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怿
长期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复习,可以引领学生“温故”,激发学生“知新”,内化学生“所知”,提高了复习课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构建了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复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中考总复习在教学中的权重更是众所周知。
中考总复习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梳理和归纳所学的知识,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基本规律的掌握;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应试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参加初中毕业的选拔性考试——中考而做好充足的准备。总复习效果的优劣可以说直接决定了中考的胜败。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考复习的时间短,科目多,压力大。大多数教师更多采用的是抢时间、多做题的方法。用没完没了地做题当成考试前的主要复习方式,让学生在大量的题海中形成题型反应,通过不断的重复训练达到让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点的目的。各科复习在即,大量的试卷使学生应对不过来,抄袭和应付作业甚至不做作业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疲于应对这些鸡肋般的习题,教师疲于批改这些大多属于无效的作业,但考试结果往往与时间、精力的付出不成正比,这说明复习的效率是很低的。还有的教师则会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把书或者笔记从头到尾复习一遍,然后把以前做过的题再看一遍。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如此减负复习已经是很不错的思路了,毕竟没有让学生陷入盲目的题海之中,复习效果也相对好得多。但实施的结果大家发现,能按要求认真做的学生几乎都是优秀学生或比较听话的学生。此种复习方式所针对的学生和可操作的层面还是狭窄了些。
在这种情况下,有没有一种更有效的提高学生复习效率的方法呢?长期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我发现如果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复习,那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思维导图”系统是由20世纪末一位英国的脑力大师托尼·博赞先生研发出来的思维工具,被喻为20世纪末针对“大脑和思维”的最伟大发明。它的原理是结合左脑的逻辑思考和右脑的图像思考,用图形化的工具表现人类的思维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将思维的过程图形化,隐性的思维显性化。
思维导图如何与物理教学有机结合,如何引导学生最有效地利用好思维导图进行中考复习呢?2010届和2013届这两届初三我都尝试着应用了思维导图进行中考前的总复习,得到一些经验,愿与大家分享。
一、应用思维导图复习的具体做法
1. 巧用思维导图引领学生“温故”。一节复习课首先要达到对知识的整理和温习,这个任务在常规的复习中往往是由教师来做整理和归纳的。这样做缘于两个担心:一是担心学生不会归纳,二是担心学生即使归纳了也不会很全面,不如老师越俎代疱直接讲给学生听。“填鸭式”复习方式也就是在这样担心的心境中产生的,但这样的效果大家都清楚,教者讲得费神费力,学生能认真听的寥寥无几。
我经过反复考虑思量决定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中考物理的总复习。在上第一节复习课时,我先教会学生画思维导图的基本方法,然后按照教学进度的要求,适时布置学生对要复习的内容以画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课前预习,这样就从预习的环节入手巧妙地切入到每个章节知识点的复习。如果不用思维导图,学生的复习可能只停留在浏览知识点的表面,这对于物理这样的理科复习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复习,学生先通过回忆学过的知识点,自己尽力构图,最后翻开书本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这样的复习变得很轻松而不枯燥、针对性强。
例如,在复习“电与磁”这部分内容时,学生课前复习时就用思维导图将其分成“电生磁”、“磁生电”两大知識块并展开复习。教师课前检查学生的思维导图作业,了解到有的同学做得很详细,有的同学比较粗略,但都是他们自己的大脑思维状况的表现。
2. 借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知新”。一节高效的复习课更应达到“知新”——提高境界、开拓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还要注重兼顾不同层次学生对复习的要求,力争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让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发挥,保证每位学生各有“新得”。
上复习课前,先让学生提前对将要复习的内容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让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点做清晰明了的梳理,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在前面学习中的知识薄弱点和思维能力上的不足,提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和不理解的问题。带问题上课堂,为上好复习课做了一个极好的铺垫。
课堂的效率决定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因此,我把复习课真正的核心环节放在以完善思维导图为目标上。教师不仅要有目的、有条理地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和归纳,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还要有针对性地补充学生知识点的盲区。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在老师的鼓励下要把他们预习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大胆地提出来,在同学们的认真讨论和交流中不仅问题得到解决,还在思维的碰撞中对知识点理解的更加深刻,更加透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例如,复习课上,在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相互启发下,有的同学又以“电磁铁”、“电动机”、“发电机”三种实例为线索统领所有内容;有的同学还以科学家奥斯特、法拉第及其典型的实验图分析他们各自在电磁学领域做出的贡献。这样的补充不仅完善了“电与磁”部分的知识结构体系,还从新的角度理解了这部分所有的重点和难点。
这样的复习课学生往往是大半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补充修改自己的思维导图,剩下的小半节课则是在讨论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这看起来好像浪费了时间,其实却是高效的复习过程。因为在补充修改及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基本规律的掌握,还明确了自己哪些地方还存在问题,在接下来的复习过程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巩固,对已经完全掌握的部分就可少花时间或不花时间,这样就提高了复习的效率。如果只是把知识点盲目地从头到尾地梳理一遍,并不清楚哪些知识点还没理解和掌握,就达不到复习的查漏补缺作用。结果时间花得不算少,但收效甚微,反而降低了复习效率。
3. 利用思维导图内化学生“所知”。利用思维导图复习还有一个好处是:复习课后,只需将这较为系统、清晰的知识点形成的思维导图从头到尾再过一遍,那么当时的授课情景就会在脑海里重现一遍,起到内化作用,而且所有的知识点和重难点、问题点全都一目了然。这样不断积累知识,同时也会逐渐地融会贯通,把平时每节课所学的零散的、单方面的东西,按照物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建构和完善新的认知结构,把各章节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网,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在完成思维导图的知识结构体系后,有意识地开始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选择一些典型的不同考点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战中检验自己对知识把握的熟练程度,学生也就会很自觉地把各种题型和相应的解题方法也总结归纳到思维导图上,获取更多的“所知”。这样比盲目的题海战术省时省力,还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理所当然也就提高了中考成绩。
二、应用思维导图复习的卓越成效
我在两轮的中考物理总复习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思维导图的复习方式。在以下几方面有了突破性的收获:
1. 提高了复习课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理清思路,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将所学内容进一步加以深化,尽最大可能地帮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每一个知识点都得到了落实。
例如,判断物体是否做功是“功和机械能”的一大难点,用思维导图明确列出做功的两个条件,使学生很快理解和掌握只有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时物体才能做功的道理。
2. 构建了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利用思维导图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既可促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也有利于学生先形成全景式思维导图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便于学生对照每一分支检查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对没有记住的和虽然记住但不能理解运用的部分加强学习。
例如,在复习浮力时,大多数学生以“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沉浮条件”为主线画出了思维导图。而我则建议他们在此基础上补充并讨论日常生活常见的轮船、潜水艇、密度计、煮饺子过程的变化、学游泳的感受、氢气球升空过程等实例,用阿基米德原理具体分析浮力的影响因素,学生由浅入深地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
3.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师通过课前检查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能够发现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从而可以对学生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做出具体的指导,并且用批注的形式表扬其中富有个性的创造性作品。在进行思维导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作积极正面的引导,并指导和回答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把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整个教学过程采取互动形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格局,师生间可以比较自由地交流和沟通。这样在整体教學质量提高的同时,也能够关注到各层次学生的成长,真正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三、应用思维导图复习的深刻反思
1. 慎重选择适合思维导图的课程和内容。思维导图只是一种思维工具,不能成为万能的学习方式。在进行物理知识体系学习时,它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但涉及物理的实验探究时,还需要学生到实验室真实体验实验的全部过程,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是思维导图无法替代的。
2. 老师不要做过多的干涉和限制。在引导学生画思维导图过程中,我们老师往往不放心学生的归纳,总要加上很多的“要求”和所谓必要的“指导”。这些要求与“指导”体现出的是老师心目中的导图形式和内容,其实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我更倾向于让学生放开思维,用各种颜色和图形来展示他们自己的思考和归纳过程。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真正相信学生,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中去获得所要归纳的知识框架。只有真正敢于“放手”,学生展示出来的思维导图才是学生大脑真实的可视化的思维过程,这样的思维导图才是属于学生自己的有创造性和独特风格的作品。学生如果能从知识点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作为出发点,就会把做思维导图的过程变成一个很有创意和充满新奇的过程,这样更适合学生本身的心理特点。
总之,思维导图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思维工具,它的应用远不止在中考前的复习课上为学生搭建一个构建知识系统的平台,它的用途还可以延伸应用到教学中的多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