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学科特点教好语文课

2014-04-29 14:05王建国
杂文月刊(学术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工具性实践性语言文字

王建国

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这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决定其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学好其它课程,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想教好语文课,必须掌握语文学科特点,

摘要:小学语文;学科特点;部分工具性    实践性   生成性

在教学中,各学科都有自身的学科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书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做为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学科工具性与实践性的特点,认真做好教学中各项工作,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1、部分工具性

我们说语文只具有部分工具性,首先是因为语文学科的所有领域和所有语文产品确实并不都有工具性。

一般地说,如果不是在打比方,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那些催人泪下的情节和那些美好、独到的意境不具有这种工具性,其所具有的主要是形象性和思想情感的感染性;在人民日报等媒体上发表的新闻、社论等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也不具有这种工具性,有的只可能是舆论本身所具有的工具性,而不等于我们常说的那种语文工具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似乎只有语文工具书才具有语文工具性,而实际上语文工具书和小学语文教材一样,所应具有的只是典范性和可查找性。尽管上述这些离开了语言文字,一切就会化为乌有或根本什么都谈不上,但是,这就如同任何一部自然科学著作或一部哲学著作离开语言文字这个载体,同样也什么都谈不上一样,其中那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和科学精神并不等于语言文字。我们这里所说的语文,主要是指人们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用来从事下一步学习、工作和交际的语言文字材料本身。换句话说,语文这个工具常常仅限于语文形式或语言文字材料这一半。

2、实践性

从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过程看,记住语文的实践性特征更为重要。小学语文学科知识、技能和方法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逐步掌握。学生离开了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即便在语文课上能够学到一些知识,也因不能运用而无法巩固和转化为语文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语文实践和语感培养为基础,把默读、朗读、背诵、说话、书写、作文六项主要语文技能作为学生练习和实践的基本点。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像对待外语一样,把语文技能分解成“听”、“说”、“读”、“写”四大项,但是实践证明,“听”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和通用能力,并不能像“读、背、说、写”那样形成可灵活运用的语文技能技巧。对于正常儿童在学前阶段就早已听懂、听熟的母语来讲,“听”的训练基本上仅囿于“注意听”的范畴。过去我们对于“听”的所有切实可行的要求,几乎都是通过“注意”来解决的。“听”对于学习语文的要求是如此,对于学习其他任何知识,都概莫能外。反过来,“听”也不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正如语文老师常对学生说的:“你只是听,所以你忘了;而你读过了,所以你记住了;你运用了,所以你理解了。”因此,应强化朗读、背诵、说话、书写和作文在语文实践中的地位,借以促进倾听、观察、归纳、联想和想象等一般学习能力的提高。小学语文实践只有技能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注意用于实践的一般能力的培养。简述如下:

1.听话能力:作为一种注意的能力,应能做到专心倾听他人讲话,听清音节、听准音调、听懂意思;听记一段话时,不遗漏主要内容。

2.观察能力:观察细致,能按照合理的观察顺序观察;善于发现事物的特点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3.读解能力:知道阅读、感知和归纳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主要内容的基本步骤。

4.联想和想象能力:善于即时联想,想象比较丰富,能把分散而有一定联系的知识条理化和结构化。

5. 创新能力:初步具有创新意识,凡事都有好奇心,善于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归纳问题和选择计划,形成可行的实践思路。看问题不墨守陈规,敢想并敢于动手操作。

语文課程和教材要使学生达成上述能力目标,就必须创设让学生能主动探索、自学自练和自主评价的问题情境,必须以培养语文表达、传承和交际能力为重点。事实上,儿童的聪明才智大多是在他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3、生成性

要让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民主平等的作风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有一颗容忍之心,宽容之心。只有包容,才能接纳他人,才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也才能丰富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会设计一些比较灵活的,而又具有很大争议的问题,学生回答时会见仁见智,但也有学生故意出丑,也有借题发挥说一些奇谈怪论,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应如何来做呢?如果我们一棒子打死,很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今后他们不在愿意发言。很多时候他们是被课堂活跃的气氛所感染,口无遮拦;有时也是他们的思维跳跃性太大,又课文引发了这样的联想。教师有时也不妨把它看成是一种独特的视角,教师也可以借题发挥,甚至设置成相反的观点让学生争论,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解决了问题,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一生成资源。

总之,知识与能力,恰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合则齐美,分则两伤。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闻捷先生的一句话让我受益匪浅:高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使得我们对工具特别是电脑的依赖性增强了,造成了人脑的退化,所以语文教学中应有大量的识记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含义,一方面要把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着重点;另一方面也要克服追风逐潮的浮躁心态,引导老老实实的积累知识,从而为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把课程目标落在实处。正所谓:练武不练功,到头一场空。

猜你喜欢
工具性实践性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