行业。从业者受教育程度低,素质不高,安全意识淡薄。单纯的追求收入提高而罔顾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由于我国在食品行业的追溯机制尚不完善,这使得政府对中小企业食品安全问题的预防、监管和处理都困难重重,这样。中小企业的违法成本就很低,从客观上助长中小企业违法气焰。据统计,现今80%以上的食品质量问题,都是出自不规范的小企业、小作坊。[6]
122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食品企业重要指标之一,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严重损害了我国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广大消费者的食品消费心理,导致对食品安全相当程度的不信任[7]。
在食品行业竞争激烈的今天,一些大型的食品企业仍旧把对股东负责作为唯一的社会责任,使用过期、变质的原料进行生产,罔顾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例如2001 年9 月3 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 分”栏目以“月饼翻新再‘利用”为题,报道有着80多年历史的知名企业“大量使用霉变及退回馅料生产月饼”的消息,举国震惊,给整个月饼市场走势蒙上了一层阴影。 [8]
对于中小食品企业而言,他们维持自身生计就已经要承受很大的压力,更不要提履行社会责任。2002年,质检总局对我国米、面、油、酱油、醋五类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调查显示,60085家企业中,80%以上为10人以下小作坊,技术水平较低。[9]
123信息不对称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从原料的种植或养殖过程到加工、包装过程再到运输过程直至最后市场流通过程,整个食品产业链上的每一环节都可能对食品安全产生直接或间接危害,而食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始终处于信息掌握的优势地位,这构成了生产者、销售者与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消费者在食用食品之前很难获知食品是否存在着质量问题[16]。在消费者的印象中,生产食品的企业环境应是整洁、卫生的,但劣质食品的生产环境却是充满污秽的;生产者向食品中添加了何种添加剂,是否合法,是否过量,消费者都同样无法获知。实际上,由于食品的流通环节众多,有些环节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也可能处于信息掌握的劣势地位,例如,生产者也可能被原料提供商蒙蔽,不清楚原料的优劣,销售者有可能被生产者欺骗,销售存在安全问题的食品,而这一切最终是以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为代价来检验。
13从社会角度考察
131新媒体在食品安全问题的揭露上扮演重要角色
新媒体是指有别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媒体形式。新媒体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来源广、传播范围大。随着媒体形式的深刻变革,食品安全问题的揭露方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据《中国法治发展报告2011》显示,在2010年138起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中,新媒体首次曝光的为89起,占比65% ,在舆情传播中的作用举足轻重[10],相较于传统媒体在食品安全问题揭露的时滞与乏力,新媒体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32过度恐慌引发公众不理性行为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导致社会公众“谈食色变”。对食品行业的信心缺失,过度恐慌,常常引发公众们的不理性行为。例如2011年的“蕉癌”事件,公众把此事件解读为,食用病蕉会罹患癌症的虚假信息,并利用新媒体广泛传播,使得海南香蕉业蒙受了不白之冤,大受打击[11]。究其原因,一是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公众为了生命健康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二是部分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导致信任危机,进而拖累整个食品行业;三是社会处于转型期,矛盾凸显,公众容易被谣言迷惑,引发不理性的群体事件;四是造谣者文化程度低,科学素养差,法律意识淡薄[12];五是政府部门动作迟缓,监管不力,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制定不完善,有关食品安全的常识宣传不到位;六是媒体一味迎合公众心理,对于传播的信息不加甄别。
2食品安全发展的对策分析
21清理、完善某些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
由于我国的法律体系基本上由自然演变而来,缺乏系统的指导和整体设计,因此,有一定程度上的交叉、重叠乃至相互矛盾、空白。[13]例如,在2004年安徽阜阳奶粉事件中,多个执法部门纷纷向公众公布“不合格奶粉”和“放心奶粉”名单,结果发现有些奶粉同时出现在不同部门的不同名单中,引发公众困惑。因此,应尽快清理、完善某些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
22建立一种权威协调和职能集中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目前我国主管食品安全问题的部门众多,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多头监管导致政出多门,结果是谁都想管但最终谁也没管好。结合国外经验,我国应尽快建立起以一个部门为主体,其他部门配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同时应强调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整个流通环节的监管,而非机械的分段监管。
23强化对源头污染的监管和治理
食品在源头出了问题会使得在整个食品供应链条上都存在危险,通过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管体系,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对农产品可以施用的化肥、药物和添加剂要明确要求,并注明用量。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工作,告诉农民不能单纯追求高产而忽视食品安全问题。另外应强化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规制和惩罚力度,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的检测监管水平,加强食品追溯体系的有效性和可信度[14]。
24消费者应积极检举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
消费者积极检举问题企业,不仅是对自身生命健康的关注,更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政府在监管中难免存在着缺位的现象,消费者应积极配合执法部门,揭发检举。只有通过来自消费者的社会监督和执法部门的政府监督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同时,消费者也应加强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不轻信谣言,不传播谣言,以免给合法经营的食品企业造成困境。
25媒体应在食品安全问题曝光上发挥重要作用
媒体应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勇于曝光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宣传守法经营的企业,帮助政府维护好食品行业的市场环境;宣传食品安全常识,避免公众不理性的行为发生;宣传相关法律法规。不片面迎合公众,散布、宣传虚假信息,造成恐慌。
26企业应肩负社会责任,眼光长远,可持续发展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是生物、科技、化学和管理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企业与消费者的博弈中,企业处于信息掌握的强势地位,这就促使企业有可能选择在单次博弈中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即生产或出售存在问题的食品给消费者。但食品的买卖关系不是单次博弈,而是多次博弈。消费者一次两次的上当受骗后,也有可能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策略,即拒绝购买某家企业的产品。长期以往,企业丧失客户,品牌形象差;消费者对食品行业丧失信心,造成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双输”境遇。因此,企业应当把品牌建设放在首位,不以牺牲品牌价值和社会责任的方式来攫取利益。另外,政府部门通过构建产品溯源机制也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大大提高企业违法犯罪的成本。[15]这样,对于合法经营的企业是鼓励,对于违法犯罪的企业是震慑。
3结论
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问题,它的解决与否,取决于政府、市场和社会形成的合力。国民素质提高首先要求人民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因此,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食品安全问题关乎着食品企业的生死存亡,关乎着社会稳定,我们要在求发展的同时,加大对这一领域的关注。我们应正视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现状,认真分析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积极配合政府部门,还食品行业一片净土。
参考文献:
[1]焦志伦,陈志卷惫内外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体系比较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冒乃和,刘波敝泄和德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比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3(10)
[3]高光亮甭凼称钒踩法律体系的完善[J].特区经济,2007(7)
[4]林闽钢,许金梁敝泄转型期食品安全问题的政府规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
[5]李慧,冯蕾笔称钒踩事件频发拷问政府监管,地方保护成根源[EB/OL]. http://www眂hinanews眂om/jk/2011/05-13/3038147眘html,2011-05-14
[6]白绍飞,李松彪,闫庆标,等鼻澄鑫夜食品安全的现状、原因与对策[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3)
[7]王晓丽,李磊被于食品安全视角的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浅析[J].价值工程,2009(11)
[8]吴建勋被于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的企业信用危机管理研究[J].经济理论研究,2005(10)
[9]吕亚荣被于食品链的食品安全、企业自制与政府管制[J].商业时代,2007(12)
[10]殷琦毙旅教迨贝的食品安全舆论监督与引导[J].新闻研究导刊,2011(11)
[11]李敏笔称钒踩问题也不容小觑[J].中国信息报,2011(5)
[12]丁利强蓖环⑿浴叭禾迩樾魇Э亍钡脑因与对策——兼谈“抢碘盐”风波[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13]叶永茂敝泄食品安全立法思考及若干建议[J].食品安全,2006(8)
[14]赵荣,乔娟迸┗Р斡胧称纷匪萏逑导だ机制实证研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15]徐成德笔称钒踩博弈分析:信任危机的产生与消除[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6)
[16]吴海华,王志江笔称钒踩问题的信息不对称分析[J].消费经济,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