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风华
当前,“减负”已成为中小学的热门话题,“减负”的关键就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当前,初中数学作业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作业量大,机械重复等弊端,不利于学生“减负”. 针对当前初中数学作业设计这些现状及产生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教学目标,作业设计要有针对性、时效性
首先,作业要有针对性,所有的作业练习设计都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生课堂上已经熟练掌握的东西,课后可不布置或少布置,而对多数学生未熟练掌握的知识,课后可加强训练,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洞察学生思维中的盲区、误区,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通过作业巩固矫正. 如何通过尽可能少的作业而达到良好的效果呢?我的做法是“老师跳入题海淘金,学生在岸上拾宝”. 几年中,在布置作业之前,我都习惯把课后习题、相应的作业本和教辅上的习题做一遍,每每看到好的习题就摘录到本子上,到用的时候再进行筛选,一些时代感明显、思维训练高效、方法新颖的题目及时提供给学生,对一些平时自己没有做过、比较过的题目从不提供给学生. 学生做的题目不多,但收效却很大.
其次,作业要有时效性. 一方面,布置作业要及时,一般学习新的内容后要及时布置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作业,以达到对所学知识强化的目的. 另一方面要布置适当的预习作业和家庭作业,预习作业有助于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家庭作业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独立性、责任感和条理性,有助于提高学生时间管理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开放性
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业的布置若是“一刀切”,就会产生许多的弊端. 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所以在作业设计时,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认识规律,呈现出坡度,体现出层次,使学生从感知认识到熟练掌握,再创造性地运用,循序渐进,逐步加深.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用“因材施教”进行分层作业:
一类作业:模仿操作型作业. 这类作业是对知识点的直接运用,学生只要掌握基础知识,模仿老师的做法,即可完成,这种作业比较适合后三分之一的学生.
二类作业:理解运用型作业. 这类作业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运用,能对所学知识进行“粗加工”,适合中等生.
三类作业:探究创造型作业. 这类作业需学生能对知识进行“深加工”,能融会贯通,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它能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其次,设计的练习,不能超出课标,但又不落俗套,题型新颖,具有启发性、思维性,能帮助学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如在学习完“全等三角形的条件”后,我布置了这样一道题:如图(略),已知∠1 = ∠2,AB = AD,请你再补充一个条件能使△ABC≌△ADE. 有的同学从SAS入手添上了条件“AC = AE”,有的同学从ASA入手添上了条件“∠B = ∠D”,还有的同学从AAS入手添上了条件“∠C = ∠E”.
通过这道题的训练,帮助学生全面巩固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提高了作业的有效性.
三、关注兴趣,作业设计要有多样性、趣味性
单一形式的作业,只是一种无差度的重复练习,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但是由于这样的练习是机械的、枯燥乏味的,不可能激起学生的興趣,不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持久记忆,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材提供的作业老师要进行补充、删改、整合. 根据作业的形式和特点,可分为这么几类:
1. 预习作业:教师课前布置一些自学类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预习,并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上课解决.
2. 巩固型作业:主要是以巩固新知识为目的.
3. 总结型作业:在一个章节学完后,要求学生对章节的知识进行总结.
4. 纠错型作业:对平时作业当中犯的错误、考试中暴露出的典型问题编入“错题集”,以便复习的时候加深记忆.
5. 动手实践型作业:此类作业不仅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其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学习了测量旗杆的高度一节后,我带领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一起去测量了校园内一棵树的高度,让数学从课堂走向生活.
6. 趣味操作型作业: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为了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可在“趣”字上做文章. 比如在学完七年级“事件的可能性”后,布置学生“掷硬币”,感受概率的大小;又如学习图形的变换时,布置学生运用四种变换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进行交流,班里给予评奖并展示,提高了学生欣赏图形美的能力. 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最后,作业设计还要做到“适量”,教师需要积累大量的习题和例题进行筛选,把一些有代表性、能起到举一反三作用的习题提供给学生,避免过多的机械重复、费时而无效的作业现象.
总之,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种经常性的实践活动,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适当的巧妙的方式提高作业的有效设计,还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作业世界,从而积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能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体验数学的无穷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