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敏
摘 要:花腔是众多演唱技巧中难度较高的一种,其特点是音质圆润、灵活、精巧细致、音色较单薄,对于弹跳、速度、高度、技巧要求较高。在不同的作品中,对于花腔演唱技巧和情感处理的运用有不同的要求。教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更好地呈现作品。
关键词:花腔;体会;运用;教学
花腔一词源自德文Koloratur,指旋律精巧灵活的装饰。以急速走句、华彩乐段、颤音、华彩经过句等一系列方式,按预写的乐谱或即兴演唱。花腔女高音的嗓音柔韧灵活,能适应这些技巧的要求。
作为一名声乐学习者,由于自身的生理结构及嗓音条件,具备了可以演唱花腔的基础。最重要的还是花腔这种亦快亦慢、亦能欢乐也能忧郁的演唱风格,吸引了我。花腔的独特之处在于,可以用人的嗓音模仿自然界的各种鸟类,或模仿器乐的声音等等,它将人的嗓音发挥到了极致,这种丰富的表现力实在是让人折服。
而运用在歌唱当中,就不是说得这么简单了,而这也非一日之工。每首歌曲的内容不同,它所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花腔部分的演唱风格也会不同。在熟悉并了解一首作品的含义之后,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作,即二度创作,如果得当则可将花腔部分发挥得淋漓尽致。它的不可被代替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在于:只有通过它,才使作品成为活生生的音乐存在,也才使同一作品呈现为神采各异的美。我的体会是: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含义,才可以进行二度创作,才能在作品当中体现自己的个性。下面,就以三首平时演唱过的歌曲为例来诠释一下花腔在不同作品当中的处理。
一、《火把节的欢乐》(词:卢云生 曲:尚德义)
在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当中,彝族的火把节是最具魅力的节日之一,并且享有“东方狂欢夜”的美誉。这一节日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迎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而歌曲所写的,是火把节的第二天“都格”(玩火),意为颂火、赞火,是火把节的高潮。通过对身穿盛装的男女老少的生动描写,展现了节日当天欢乐喜庆的盛大景象,表达了彝族人民热爱家乡,团结一心,热爱幸福生活的美好情感。
全曲简洁精练,细腻热情,富于变化,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一首具有浓郁彝族音乐特色的民族花腔女高音作品。在花腔部分的演唱中,要求歌者必须有清澈透明和富有弹性的音色,既能使旋律连贯流畅地进行,又能轻松地在高音区跳跃,还要充分突显出夜晚人们围着篝火尽情欢歌热舞的喜庆场面。还要注意把握快板的速度,抓住欢乐的主题,运用稳健的气息,表现好花腔的技巧。其中,以花腔技巧展示的“啊”可以结合“u”通道唱“u”或“nu”,使得练声与演唱相结合,要求流畅且富有激情,结尾的跳音亦是同样的道理。
二、《牧笛》(词:邵永强 曲:尚德义)
这首歌曲描绘的是一幅美丽的夕阳草原之图,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草原牧民勤劳、欢乐与祥和的生活劳动场景。作曲家巧妙地配以花腔,使这首歌曲更富活力,充分地表达了草原人民的欢乐与豁达。
因速度快和作品内容需要,花腔部分的声音需要灵活、悠扬、清脆,仿佛真的有笛声在夕阳晚霞中回荡,这就要求歌者在演唱时要尽可能模仿出牧笛清脆、悠扬的声音。切记:不可唱得很重和一味追求大的音量,要灵巧、脆亮。每一句唱得不要太实,要虚实结合,充分表现出笛声的悠扬,这样才不会违背作者创作的初衷,也能与现实生活相吻合,真正做到艺术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
三、《苗岭的早晨》(苗族民歌 白诚仁编词曲)
歌曲以清新明朗的旋律,形象地描绘出苗家山寨优美秀丽的风景,同时又配以热烈、明快的劳动节奏,充分表现出苗家人民欢快喜悦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全曲分三段。首段用富有苗族音乐特色的“飞歌”旋律,把我们的思绪带进了山峦起伏、春意盎然的苗家山寨。接着,又采用花腔技巧表现清晨布谷鸟婉转悠扬、清脆响亮的歌唱和百鸟呼应的热闹场面。但开始时的几声要轻些,像是鸟儿刚刚醒来时对清晨第一缕阳光的赞美。渐渐地,森林中越来越多的鸟儿加入其中,气氛也越来越欢快热闹起来。花腔部分也要根据发展处理得由弱到强,逐渐欢快激烈。
第二乐段,以充满激情、欢快的旋律,轻巧、活泼的节奏,完美的调性转换,与第一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花腔不时地插入几声模拟鸟儿鸣叫的简单音调,表现出一个欢乐热闹的场面,鸣叫时的花腔处理要有一种背景音乐的感觉,起到一个衬托的作用。低音过后,速度由慢渐快,此起彼伏,互相呼应,宛如青年男女旋舞于清水江畔,欢快喜悦的歌声回荡在山野田间。第二段结束句,要充分表现苗家人高涨而愉快的心情,要一直以强音结束。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音乐的再现。第一乐句再次以“飞歌”的形式出现,接着以花腔技巧模拟鸟儿鸣叫的声音,也是一声强一声弱的感觉。但不要太明显,要唱得清脆、灵活,到休止处一定要干脆利落地停住。最后的乐句越来越短,与第一段遥相呼应,以自由延长、由强渐弱的手法使人们对苗家山寨回味无穷。
这三首歌曲虽然都有花腔演唱部分的存在,但它们的处理是各不相同的。《火把节的欢乐》完全体现人们欢乐的心情,在十分喜悦的前提下尽情欢歌;《牧笛》是以笛声表现欢乐、祥和的气氛;而《苗岭的早晨》则是表达对苗岭山寨山明水秀、百鸟争鸣、飞歌荡漾的赞美与热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火把节的欢乐》是花腔唱法人物性的体现,《牧笛》是模仿性,《苗岭的早晨》则包括了人物性与模仿性两方面的特点。由此可见,花腔的演唱在不同的声乐作品中其处理是不一样的。
上述三首歌曲是我国不同民族、不同体裁的作品,它们自身的创作背景和风格都有着较大的区别,说明花腔演唱在不同的声乐作品中的演绎是不尽相同的,学习者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
在实际演唱过程中,要经过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嗓音特点和生理结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使人声和歌曲达到完美结合,从而使艺术的境界达到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董适.美声感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3]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3.
[4]梁广程.乐声的奥秘[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山东省临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