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彬
【摘要】目的 探讨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及机制,评价其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肝性脑病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氨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是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氨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CT及DS分值均较治疗前有所好转,但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改善程度更加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肝性脑病;纳洛酮;机制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289-02
肝性脑病(HE)又被称为肝性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以可逆性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1]。肝性脑病预后效果极差,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且病死率极高,对其治疗有一定的困难。近年来纳洛酮除广泛的应用于治疗小儿脑炎、酒精中毒以外,并发现纳洛酮有明显防治肝性脑病的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纳洛酮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我院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效果满意,现将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68例肝性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2例,B级13例,C级9例。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52.6±3.1)岁,其中I期8例,II其11例,III期9例,IV期6例;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40~74岁,平均年龄(53.4±5.2)岁,其中I期9例,II其10例,III期8例,IV期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肝性脑病的诊断标准。诱发因素为:上呼吸道出血12例,急性胃肠炎伴电解质紊乱16例,高蛋白饮食14例,肺部感染15例,酗酒1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诱因、肝功能Child-Pugh及病程分期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限制患者蛋白摄入量,保持呼吸道通畅,降低血氨,保肝,抑制毒素物质生成和吸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综合治疗。
1.2.2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河北奥星集团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纳洛酮(国药准字H20065379)0.8mg加入10%葡萄糖250ml中静滴,3次一天,中途意识清醒者,药量减半维持3d。
1.3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数字连接实验(NTC),在一张纸上随机分布1~25个数字,记录患者用连线顺序连接数字所用的时间,包括纠正错误所用的时间;采用数字符号实验(DS),统计患者在90s内写出的与数字相应的符号数。血氨水平的检测采用酚次氯酸盐试剂显色法[2]。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我院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人员进行,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初步数据录入EXCEL(2003版)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得出清洁数据采用四方表格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氨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氨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是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氨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详见表1。
2.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CT及DS分值,两组患者治疗后NCT及DS分值均较治疗前有所好转,但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改善程度更加显著。详见表2。
3结论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其原因有很多种,但都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现在主要的学说有氨中毒学说、氨基酸代谢紊乱异常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等多种学说,目前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可氨中毒学说,处于发病机制的主要地位,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预后差,病死率高。肝细胞功能[3]衰竭和门体静脉间存在大量分流是肝性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氨对大脑的毒性作用主要是干扰脑的能量代謝,引起高能磷酸化合物浓度降低。血氨过高可能抑制丙酮酸脱氢酶活性,从而影响乙酰辅酶 A 的生成,干扰脑中三羧酸循环。另一方面大脑中无氨的尿素循环,氨在大脑的去毒过程由氨与α-酮戊二酸结合成谷氨酸,谷氨酸与氨结合成谷氨酰胺,这些反应需消耗大量的辅酶、ATP、α-酮戊二酸结合成谷氨酸。α-酮戊二酸是三羧酸循环中的重要中间产物,缺少则使大脑细胞的能量供应不足,以致不能维持正常功能。谷氨酸是大脑的重要兴奋性神经递质,缺少则大脑抑制增加,从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4]。
内源性的阿片类物质也可能与肝性脑病的发生有关。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肝功能衰竭发病机制与肠源性内毒素症有关,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内毒素刺激机体产生β内啡肽,β内啡肽对中枢神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加重肝性脑病[5]。β内啡肽作为阿片受体特异性的拮抗剂存在着广泛的药理作用,各种内源性阿片肽对不同类型受体的亲和力都不相同,各种受体激动时的效应亦有差异,因而会出现不同的药理作用。纳洛酮作为阿片受体的特异性拮抗剂,其亲和力大于吗啡和脑啡肽,能阻断和逆转内源性阿片肽的毒性作用。人体在休克的情况下,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丘脑释放因子促进腺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β内啡肽。β内啡肽能作用于肾上腺髓质或交感神经末梢,产生心血管神经抑制作用。纳洛酮通过拮抗应激状态下释放大量的β内啡肽,使前列腺素和儿茶酚胺的循环机制得以恢复,同时能逆转β内啡肽对循环和呼吸的抑制,有助于中枢神经与心肌功能的恢复[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氨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是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氨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治疗后NCT及DS分值均较治疗前有所好转,但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改善程度更加显著。综上所述,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荣,李蓉.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8-9.
[2]陆德云,温彪,何峰等.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9):703-705.
[3]丁晓岚,霍建民.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2(9):121-122.
[4]韦善学.纳洛酮治疗慢性肝性脑病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7):1180-1180.
[5]倪瑛.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3):547-547.
[6]杨继芬.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肝性脑病疗效观察[J].西南军医,2011,13(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