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毛草
^在小学写作教学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许多同学写完作文最后一句,就把笔一放:“啊,写完了。”这时真的是大功告成了吗?其实事实不是这样的,此时的文章,只能算是“半成品”,还缺少一道工序——检查修改,只有完成了文章的修改,才算“大功告成”。那么,我们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组织一篇好的文章呢?本文就此话题谈一些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观点和做法。
首先,大处着眼,检查文章中心是否明确。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检查自己的文章,首先要保证中心思想是正确的,这是最起码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文章的内容是否切题,材料的选择和组织是否紧紧地围绕了中心,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可有丝毫的懈怠,如果发现有问题就必须大刀阔斧大修大改,甚至不惜推倒重来。常有些同学文章的开头一开始就离题太远,或空洞论述,或罗里罗嗦,所写出的文章不够紧凑、简洁。如:“诚实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美德。什么是诚实呢?诚实就是有什么说什么,是怎么回事就是怎么回事。即使犯了错误,也要实事求是敢于承认,一个人如果不诚实,就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就不会有知心的朋友。可是在我認识的人中,不少人恰恰缺少这种美德。每当我看到相册中那张朴实的面庞,我就会想到,他才是一个诚实的人。”像这样的文章,如果不加以修改,谁肯硬着头皮看下去呢?
其次,小处着手,检查遣词用句是否恰当。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看句子是否通顺生动、遣词是否准确达意、写字是否正确无误,这些都要认真检查,凡发现有毛病,读起来感觉别扭的地方,都要一一改正。这样修改句子和字词的目的就是保证不出病句,清点错别字;另一个目的是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流畅、生动形象,进益求精。以下是我在平时的教学常规中评阅学生的作文时发现的一些问题:
(1)词不达意的表达。如:“我明白了学习目的”把“明白”改为“明确”,词语的轻重程度就合适了;“爸爸非常顽固,这么大的困难也没难倒他。”“顽固”应该改为“顽强”,感情色彩就相宜了。另一个同学写“我的老师”,叙述深受同学们爱戴的老师要调走了,用了这样两句话:“我们师生比热恋中的人们还要亲热。突然,传来了噩耗——刘老师要调走了。”用热恋中的人们来和师生之间的情谊类比,显得不伦不类,用噩耗来指老师调走的消息也太严重了,用词不当。
(2)在遣词的错误中,近义词的使用不当占很大比例。尤其是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同学很容易混淆“穿和戴”,如“穿上帽子,戴上鞋”等。汉语的词汇很丰富,很多词语含义相近却又有微妙的差异,如果能巧妙的运用这种特性,不但完全可以避免出错,还会使句式活泼生动,错落有致。
(3)错别字的问题。如:“姐姐长得真好看,一只(双)迥迥(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镶嵌在爪(瓜)子脸上”;“我就要毕业了,该怎么射射(谢谢)老师呢?”;“妈妈每天都起的那么早给我热奶牛(牛奶)。”
像这样较为典型的因疏忽和不经意而产生的笑料,如果在反复检查之后认真修改,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再次,检查标点符号的运用是否准确。这里先讲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个很小气的地主给他的小儿子请家庭教师,(那时叫先生),有个秀才听说这个地主过去请了几位先生,整天给人家粗茶淡饭,而且借故拖欠人家的学费。于是写好了一式二份的合同要求任教,地主一看合同:“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疏不可少分文不取”,心想,这有何难,不要鸡鸭鱼肉,只是蔬菜不可少,而且分文不要,哪里找这样的好先生去!于是双方签字画押,声明不得反悔。秀才后来只在合同上加了几个标点,合同就变成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蔬不可,少分文,不取。”地主傻了眼,只好履行合同。可见,文章中“只字未动,标点有误,竟使其义自变,结果令人叹为观止”,所以,在修改文章时,一定要牢记“标点符号虽小,它的作用可不算小”。
总之,文章的修改对于写好作文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常说中心是文章的灵魂,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内容是文章的血肉,而修改则是给文章画龙点睛,使得我们的文章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因而基于我们小学生的字词量和思想认识有限,要提高写作水平,培养独特的见解,并非一日之功,除了根据老师指导的方法有效训练外,更应该初步培养严谨的学风和认真的态度,养成对自己的作文认真检查,反复修改的良好习惯,最终使我们的文章更加的优秀,更加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