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飞
【摘要】本文对应用数学教学活动中影响教学质量的情况做了归类分析,提出了利用调整课堂节奏的方法对课堂进行掌控,更好地安排教学内容的轻重缓急,从主观方面影响学员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员的认知与接受能力.
【关键词】时间;分配表达能力;学生注意力变化曲线
有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不到一两年,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可见数学在教育领域内的不可或缺性.而数学课在传统的高校教学体系中是一门严谨的、抽象的课程,讲究的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构建能力及思维发散能力等.但正常的“推理——验证——列举”的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我校的学员背景,所以在日常数学教学活动中课堂节奏的控制会显得很重要.
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造成的情况
(一)学员迷惑,不知所云
受种种因素影响,大部分学员的理论知识体系并不完整.教员不可能用有限的一个学期的课时去重述基础数学的所有入门内容.所以在“断章”的环境下采用课堂中大量理论推理式的教学方法会让学员摸不清头脑,继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学员抵触,渴望生活
学员在日常的专业课或其他基础课中受到大量知识的冲击,难免会有枯燥、单调的思想的出现.例如,在一次实用教学活动中,笔者分别采用了物理电学的例子和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解“导数应用”方面的知识.而学员在课下交流时反馈来了建议:“教员,下次能不能不要讲物理方面的例题,听到物理我就晕.你那个买飞机票的例子很有意思,我听得懂,也很感兴趣.”类似此种情况多有出现.可见,学员在日常的学习训练过程中,十分渴望接触生活中的知识.
(三)学员犯困,期望参与
由于我校活动较多,学员在日常的学习训练之外,还要加班加点出公差或组织参加一些活动,经常会在夜里一两点入睡,从而导致第二天上课过程中不由自主的没精力而犯困.这种无法避免的客观因素在“项目训练”“一站到底”这样的学员自主参与度较高的课程中却很少出现.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摈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合理地调整课堂节奏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堂节奏调整的依据标准及方法
(一)把握知识要点,合理分配时间
要控制好课堂节奏,必须把握每一节课的知识容量.备课时要认真分析教材,明确知识点,确定好一节课的知识容量.确定好知识容量,就为形成良好的课堂节奏创造了条件.但是,这些知识如何传授,哪些是重点,须浓墨重彩;哪些是非重点,该轻描淡写,需要合理控制时间.一节课45分钟要有个总体安排,开头结尾要灵活机动,重点难点要留有充足的时间,具体到每个课时则应根据该课的实际需要分配时间.既要定时定量,又要机动灵活,才可能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节奏鲜明.教师切不可上随意课,漫无边际地谈天说地.浪费时间的“马拉松”式教学,是良好课堂节奏的大忌.
(二)根据教材特点,选择适当方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是保证良好的课堂节奏的主要条件.一节课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主要根据教材内容及特点来确定,只有与教材内容的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节奏,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之所以强调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是因为应用数学课教材从第一章函数的概念到最后一章多元函数微积分,包括选修中的线性代数,从内容、体系到风格都有所不同,其方法也就不可能一样.应用数学课教学要善于分析教材特点,选择恰当方法,才能使教学得心应手,学生喜闻乐见.例如,对理论性强、比较抽象的内容,应采用略讲少看的原则;对常识性、知识性多的内容,可采用自读多练的方法;对涉及现实生活或热点的问题,可采用讨论式或辩论式的方法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出现明快的教学节奏.
(三)利用教学机智,调节学生情绪
学生的情绪是影响课堂节奏的重要因素.课堂上如果学生情绪涣散低落、烦躁心乱,教师即便是口若悬河,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若一节课洋溢着积极热情、欢快喜悦的情绪,那么,这就为优化课堂的氛围,形成良好的教学节奏打下了基础.
首先,教师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打动学生,征服学生.其次,教师要有良好的课间过渡技巧,开始、中间、结尾应浑然一体.再次,教师要善于学会举例、善用比喻等手段.运用比喻可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枯燥的论述变得形象有趣,能启发学生产生联想,拓展思路,掌握知识.最后,教师要有幽默感.数学教员语言的幽默,可以打破课堂的沉闷,缓解紧张情绪,融洽师生感情,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按照认知规律,控制课堂节奏
课堂讲授必须考虑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的变化趋势,尊重人自身的客观规律,不能要求学生每时每刻集中精力,要有张有弛,劳逸结合.
据研究统计,课堂上学生注意力变化规律为:在一节课的前10分钟处于逐步增强阶段,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逐步引入.在10~20分钟期间达到高潮,此时适合进行枯燥的概念解释,逻辑推理.而到20~25分钟期间时,学员会疲惫,此阶段适合进行一些讨论、试验演示,学员动手参与.到25~35分钟期间,进入第二个黄金时间段,再次进行稍微枯燥的概念陈述.最后的5分钟,最好进行总结或者为引入下节课做铺垫.课堂节奏比较理想的是:松—紧—松—紧—松,分为五个阶段进行控制,安排教案和内容.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实际应用中,情况千变万化,肯定是活学活用了.
总之,课堂节奏的把握与调整必须遵循学员的能力水平与客观认知.只有设身处地地为学员考虑,尊重学员的思想,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姚本先.高等教育心理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陈琦主.当代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曹南燕.认识学习理论[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