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1990年撰著出版的《反腐败——中国的实验》一书,近日被媒体再度扒了出来。
1988年,王沪宁应邀去美国做访问学者,研究了各国反腐败的状况,那年他33岁。
根据王沪宁的分析,促使腐败行为蔓延的因素,除社会条件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心理条件。由此,王沪宁归纳出六种腐败的心理活动:
1、位卑不惧心理。统计表明,科处级公务人员的腐败行为的数目要远远高于局级以上的公务人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位卑”,即使丢了官也无所谓。
2、自我解嘲心理。很多人应该是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的,但是看到社会的不公,分配的悬殊,或者其他人也这样干那样干,所以就有意模糊界限,跟着他人捞点拿点。
3、入乡随俗心理。随大流和模仿是人的行为发生的一个普遍倾向,“不拿白不拿,不捞白不捞”,“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就是这种心理的写照。
4、天知地知心理。搞腐败的人往往“单边行动”,所以你知我知,不太容易暴露。更何况,很多人往往精心策划,设立层层防线,想出种种手段,不留线索。
5、法不责众心理。涉事的人多了,问题发生得普遍了,就查不到自己身上来了。再说了比起上面的或者其他的某某来说,我也是小巫见大巫。
6、有福同享心理。腐败领域也有一种有福同享的团队意识。在一个团体中,有些人卷入腐败活动,个别人如果知道了就难以洁身自好,因为一方面其他人可能会从此排斥和不信任他,另外其他人也会因此判定他‘不可靠,‘不同心同德,认为他是一个危险人物,或者认为他是胆小鬼,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