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道庭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77-01
由于农村小学生生活空间狭窄、阅历浅显,写起作文来不是言之无物,就是情不由衷:或是言之未尽便“草草收兵”。作文中存在“大话、假话、套话、空话”的现象,难以表达出真情实感。长期以来,许多学生对写作具有“畏惧”心理,作文的能力未能得到普遍的提高,老师每次上作文指导课总是不厌其烦的讲解,但收效甚微,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成为困扰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针对现状,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改变现状,在作文教学中有所突破和创新呢?
一、写作前的导情激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学生学习写作也必须以兴趣为基础,有了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写作的思维状态。因此,要克服学生写作畏惧的心理障碍,教师须在写作前注重学生的情感酝酿,恰如其分地进行导情激趣,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学还把人的心理运动状态分为平静、抑郁、波动、亢奋四个状态。研究表明:处于亢奋时的精神状态最佳。此时会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恨不得纵情地说啊、唱啊、跳啊,抒发出内心的激情。如《草原》一文中作者见到草原的美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或“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正是作者情绪亢奋,极欲抒发情感所致。相反,如果心态处于抑郁或平静状态,即使身边的一切再美好,在他们眼里也会黯然失色,情绪低落而厌倦下笔。此时,教师应选择最能振奋孩子们心弦,激起他们情感共鸣的“火花”。如指导“记一次有趣的游戏”作文时,我是如此导情激趣的:同学们,我们做过了许多游戏,如何“玩”才有趣,有意义呢?我们今天就在课堂上一起来做个游戏。同学们把见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记下来,让他人一起分享你的快乐,好吗?同学们听到老师要和他们一起在课堂上做游戏,个个情绪高涨。通过“寻趣——读趣——写趣”,感由心发,思如泉涌,很快就写好了游戏的片段。
二、写作时的推陈出新
著名美术家齐白石老人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写作亦然。作文的成功在于突破思维定势,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学生所写之作都大同小异,出现千人一面的陈旧化,雷同化的格局。作文缺乏新颖性。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引导学生在选材立意及方法上下功夫,力求在真中求变,在平中寻奇,做到推陈出新,标新立异。
1.选材要“新”
选材切不可步人后尘,人云亦云,要尽量避免别人已经写过的内容。如同学写做好人好事的文章,极易出现“五子登科”现象——上车让位子;上坡推车子;星期天修凳子;帮邻居带孩子:上街拾票子。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独辟蹊径,挖掘深层的新内容,即使是老材料,也不能老调常弹,要赋予新意,从平凡的事物中找出别人看不到的闪光点。有次作文,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产生“套板反应”,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写家乡的土特产……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但让人毫无新意之感。惟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摒弃从众心理,避开大道走小径,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体现了时代风貌,创意新奇,别开生面。
2.立意要“新”
宋徽宗时的一次科举考试,主考官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画师们经过构思,有的把古寺画在半山腰,有的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有的画出寺的一角……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唯独有位考生画出:在崇山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溪边有位老和尚,正一瓢一瓢地舀着水倒进桶里的创意画,就把“深山藏古寺”表现得淋漓尽致。主考官不住的点头称赞,这位画师就是运用旁敲侧画,选择了和尚挑水的新颖角度来表现主题。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讲的就是选材角度问题,也就是立意角度要“新”。立意构思上妙用侧向思维法。可以使文章突出新意,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如写《家乡的变化》这类文章,选材的范围就比较广,很多同学都会写高楼林立,山川秀美来反映家乡变化。而一位同学写他家乡厕所的变迁,由原来又脏又臭的茅厕,变为现在干净整洁的厕所,以小见大,反映家乡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在选材及立意上不是很有创新意识吗?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行文,真正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笔表我心”。
3.方法要“新”
作文显个性,讲究技法相当重要。黑格尔曾在《逻辑学》中指出:“方法是任何事物所不能抗拒的、无限的力量。”文章有法,文无定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表达方法和写作手法上创新。成功的作文,不但选材、立意要新,而且表达要精确、生动、优美,富有新意。“文似看山不喜平”。同样的题材或内容,如果能精心设计开头结尾,层次间的巧妙过渡,讲究铺垫和照应,熔倒叙、插叙于一炉;行文一波三折,巧妙运用抑扬法、悬念法等,可使文章增色生辉,引人入胜。如《李爷爷出嫁了》,就耐人寻味,引人深思。小作者写李爷爷原来顾虑子女的反对不愿到邻村王大妈家落户,后经多方面的工作,终于同意“出嫁”了。这样的表达不仅准确,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三、写作后的修改润色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要求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这就强调了修改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经过反复修改的,如宋代的王安石经过多次的修改,才留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千古佳句。这些都说明了“修改”在作文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通常是:学生写教师改,教师改完发下去,学生看完分数塞抽屉,下次错误依然交上去。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事与愿违。既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学生的习作又得不到提高。为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活动不失为一个较好的办法。这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教学理念的体现。让学生自评或互评,通过“读中评、评中悟、悟后改”,取长补短,让学生的习作在群体中交流达到奇文共赏,形成良好的习作修改习惯的生成,促进学生习作的共同进步。
四、激励评价 榜样示范
作文是一项难度颇高的语文综合实践。教师评价时应遵循“赏识激励”的原则,善于捕捉习作中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为学生的点滴进步而喝彩。在批改作文时,不妨站在学生角度理解学生作文的心理,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不要“吝啬”分数,多给一些高分、多一些赏识、多一些鼓励,让批改作文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让作文基础好的学生在老师的赏识性评语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差的学生获得一份自信。实践证明,作文评语中的一句鼓励甚至可以让一些失意的学生看到生活的希望。对于写得好的习作可在班上诵读或推荐发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写作的信心,从而对其他同学也具有较好的榜样效应。同时教师自己也应成为学生的榜样,不要光说不练,把学生一次次赶下水,自己却从不湿鞋。教师不再是坐而传道的授与者,而应是学生学习中的示范者和参与者。叶圣陶老先生说:“凡是有关作文的事,老师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给学生的帮助越大。”所以,教师要求学生写作,自己先下水尤为重要,这样教师就能预料到学生在内容上有何问题,表达上有何困难,在作文指导点拨上更具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帮助更具有实效性。
总之,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21世纪的通行证。我们在作文教学时,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就能实现学生由“怕写——要写——乐写”过渡,何愁学生写不出富有创意的佳作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