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 李成龙 王健
摘 要 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创业形势的要求出现了不适应,有必要就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定位及思路进行明确,高职学生创业教育应该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协同推进、资源整合、载体搭建、氛围营造,以推动大学生勇于创新创业,促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和整个社会创业教育的推进。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创业教育 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目前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还比较滞后,或者用一、两次创业讲座代替创业教育,或者就业指导课附带一些创业教育内容的做法还是很有代表性的,而且基本上限于观念引导、理论说教,缺少创业实践指导和训练,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自主创业指导帮助不大。创业教育这种内容单一、投入不足、效果甚微、推进缓慢的现状,使得学生对创业的普遍感觉是既认同又迷茫,不知从何下手,实践创业的学生比例很低,创业成功的比例更低。本文就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滞后的原因、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路展开探讨。
1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定位上存在的误区
(1)视创业教育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
很多高校认为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毕业生自谋职业,即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使学生毕业后能马上创业,以缓解高校就业压力。但创业并不是凭几句口号和一腔热情就能实现,从目前高校能为学生提供的极为有限的投入和实践机会来看,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创业需求,因而毕业即创业的大学生寥寥无几。因此,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有点脱离现实,不过是应对学生求职困难的“无奈之举”。
(2)把创业看成是学生个体的行为
很多高校认为创业教育不同于其他知识的传授,创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过程中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而且经验往往比知识更重要,最终只有少数创业能力较强的学生去创业,大部分学生不会涉足,难以形成普遍效应,因此创业教育可有可无。
由于上述原因及其他因素,一些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重视不够,甚至不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这种教育现状与社会当前的创业形势极不适应。
2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创业教育
2.1完善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1)构建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首先要构建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由创业精神、创业心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要研究和探索如何从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知识和能力、创业素质培养等方面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为核心,具体到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
(2)创业教育的课程形式。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教育,而不是针对少部分人的特别教育。由于它是一种非确定性的教育,其效果可能是“大众受益,个别收获”。因而在课程形式上通过必修课给学生较为系统的创业基本知识,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激活他们的创业欲望,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基本的创业技能,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创业的相关知识、技能奠定基础。
2.2建设专业化的创业培训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成功与否,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师资队伍建设。目前,高校从事就业指导或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缺乏创业知识和创业经验,因此,要聘请企业家、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形成相对稳定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才能使创业教育更贴近社会和学生实际。
2.3全方位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不能只通过创业课程来完成,还要将其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1)将创业教育和创业素质训练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专业课程教学占据了全部教学学时的2/3。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充分融入创业思想与理念,渗透创业素质训练,使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互相渗透,打造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创业素质,为日后的创业奠定基础。
(2)通过校外实习基地、暑期社会实践或兼职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创业教育是一种开放性教学,与各种创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在创业教育中不仅要帮助学生形成对创业的正确认识,还要重视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条件。通过创业协会、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等形式,进行创业模拟训练,从寻找商机到制订创业计划,组建创业团队,进行创业管理全过程的模拟,提高学生对创业过程的感性认识,进行创业培训。
(3)渗透到校园文化和学生社团活动中。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像具体技能那样传授,它要在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教化下潜移默化地生长。高职院校要营造企业家文化氛围,构建创业教育平台和网络,通过第二课堂举办创业论坛,组织系列讲座,请创业成功者介绍经营企业的经验教训。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专业社团活动、各类专业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培养学生进行市场调查、营销策划、管理团队等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实际锻炼,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勇气。
《关于加强共青团促进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指出,各地各高校团委要立足于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提升、创业实践锻炼等工作内容,从举办系列创业讲堂、普遍开设创业课程、培育创业社团协会、完善创业竞赛体系、组建创业导师团队、联合打造创业基地、争取创业资金支持、构建政策服务平台、寻访选树创业典型等九方面出发,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创业工作体系。作为高职院校要强化资源整合,充分运用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实现工作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利用;要把握总体要求,突出自身特色,选好自身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