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文体意识的缺失及对策

2014-04-29 19:39:08马丽双
新校园·上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文体意识言语实践缺失

马丽双

摘 要: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每一种不同体裁的作品,它的结构、语言、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规定性,教师在选择教法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准确把握课文呈现出的价值与语言文字魅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言语实践;文体意识;缺失;对策

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即文章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别。文章是通过不同的文体形式来表现的,任何一种文体都有独特的功能,都有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常用的文体分为文学性文体和实用性文体。

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无视教材文本中有关文体知识的存在,不分诗歌与童话,也不管记叙性文章还是说明性文章,都采用相似的教学策略,结果出现了“千课一面”的现象。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就是教师对课程目标中的文体意识缺乏关注。

一、文体意识缺失的表现

1.解读文本缺失文体意识

对于一个专业的语文教师来说,解读教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诚如成尚荣先生所言,“研读教材是语文老师的第一基本功”,一篇文本中需要细读的地方较多,而把握文本的体裁特点就是其中之一。文本的体裁不同,解读的着力点也不同。可大多数教师在解读中模糊了文本特点的界限,角度雷同化,表述程式化,几乎如出一辙:先简述文本思想内涵,再进行段落段意的分析,最后象征性地总结写作特色。如此解读,怎不令人担忧?

如对《女娲补天》的文本解读,一位教师是这样解读的:本文是一篇神话故事,讲的是天塌了一个大窟窿,女娲为人类着想,历经千辛万苦补天,最后使人类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接着进行段落的梳理和概括: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叙述完整,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宜让学生在学习中加以体会。这位教师明明知道本文是一篇神话故事,仍无视文本的文体特点,把它当成一篇普通的叙事性文章来研读,让人扼腕。

2.设计教学目标缺失文体意识

在教学中,文本目标的制订非常重要,它决定了教学的思路和方向,决定了教学内容和策略的选择,决定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的运用。因此,找准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不可不慎重。然而,由于文体意识的缺失,不少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显得随心所欲。

仍以神话文本为例,一位教师在执教《普罗米修斯》一文时,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一是认读文中的人名、地名,掌握“烈日暴雨、悬崖绝壁、小心翼翼”等词语。二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是借助语言材料,在感情朗读中体会普罗米修斯勇敢、坚强、无私的伟大精神。不难看出,以上三个目标的设定,只关注了文本的共性教学价值,而没有顾及这是一篇神话,有其特有的价值。目标中文体意识的缺失,定然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明显的硬伤。

3.选择教学内容、策略缺失文体意识

阅读教学即要关注文本内容,又要关照文本形式,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解读,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把文本解读生成为适切的教学内容,主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学生的现实起点和实际需求;二是文本的核心价值;三是该文本的个性特点。其中前两条都涉及文本的体裁特点。缺失文体意识,必然影响到教学内容的选择,降低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如一位教师执教《狐狸和葡萄》这篇寓言,整节课的教学围绕内容颠来倒去,大部分环节是引导学生想象表达,本来简洁的文字变得浮肿、奢华。寓言本身的意味早已消失。其实只要通过感受情节,揣摩角色心理,用一篇寓言来让学生熟悉理解这类文体的特点,学会学习寓言的方法(包括读法、写法),这才是文本意识烛照下的健康的寓言教学。

二、发展文体意识的途径和策略

1.准确定位,明确文体意识要求

“文体意识”是指在写作和欣赏中,人们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获得此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实践的效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文体意识最主要的途径,是根据不同文体的言语表达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使之有所体认和心得,进而逐步形成文体意识。

2.讲究方法,注意文体意识体现

文体意识的培养并不是空中楼阁,它依托于具体的文本阅读实践。不同的文体有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在教学中,不同文体的文本,也应该有相适宜的阅读方法。具体到文学类作品,像读诗歌,需要还原意象,做到悟情、得言、会意;读小说,要关注情节线索,在矛盾冲突、典型环境、细节描写中理解人物形象,领会小说的主题;欣赏散文,要慢读细品,联想、沉潜,得其神、悟其形,与作者心领神会……从不同文体的个性出发,突出不同文体的核心价值,才能真正带来学生阅读品质的提高。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采访录,采用分角色朗读,比采用全班齐读更能体现文体特征。而通过创设采访情境,用“对话”形式复述,最能表现出文体意识。如果能就某一主题设计几个话题,预设多重问题,引导学生做实际采访,模仿采访稿写下来,那么,学生对于采访录这种文体的表达形式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文本表达形式,也有不同的主题表达方式。如:诗歌以意象的组合来表达作者的情;寓言则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简单的故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散文的主题大多是通过营造情境而借物喻人,借景抒情,如此等等。

3.立足文本,滲透文体意识滋养

(1)“神奇”之于神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组安排了《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神话故事,其主旨体现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让学生点燃独特的情感,发挥神奇的想象,在适当拓展延伸的基础上把握神话的故事性,复述故事,积累语言表达。现以《女娲补天》为例:

从人物的名字中感受“神奇”。“女娲”这个名字很特别、很神奇。传说女娲是九河神女的女儿,伏羲的妹妹及妻子。盘古开天地之后,天穹似锅,而女娲是天地的守护神。她不仅“抟黄土作人”,而且“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从语言中感受“神奇”。如课文中用夸张的手法写天塌下来的句子,就很有神奇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边读边想象:读到黑黑的大窟窿,你想到了什么?读到一道道深沟,你在那里会有什么感受?读到熊熊大火和到处是洪水,你会想:有的人( ),有的人( ),有的人( )……

从故事的情节中感受神奇。故事先讲述了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接着笔锋一转,描绘了一幅可怕的场景,“天居然塌下一大块”,在这个画面中感受到了故事情节的神话色彩,接下来神奇的是女娲找雨神,熄灭天火,找五色石补天……女娲补天的每一个动作也都很神奇,凸显女娲的神力,使故事更加具有了神奇的色彩。

(2)“情境”之于散文

散文是教材中较常见的一种文体,它最基本的主题表现形式是情境的营造。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白杨》一课,如果只抓住“父亲的神态变化”这一感情线索,探讨“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这一变化过程,进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的方法明显比较单调,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散文的文体特征。教师如果能围绕文章的中心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是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把课文分为三个情境——“出神看白杨”“严肃谈白杨”“沉思想白杨”,然后将爸爸和白杨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就能很好地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3)“情节”之于剧本

剧本能全面地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窥探人物的心灵世界,主要靠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洞幽入微的细节描写。《半截蜡烛》就是一个剧本,故事情节是人物行动的轨迹,教学时可以依照情节的发展组织教学,抓住保护蜡烛三个场面的关键细节深入理解人物,注意领会表现人物的话语方式。如《半截蜡烛》故事高潮与结束部分的片断教学:

师:正当万分危急的关头,小女儿杰奎琳出面了,杰奎琳怎样解救危机的?看她怎样说,又是怎样做的。(提示学生品读关键细节)

对杰奎琳“怎样说,又是怎样做的”的两次追问,直指她隐秘的心理,让学生意识到正是这些细节照亮了杰奎琳的机智形象。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这样的细节加以细读,并将细节置于具体的情境甚至整个作品中去理解妙处,将静态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在品味言语中探寻人物的内心世界,引领学生解密剧本情节推动故事走向高潮。

(4)“人物”之于小说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体。对于这类文学作品的教学,分析人物形象是中心环节,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多种多样,有肖像、语言、行动、神情、心理等描写。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描写侧重点。如人教版五下《人物描写一组》中《小嘎子与胖墩比赛摔跤》是以动作描写凸显人物性格,《临死前的严监生》侧重于神态描写,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则侧重外貌、语言描写。教学中,可以究其一端力求突破。现以《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教学片断为例:

師:比赛中小嘎子与胖墩儿彼此用了哪些招术来一争高下的呢?

引导学生圈出小嘎子和胖墩的动作:“围、蹦来蹦去、塌、合、鼓、推、拉、拽、顶”等。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动词,为了体会作者使用动词的准确性,我们把描写嘎子和胖墩的动词进行交换(出示PPT):

在比较阅读中学生很快领悟了“人物的动作应该符合人物的特点来写”。嘎子聪明机智、好胜心强、有心计;而胖墩朴实、沉稳,是个摔跤惯手。

(5)“意象”之于诗歌

以《枫桥夜泊》为例,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夜泊舟中所见、所闻、所感的深秋夜景,抒发了作者的思乡情和淡淡的哀愁。全诗情境交融,意境优美,意蕴丰厚,令人回味,尤其是最后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堪称诗中之绝唱。对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唐诗,王崧舟老师执教此课时,运用文本解读和文化渲染上的独到功力,在课堂上演绎了别样的精彩。一是“深挖字眼”,王老师从“无眠”处展开,让学生感悟无眠的滋味,由此引出“钟声”这一文化意象细细品味,从而使学生不仅感受到愁眠的意境,更体会到钟声的温暖。二是注重对比,在钟声意象上,历代诗人不同意境的对比等,强化浓浓的情,淡淡的愁,使课堂充满文化气息。该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意于教者对文体的真知灼见,即文体特点与阅读方式、情感基调应该协调一致,而不是相互背离。

除此之外,童话教学要注重“想象”,寓言故事则可以探究寓意和联系生活实际,说明文要讲究说明方法和说明要点,非连续性文本自然要强化“信息的搜集”等。总之,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感知不同文体的表现形式,也就帮助学生找到了探究文本奥秘的钥匙,自然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品质。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增强文体意识,关键是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课文,学习不同文体语言表达的方式,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生的文体意识是通过对现时文本的赏析、感悟,才得以生长,并在其它文本的阅读实践中,得以发展。所以,教师应当格外重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文体意识对于形成语文综合素养的价值,从而唤起他们培养文体意识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钱理群.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俞翔,张惠芬.在言语实践中发展文体意识[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3(22).

猜你喜欢
文体意识言语实践缺失
探寻思维训练的最佳路径
立足言语实践,培养语感能力
考试周刊(2016年100期)2017-01-07 18:03:04
始于精心行于精致成于精彩
以人教版鲁迅作品为例谈散文教学的文体意识
基于文体意识的小学语文绘本教学
文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2-15 19:00:36
“文体意识”的觉醒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0:41:22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言语实践:语用视野下阅读教学的应然选择
人民监督员的监督效力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