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芹
【摘要】 怎样让教育适合学生发展?这是多年来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究的问题. 本文从适合学生发展课题教学的界定与构建策略两个方面展开了讨论,研究认为构建策略上可以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等策略的实施加以实现.
【关键词】 学生发展;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中心环节,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能适合学生的成长,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究的问题. 那么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标准有哪些?又如何构建这样的课堂呢?本文有如下认识.
一、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标准
1. 和 谐
课堂教学是师生两个生命体以文本为载体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与交流过程,所创造的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既符合教为学服务的要求,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身心愉悦地参与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并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多少”这节课,在学习“同样多”的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用语言叙述谁多谁少,而是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学生通过摆学具,很快比较出小白兔和水泥砖同样多. 这种设计看似简单,但符合一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这种轻松有序、张弛有度的和谐氛围,让学生很感兴趣,使他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利于教为学服务,因此收到了“和谐共生,协同发展”的教育效果.
2. 有 效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新课改的课堂,我们最该关注的究竟是什么?是教师的教学风格?是精致的教学设计?是熟悉的教学模式运用?还是明晰的教学目标?……经过教学实践和反思,我们觉得教师最该关注的还是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发展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牢牢把握“教为学服务”这个思想,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解读教材、解读学生,精心做好课前预设. 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要做到紧扣教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问题含量大,耐人深思.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巧妙与准确,又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同时达到了创编诗歌的目的,更达到了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3. 生 成
教学“生成”不是为生成而生成,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学中为达到有效生成,需要教师对具有生命力的文本深入地理解与科学地分析,而且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引导,是一个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教学生成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中实现的,课前预设是基础,动态生成是必然结果. 教师的精心预设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获得新知的具體体现,但是课前预设又往往被教学中一些 “偶发事件”所打乱,形成动态生成,这是教学适合学生发展的重要体现. 但不管是预设生成,还是动态生成,它都会使教师和学生获得一定的发展.
二、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构建
1.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往,教师始终处于主宰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现代的和谐教学观则要求把师生放在平等参与、自主学习之中. 课堂上,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教与学新关系的确立,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多重角色”,教师在教学中既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又是指导者、咨询者、鼓励者;学生既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学习活动的管理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说三句话:“老师,我懂了. ”“老师,我不懂. ”“老师,我不同意. ”学生从“不敢问”“懒得问”到“敢问”“乐问”,再到“善问”,激发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既打破了传统习惯,又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2. 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 “为谁而教”地位的确立,使教学由重知识的传授向重学生的发展转变. 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并学会自我识别、自我选择、自我培养、自主发展. 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因材施教要和学生自己的因材施学结合起来,使“师生——生生——师、生、教材、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融洽的感情共鸣. 这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可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3.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实践证明:教与学的关系,集中反映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控制者、指挥者,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只能是顺从者、执行者. 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以及创新精神是难以得到培养与发展的.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无论是从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来看,还是从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的要求来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都应是和谐共进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人格都应是对等交往,并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文本为载体,实现多元互动,教师在“互动”中发挥“教”的职能,学生在互动中得到和谐的个性发展.
总之,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不能仅仅立足于课堂教与学关系上的转变,更要以生命的高度把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我们提高课堂生命活力的有效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德林.浅淡如何创建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2).
[2]邢红兵.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尝试[J].成才之路,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