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生偶像崇拜与信仰教育

2014-04-29 09:10许秀芬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信仰中学生

许秀芬

〔摘要〕偶像崇拜是当前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学生在热烈寻求和追捧偶像的过程中,既会受到积极影响也会受到消极影响。本文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分析了中学生偶像崇拜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学生成长产生的影响,并结合当代中学生的理想信仰教育现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课程改革;中学生;偶像崇拜;信仰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3-0018-03

偶像崇拜是个人对所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其本质在于对崇拜对象的社会学习和依恋[1]。个体进入青春期,思维独立性快速发展,自我意识又一次高涨,人生观、价值观逐步确立,并且社会化程度增强。他们开始思考: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为此,他们需要一个真实人物作为自我形象的代表[2]。在此过程中,他们渴望独立却又依赖权威,他们的可塑性极强却又易受暗示。同时,中学生作为多元文化影响下的青少年,随着父母权威形象的衰落,理想、信念、价值观的确立就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但传统课堂上说教形式的信仰教育已不能满足中学生对精神权威的渴求,不符合青少年情感发展的心理特性,而大众媒体宣传的偶像正好满足了青少年的这种心理需求,各种类型的偶像就成了中学生心目中权威形象的替代品。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视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合理调节信仰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以更好地指导中学生的偶像崇拜,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偶像崇拜对中学生的影响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是一种对符合自己理想期待的杰出人物的依恋,表现为对偶像行为的认同、模仿和追随[3]。偶像崇拜是中学生成长道路上存在的普遍现象,大多数人心里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但是,由于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对偶像的行为举止缺乏全面、辩证的分析,因此偶像崇拜对中学生的影响有利也有弊,尤其是明星的某些偏离社会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会对中学生造成误导,可能会妨碍他们个性、自主性和社会性的健康

发展。

1.中学生偶像崇拜的裨益

(1)偶像崇拜可成为中学生的行为目标和学习动力

中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是需要榜样的。按照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班杜拉的观点,个体的大部分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习得的,在这个过程中,榜样的示范行为对个体自我观念、能力和人格的改变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社会认可并宣扬的榜样并不一定就能得到青少年内心真正的敬佩和热爱,对于传统学校教育中强制性的约束和灌输,他们会产生心理上的抵触和逆反。但中学生崇拜偶像则不同,偶像是他们自己选择并认可的,他们更容易也更乐意心甘情愿地去学习仿效[4]。而这种积极的学习对中学生的学习和性格都会有很大帮助。有位喜欢郑智化的中学生说,他崇拜的是郑智化身残志不残的毅力,喜欢他精辟、鞭挞性的歌词;而姚明的崇拜者则被他的蓬勃朝气和爱国情怀所折服。他们的共同愿望都是学习偶像的精神。由此可见,中学生偶像崇拜有其可取之处,积极的偶像崇拜可以转化为正向的力量,只要通过正确引导,就可以使偶像成为中学生的精神支持,成为他们成长的力量源泉。

(2)偶像崇拜能促进中学生自我的健全发展

每一个成名的偶像身上都有一些值得学习的精神品质,青少年可以通过对偶像成长之路的了解,从偶像成功的某些方面发现自己内在的与之类似的特质,逐渐找出明星的闪光点并以此为参照不断地增强对自身性格、品质、能力的认识,检视自己的不足并进行自我调整,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潜力,争取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自我。

2.偶像崇拜的消极影响

首先,盲目崇拜。受到宣传媒体的强势洗礼,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具有“青春性”和“流行性”的特点[5]。一些中学生不懂得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盲目进行明星崇拜(pop worship)。他们只看见明星被追捧时光鲜的一面,只是一味仿效其言谈举止,盲目模仿其穿着打扮,他们崇拜的是明星们在聚光灯下的光环,也有的只是因为很多人喜欢所以自己也跟风喜欢。但是,当问到他们崇拜的明星到底有什么值得他们追捧的地方时,他们的回答或是长得漂亮、帅气,或是喜欢明星们亮丽、个性的穿着打扮,而回答精神层面因素的寥寥无几。

其次,丢失自我。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自己的美丽与闪光点不一定要靠模仿偶像才能体现出来,不必在偶像的光辉下点亮自己的生命。很多痴迷偶像的中学生会为一个距离自己很遥远的“星”改变自己原有的容貌,改变自己的性格,忽略自身个性的发展,结果不仅把自身原有的纯朴特质丢失了,更谈不上实现真正的自我。

二、中学生偶像崇拜产生的原因

偶像崇拜之风在中学校园里越演越烈是有其原因的。台湾学者岳晓东认为,中学生偶像崇拜出现“三星崇拜”的倾向,即对歌星、影星、体育明星的追求和热爱[6],成为中学生崇拜的主流。中学生之所以追捧明星,既是由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的,也是受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

1.就中学生自身来说,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思维独立性快速发展,自我意识空前高涨,并且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人生价值观逐步形成

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当儿童进入青春期后,原有的自我同一性遭到破坏,自我出现分裂与危机。为了防止同一性混乱,获得新的认同感,他们需要借助生活中自己认为的重要他人来检验新的自我,并常常以信仰对象的言行举止来表达自我。当青少年在思考自己是谁、将来要怎样时,具有很强社会效应的明星就走入了他们的视野,这些明星恰好迎合了青少年的这种需求,所以他们往往通过对这类人物的崇拜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模式,满足自己形成稳定自我同一性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渴望独立却又依赖权威,他们的可塑性极强却又易受暗示,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中最容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被媒体无限度包装过的偶像会以广告、影视剧演员或网游角色等各种形式渗入到青少年的生活中。霍妮也曾提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对现实自我不满足,寻找理想自我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有助于青少年投射自我和重新构建自我。同时,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也越来越看重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当他们遭遇到人际关系障碍时就会形成基本焦虑,因此,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从众。可见,偶像是青少年自我的投射,无论他们崇拜什么样的偶像,首先都应理解和尊重他们的选择。健康的偶像崇拜有助于中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是中学生寻求和确认自我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行为。他们要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就要探索着确定自己的信仰。

2.宣传媒介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媒介给我们带来了异化的文化世界,也给我们带来了异化的偶像崇拜。尤其是随着网络文化的盛行,中学生追星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现在很多影视作品或小说宣扬的或是帅哥美女的爱情故事,或是看似壮烈的江湖义气,只一味地迎合年轻人的心理,却无视正确价值观、信仰的引导。这些影视剧或小说使许多中学生沉浸在虚幻的世界里。每天想到的是偶像今天会在哪里出现,留的是什么样的发型,用的是什么样的武器;上课也常常走神,脑袋里经常浮现的是偶像的言行。这使得很多学生丧失理智,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对偶像的崇拜和追逐中,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也给家庭增加了许多经济负担。杨丽娟疯狂追星的例子就给当代社会的理想教育敲响了警钟。

3. 学校理想、信仰教育的缺失

目前,对中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方法主要是灌输。尤其是在政治课上,信仰被当成一种学科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并以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这样的形式不但不利于中学生科学信仰的形成,更有可能引发青少年对传统信仰的排斥。

三、合理应对中学生偶像崇拜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理性的偶像崇拜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非理性崇拜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而在当今媒体影响无处不在的环境下,一部分中学生的偶像崇拜呈现出不理性趋势,影响也较为消极,所以学校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设置合理的理想、信仰教育课程与形式,正确引导中学生的偶像崇拜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对信仰的科学认识,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崇拜对象

信仰具有自身的层次、结构、性质和内容,对其进行准确的把握是塑造信仰的前提和基础。中学生选择什么样的信仰对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社会认知和自我意识。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还很难对外界事物以及自我作出完全客观、准确的评价,尤其是个体对自身的评价与他人的评价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可以说杨丽娟正是由于对偶像崇拜的自我意识与社会要求存在较大的偏差,不能认识到自我与其所崇拜偶像之间的差异,从而才产生了不切实际的追星行为。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要及时引导青少年辩证、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使学生学会客观地看待偶像的存在,并选择符合自己气质特征的对象,汲取其身上的优秀特质,作为自我成长的营养。

2.坚持积极教育理念,促进学生悦纳自我

成长中的中学生往往还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无法真正做到悦纳自我。许多学生之所以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在模仿明星的穿衣、打扮或言行举止上,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对自己的不接纳、不肯定。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应以发掘和引导青少年发现自身潜能为目标,采取积极的态度及时肯定他们的成长和进步,使他们在积极的鼓励和情感肯定中对自己的认识进一步具体化、现实化,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体验依靠自身努力获得成功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悦纳自我、完善自我,并逐渐规划出适合自己的发展蓝图。

3.转变教育观念和方法,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

从本质上说,信仰是一种理性情感,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按照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学习者在观察榜样的行为及结果时发生的替代性强化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主要方式。在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时,这一原理同样适用。教育者应摒弃教条化的教育方式,不断向中学生提供身边的榜样,使其在认知上认同、情感上接受、行为上模仿,从而帮助他们找到距离自己更近的偶像。当然,家长也不能纵容,甚至为了赢得孩子对自己的认可而支持他们盲目追星,不然还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个杨丽娟。

4.净化媒体宣传,为青少年提供清新健康的精神

环境

信息时代下,掌握了先进多媒体技术的青少年获取信息的能力远比上一代人要强得多。大众传媒除了满足我们日常的信息需求之外,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人物形象。按照美国心理学家Hortonand Wohl提出的“准社会交往”(parasocial interaction)理论,在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关键期,这种对媒介人物的依恋表现得尤为显著,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上升到偶像崇拜的层面。这就意味着担负社会责任的传媒应敏锐意识到青少年接受心理的变化,注重潜移默化的力量,在塑造偶像时应该更注重偶像的内在品格。尤其在当前社会理想与个人发展已经成为两条平行线的情况下,榜样的影响力严重被弱化,而净化宣传环境、提供正面的媒介人物形象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意义就显得更为重大。

总之,从某种程度上说,崇拜偶像能满足青少年阶段的某些心理需要。但由于自身心理还没真正成熟起来,被媒体大肆宣传的偶像就成了他们参照和学习的对象,甚至在他们对追星还不是特别理解时就开始盲目地追捧。因此,为促进中学生形成理性偶像崇拜,家长、学校和社会应该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尤其是学校教师在进行信仰教育时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多发掘现实生活中的信仰教育的素材,为其树立身边的榜样,并采取以情感教育为主的方法,让青少年在偶像感召下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实现自我,从而顺利度过多彩的青春岁月。

注:本文受贵州省遵义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立项课题“遵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研究”(项目编号13ZYJ027)资助。

主要参考文献:

[1]姚计海,申继亮.中学生偶像崇拜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1):55~58.

[2]岳晓东.透视青少年偶像崇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6.

[3]乔志宏,张菁,车宏生.中学生偶像崇拜、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5:79~82.

[4]黄创.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教育对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28.

[5]侯丽俊.中学生偶像崇拜与自我意识的关系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5(6):28~30.

[6]王楠.偶像崇拜与自我同一性、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26.

[7]万敏.媒体引导下崇拜偶像的异化与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3):57.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师范学院,遵义,563002)

编辑 / 任玉丹 终校 / 于 洪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信仰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