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粗糙教学”探索

2014-04-29 00:44:03蔡宁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23期
关键词:荷叶儿童语文

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越来越多地呈现出精致化趋向。不过正如一个人的营养需要细粮,也需要粗粮一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需要来点“粗粮”,让营养更均衡、更合理。

一、对“粗糙教学”的现实需求

1.儿童的需要

儿童对于语言的理解在最初的阶段都是很质朴,贴近生活,并充满想象的。在上二年级《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时,老师问:“想想还有谁会来到小池塘,做些什么呢?”孩子答道:“四只小青蛙来了,在荷叶上练大合唱;蜻蜓来了,把荷叶当作停机坪降落下来;到了晚上星星和月亮来了,在荷叶上空眨着眼睛给荷花小姐讲童话故事呢!”老师说:“孩子们,把你们的话一句一句记录下来就是一首很美很美的诗呢!”这个例子中,儿童为什么能成为思想家、艺术家、小诗人,就是因为教师用了一个问题进行启发,并且没有给孩子过多的限制,比如句式上的、字数上的等等。看似比较粗的一个大问题却给了孩子自由想像和表达的空间,激发了孩子诗人的热情与情思。

同样是这个环节,另一个老师热衷于精心的指导:首先给孩子看了一幅荷塘的Flash动画,然后出示了一个填空“( )来到荷叶上( ),接着口头填空交流,并选择一个写在本子上。”令人担忧的事情发生了,孩子们说的都是动画中有的几样小动物,而且因为老师题目中是“荷叶上”,所以孩子们所有想像的地点都是荷叶上面,于是小诗人消失了,诗歌创编的环节蜕变成了造句的过程。

由此可见,儿童做梦的时候,梦是模糊的,一旦精确梦就失去了梦幻的神秘和色彩,也就失去了梦的价值。儿童需要“粗糙”的空间和自由,儿童需要粗糙一点的语文教学。

2.语文的需要

很多老师在教学中追求语言运用的规范、严谨,这都是很好的,但是这个度怎样把握,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比如我们不能因为教孩子要准确表达所以就让孩子认可遣词用句的唯一性。前不久在一位青年教师的语文课上,该教师多次引领五年级的孩子品析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笔者觉得这都很好,但她最后有一句总结,我不赞同。这位教师对孩子说:“在某某句子中,我们只能用作者选用的这个词,因为只有这个词才是最准确的。”说实在,是否这个词是最准确的,可以再讨论,笔者担心的是讲台下的孩子产生一种概念型的定式,误以为真的只有作者选用的词语才是最准确的。其实在这个环节中只需要让孩子通过比较感受到不同用词会有不同的效果,没有必要追求一种唯一性,追求一种严格的、紧密的准确性,因为这不是语文。

语文是什么?口头为语,笔头为文。语文有时候是精确的,有时候也是很模糊的。很难说哪个词用在哪里是最精确、最好的。很多时候写文章就是一种感觉的流淌再加上适当技巧的运用;很难说哪种意境和感受最符合文本,更多的是“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多元。这也是语文妙趣所在,因此在这种时候,语文需要一定的“粗糙”,很多东西不要讲得太精、太透,不要让学生失去了咀嚼文字、揣摩意境的快感,不要让学生失去二度创造文本的学习过程。

3.教育的需要

教育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精致无瑕的,有时候在粗放型的教育中,儿童能够从自我探索和失败的经验中得到更深刻的认识。前不久报纸上登了一篇文章,说一个妈妈一直努力给孩子一个精致、无菌(没有任何不良影响)的生活空间,为了这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她殚精竭虑,只要发现学校、老师、同学有一点不足就不能容忍,安排女儿转了好几次学,最后以这个母亲宣告自己教育的失败而告终。

这个悲剧性的故事虽然比较极端,但它在一定意义上说明教育不是完全按照一个理论上的计划来按部就班实施的。孩子精致的教育必须辅以粗放型的教育和管理,否则就会走向我们希望的反面。不过教育的“精致”和“粗放”一直也是家长、学校比较纠结的问题。在理论层面上大家都知道该精的时候要精、该粗的时候要粗。从操作层面上来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往往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亲情因素、安全因素、管理因素多方面的影响。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城里孩子被管理得越来越紧,被教育得越来越社会化,于是儿童就成了一个个的“小大人”,所有的好说、好想、好玩、好奇、好问的特性一一被社会化。因此现在无论从教育的大背景还是从语文教育的小背景来看,教育的规律向我们提出了警告,过于精细的教育教学无法培养出合格、优秀的人才。

二、对“粗糙教学”的多元理解

1.不是破坏,是保存。粗糙二字都是“米“字旁,粮食没有经过精致加工,所以天然养分损失很少。语文教学的“粗糙”就是对文本——孩子的精神食粮不做过度的、过分的精致加工,让其原汁原味的语文味儿和作者的思绪尽量保存,同时也能激发孩子对于语文的学习热情、探索的精神,并得到自我钻研后的收获。

2.不是限制,是自由。精致有时候意味着规范和约束,精致的东西总是让人小心翼翼,生怕出错,精致的教学也是如此。提出粗糙一点的语文教学,正是为了避免对孩子思想和才华的限制,给孩子充足的空间和时间,给孩子自己阅读、自己想像、自己品味语文的自由。有时候孩子们多么希望课堂上没有那么多环环相扣、令人紧张的教学环节,也没有一个又一个的追问,只是静静地看书、写字、任思想遨游,就算胡说八道也没有关系,于是孩子阅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从“粗糙”中自由发展起来。

3.不是华丽,是朴实。我们通常很欣赏语文老师课堂上大段的华丽对白,不但辞藻绚烂,而且意义深刻,甚至字字珠玑。然而,我们似乎忘了“天下之美莫大于朴素之美”。如果能用朴素的语言来表达同样的情思才是最美的境界。当然语文的审美应该呈现出多样性、多元性,然而别忘了给予孩子一种朴素的粗糙的美感体验。

4.不是粗劣,是圆满。提出语文教学要一点粗糙,绝不可以和粗劣的教学划上等号,“粗糙”在这里是一种哲学的态度,是老师宽大的胸怀和深厚的底蕴所呈现出的一种教学的民主和开放、宽容和等待。在更为宽泛的范围里,老师有时候放手让学生“在自由的小船上漫无边际地飘荡”,有时引领学生“在高速行驶的大船上航行”,这对老师的要求很高。这样的教育,不是粗劣,而是驶向教育的彼岸,驶向圆满。

5.不是对立,是融合。提出语文教学也可以粗糙一点,不是借“粗糙“二字和精致语文教学相对立。语文教学需要精致:主题把握精准深刻、教学内容精当合理、教学方法精巧有效、课外资源开发精当适度,这些都是好的语文教学必备的。提出“粗糙一点”是对现有语文教学主张的一种补充,在精致语文教学的同时给孩子更多阅读的自由、思考的自由,希望在语文教育中“粗糙”和“精致”教育能得到一种很好的融合。

三、对“粗糙教学”的课堂实践

低年级有一篇课文是《英英学古诗》,用文包诗的体裁讲述了《静夜思》这首诗的意思。有些教师讲课时从头讲到尾,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课堂提问达到30余个,学生越听越没有劲。其实只要我们问一问学生就会发现80%的孩子上这一课之前就会摇头晃脑地背诵“床前明月光”了,背诵古诗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不是重难点,也不是所谓的“新授”。所以有位老师在定位时,非常清晰地提出三部曲:①既然都会背诗,那就看谁背得准,背得有节奏,特别是押韵的字是后鼻音,千万不能错;②古诗的意思你知道吗?课文里就告诉了我们,你能找出相关的句子读读吗?③李白在这首诗中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而在小朋友背诵过的《古朗月行》中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你觉得月亮像什么呢,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中年级也有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叫《李广射虎》,一位语文老师把课上得极其简约而出彩。首先是读李广射虎的故事,读后孩子自由谈谈感受,孩子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李广是个力大无穷、非常勇敢、很有经验的大将军。然后老师直接从故事过渡到了《塞下曲》这首古诗,重点带领孩子赏析了“没在石棱中”中“没”字的妙处,孩子在一次又一次诵读古诗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李广的神勇。课的最后,老师用简短的语言告诉孩子卢纶写李广是希望当时的唐朝也能有这样“不叫胡马度阴山”的“飞将军”。

纵观这两节课的设计都显现出了一种“精心设计”的“粗线条”的“粗糙”质感,他们有这样的共同点:

1.抓住重点,删繁就简。课堂上可以提的林林总总的许多问题,简化成了最最需要解决的两、三个问题。教学的目标明确了,重点突出了,学生在每个环节上训练的时间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2.少讲多读,增加留白。课堂上老师少讲一点,让孩子多读一点。这里的“读”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对课文的各种形式的读多一些,语文课堂上既要书声琅琅,也要让默读静思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另一个层面的读是指自由的阅读。我曾经看过一篇资料,美国孩子在课堂上有很多的自由阅读小说的时间,而我们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在抱怨没有时间阅读。老师少讲一点,重复的作业少做一点,读书的时间就有了。

3.抛砖引玉,点到为止。课堂需要“抛砖引玉”地激活学生,让学生略微抬头就能看见老师的高度,需要“点到为止”地评价学生,让学生不满足于教师的这一点戛然而止,非要拼命再往下走走,探究探究下面的东西不可。

4.简化手段,回归本质。一些课件,能不用则不用,制作课件中,能用简单PPT就可以说明问题的,也不必非要做得花哨,用简单的教学手段,上简单的语文课,以最精炼的语言体现出最深刻的内容,从而吸引、感染学生。

(蔡宁,南京市天正小学,210000)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荷叶儿童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荷叶像什么
荷叶圆圆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
荷叶伞
小蚂蚁喜欢躺在荷叶上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