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哲 杨加祥 孙加亮
[摘 要] 盐都地区是江苏省重要的小麦种植区域,然而该区域小麦种植频繁受到赤霉病影响,造成了产量和经济损失。本文通过通过调查盐都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分析该地区赤霉病发生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法,对今后种植制度改革、植物病情监测和抗病育种产生指导意义。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发生原因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69-01
盐城市盐都区位于江苏省中东部,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里下河地区,区域内地势平坦,河网密集。盐都区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多偏北风;春季,冷暖干湿多变,年均降雨量900-1066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311.2小时,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120.99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气温15.4℃,无霜期218天,适宜种植业发展。然而,作物一旦受到病虫害影响,产量将下降,不利于获得丰产丰收,因此,对作物主要病害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赤霉病是小麦一种重要病害,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东北春麦区。该病害主要发生在穗期,引起穗腐,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达到80%-90%。此外,病麦粒中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多种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严重危害食品安全。
一、盐都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
小麦赤霉病是危害盐都区小麦生长的主要病害之一,据盐都年鉴记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基本上每隔3年左右就可能流行一次,进入21世纪,2004年、2010年和2012年盐都区小麦赤霉病大流行,损失惨重。2014年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雨雾天气多,十分有利于赤霉病菌的侵染和传播,抽穗扬花期间已出现三个明显的降雨过程,4月25-27日又出现了连续阴雨天气,气候对赤霉病的发生流行极为有利,预计小麦赤霉病将达大发生程度,防治上稍有疏忽,一般田块将减收3-5成,严重田块近乎绝收。
二、盐都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
1. 种植制度
近年来盐都地区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54.4万亩左右,占总可耕地面积的65%左右,大部分前茬作物为水稻,遗留的水稻殘体带有病菌,小麦与水稻长期轮作导致了该地区一般田间都有充足的赤霉病菌菌源。
2.适宜发病的气候条件
小麦赤霉病的流行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盐都区小麦抽穗扬花期为4月下旬到5月上旬,从近30年的盐都气候特征分析发现在该段时期,盐都的平均气温稳定在15℃以上,相对湿度平均为77%左右,降水51毫米,雨日6天,日照14.9小时,高温、高湿、多雨满足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气候条件。
3.推广小麦品种的抗性
盐都地区近年来主要推广种植的小麦品种为郑麦9023、扬麦16号、扬辐麦4号等品种。郑麦9023高抗赤霉病,但属抗扩展类型;扬麦16号中感赤霉病;扬辐麦4号中抗赤霉病。在推广种植的小麦品种中只有郑麦9023为高抗赤霉病的品种,但郑麦9023小麦品种在2001年就已育成,经过10多年的种植,目前对赤霉病的抗性已经退化,近年发现在盐都地区郑麦9023小麦品种也大量发生赤霉病。小麦品种的抗病性不强,导致了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
三、盐都地区小麦病害解决方法
1.改变种植制度
盐都地区长期进行小麦-水稻的轮作,满足了赤霉病菌长期的生长环境,通过改变种植方式,打破赤霉病菌的生长,如在(1)小麦收获后有计划的安排种植棉花和大豆等双子叶作物;(2)对长期种植小麦的地块,适当安排种植油菜等其它作物。
2.加强植物病情监测,做好预报和防治工作
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病,且可防不可治,需要气象部门与农业植保部门共同协作、优势互补。通过建立常规机制和渠道,确保气象资料和病虫害、苗情资料的实时共享;气象与植保部门主动启动赤霉病发生敏感天气的定期和不定期会商;让农户通过各类媒体宣传渠道能及时准确地获得防治信息,掌握用药时间、用药配方及注意事项等,并结合天气情况,进行适当的防治指导;联合发布“植物病虫情报”,并通过“12316”三农短信平台、农委和气象部门门户网站以及农村大喇叭和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服务大厅的显示屏等对广大农村农民进行宣传指导。
3.密切联系科研院所,加强抗病品种的推广
目前盐都地区推广的小麦品种要么都是感赤霉病的品种,要么原来抗病,但经过多年种植已经退化为感病品种,是导致赤霉病流行的重要原因。冷苏凤等分析江苏省了2004-2009年小麦区试和预试品种(系)共415份进行了赤霉病的抗性鉴定,发现在415份品种中对赤霉病表现抗的有52份,占鉴定品种的12.53%,其中宁0569和扬06G5等2个品种稳定表型为抗。宁0569已经通过区域试验,命名为宁麦18,最终对赤霉病的抗性鉴定为中抗;扬06G5已经通过国家审定,命名为扬麦22,最终赤霉病的抗性鉴定为中感。现在还没有发现对赤霉病免疫或高抗的品种,同时同一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也不稳定。在现阶段,需要密切和育种单位联系并反映赤霉病在小麦生产中产生的严重危害,同时密切关注小麦抗赤霉病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抗性较高的品种。由于赤霉病的抗性表达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推广抗性品种时,也要及时进行观察,了解品种在生产中的抗性情况以及可能产生的退化,同时及时将生产上的问题反应给育种单位。
参考文献
[1] 蔡士宾,周淼平.抗小麦镰刀菌病害新种质的发掘[J].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5).
[2] 冷苏风,张爱香, 李伟,等.江苏省小麦新品种(系)对赤霉病的抗性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0(6):108—110.
[3] 马鸿翔,陆维忠.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10,26(1):197-203.
[4] 殷平,包志军,卜锋,等.谈谈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J]. 上海农业科技, 20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