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霞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但课程改革带来的不仅是变革,在探索中也带来了不少争议.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在困惑中不断地反思,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新课程理念下该如何进行数学教学?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
一、创设情境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需要教师设计好情境的程序,让学生在这一程序中开展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并在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同时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例如,在“平均数”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认识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平均数的求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引入新课时,我向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期末考试结束后,老师想比较一下两个班的学习成绩,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情绪高涨,踊跃发言. 有的说比最高分,有的说比最低分,也有的说比分数总和,还有的说比平均分……经过比较,大家发现,不论是比最高分、最低分,还是总分,都不够公平,在一定程度上,都不能代表全班同学的一般情况,只有比较平均分比较合理. 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自主探索是有效教学的重点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教学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去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比如教学“圆柱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动手沿圆柱的高剪开,将它的侧面展开,让学生观察,是什么图形,再把长方形会拢起来,通过一剪、一展、一合,使学生领悟到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从而推导出求圆柱侧面面积的公式:侧面积 = 底面周长 × 高. 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这样经常性问题解决中領悟到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并且通过摆弄、操作,学生从实践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
三、关注生活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 那些对生活还一知半解的学生们,他们自发感受到的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仍然是朦胧的、肤浅的,甚至是无意识的,所以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就是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给孩子们一双“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 当学生们把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当他们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生活、熟悉世界,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近,数学的面纱就会被揭开,它不再神秘,不再深不可测. 正如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的那样:数学教学就是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因为,离开生活的数学是一片没有魅力的“死海”!
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名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 交流计算方法后,又领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这个水池没有顶).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 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 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四、开展活动是有效教学的形式
在小学阶段,把活动与教学结合起来,特别有利于小学生对抽象符号的学习. 从儿童心理的发展上来说,在小学中采用活动教学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杜威提倡的活动课程非常重视儿童的游戏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 他强调儿童“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让学生在主动作业中运用思想. 主动作业是造成一种能产生问题、促进思维和取得经验的实际情境的主要手段. 主动作业包括游戏、竞技、建造等. 这些都是使儿童有机会从事各种调动他们的自然冲动的活动,最适合于表现儿童各种天然的倾向,最容易成为儿童所喜欢的事情. 这样,学生就可以以充沛的精力在主动作业中自己讨论所发生的问题,自己想出种种巧妙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使智力得到充分应用和发展.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因为分数是一个抽象概念,教学时可以先用具体事物让学生操作,把一张圆纸片平均分成2份,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与其他各份一一比较,通过操作,形成感性认识. 再要求学生观察一条绳子,不动手,想象把其平均分为3份,用手比一比,每段多长,学生想象平均分绳子的过程,实际上是以原来动手操作、感性认识在脑中留下分数概念的表象为支柱,通过想象,实现了思维内化,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有数学魂、数学味,这个“魂”和“味”指的是数学课是否让学生思考,是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核心是在思考过程中,学生是否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是否通过思考,掌握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方法、理解数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