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扬帆
【摘要】本文以“大有机化学”思想为指导,以“活泼-H”为主线,通过分析氢原子在有机化合物中的结构,阐述了不同环境下氢原子的活泼性强弱及各类活泼-H反应和应用。
【关键词】大有机化学活泼—H反应 α-H p—π共轭效应
【中图分类号】O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71-02
有机化学是规律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各类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所以“有机化学”就是一个整体,是一门“大有机化学”。而在以往的复习方法中,我们往往采取一类物质的系统复习法,复习路线是:定义——分类——命名——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有机物的应用等。这种复习方法没有打破上课时的模式,有炒“剩饭”之嫌,不能发挥知识在应用中的整体功能,学生的变通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得不到提高。所以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应打破教材原有的章节顺序,以“大有机化学”的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寻找“主线”,把相关有规律性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才能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才能在应用中充分发挥知识规律的整体功能,才能提高学生的变通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
本文就以有机化学中的活泼-H反应及其规律为例,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如下探讨。
组成有机物的基本元素是碳和氢,所以有机物有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之称,在有机化学中很多反应都与“氢”有关,我们暂且把这类反应称为“活泼-H反应”。
一、活泼-H反应的结构
1.有机物分子的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组成它的原子种类、数量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氢原子”在有机物中是否活泼,取决于和它相结合的原子种类及其所处的环境。
2.氢元素在有机化合物中主要以σ键的形式和C、O、N相结合。与N结合形成官能团-NH2、-NH-(氨基、亚氨基)。-NH2、-NH-如与烷基结合则形成胺类化合物,其中的N原子上的孤对电子能接受质子,而呈碱性,氢不活泼。-NH2、-NH-如与酰基(RCO-)结合则形成酰胺。由于氨基上N原子的孤对电子与RCO-上的电子形成p-π共轭效应,从而使N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降低,减弱了它接受质子的能力,增加了其给出质子的能力,使H原子的活泼性增强。
3.与O结合形成官能团-OH(羟基),由于O原子的电负性是3.5,H的电负性是2.1,所以O-H键具有很强的极性。它具有一定解离出H+的能力,而呈酸性。其酸性强弱,也就是H原子的活泼性,又与-OH所处的环境有关。
4.与C原子结合形成C-H键,C原子在有机化合物中分别采用sp3、sp2、sp三种杂化形式形成C-C、C=C、C≡C,所以C-H键有以下几种形式:C-C-H、C=C-H、C≡C-H,这三种形式中的C原子由于其杂化形式不同,电负性也不同。sp杂化轨道中,s成分占二分之一,s轨道和p轨道相比较,s轨道离原子核较近,在杂化轨道中s成分愈大,电子云愈靠近原子核,故sp杂化的碳原子,与sp2、sp2杂化的碳原子相比较,表现出更大的电负性。所以C≡C-H中的氢原子具有比一般C-H键较大的解离倾向,显微弱的酸性。
C-C-H中的H原子在一般情况下不活泼,但如果在其邻位引进一个极性很强的基团,如-OH(羟基)、-CO-(羰基)、-COOH(羧基)等,会产生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而使C-H键的极性增强,H有解离成离子的倾向,使得H原子的活泼性增强。此类反应通常又叫ɑ活泼H反应。
二、活泼-H反应的类型
(一)羟基(-OH)中的活泼-H反应
当羟基(-OH)与烃基结合时,可分为醇羟基和酚羟基,分别形成醇和酚。当羟基(-OH)与羰基(-CO-)结合时,则变成羧基(-COOH),而形成羧酸。
1.醇的弱酸性
醇的酸性很弱(pKa=16),比水的酸性还弱(pKa=15.7)。只有和活泼金属反应时,才表现出弱酸性。如:
2ROH + 2NaOH → 2NaOR + H2↑
RONa + H2O → ROH + NaOH
醇羟基上氢原子的活泼性(酸性)强弱又取决于与它连接的碳原子的种类。一般来说,甲醇>伯醇>仲醇>叔醇。
2.酚的弱酸性
由于苯环上大π键和羟基上氧原子的孤对电子产生的p-π共轭效应,使得酚的酸性比醇强(苯酚,pKa=10.0),但比碳酸弱(碳酸,pKa=6.38)。如:
由于苯酚不溶于水,呈乳浊液状,而苯酚钠则易溶于水,因此,一个不溶于水,但能溶于NaOH溶液,又不溶于碳酸氢钠溶液的有机物多半是酚。
酚类的酸性很强,与芳环上所连的取代基有关。一般来说,吸电子基(如:-X、-NO2等)的存在可使酚的酸性增强。如:2,4,6-三硝基苯酚(苦味酸),由于三个强吸电子基的存在,使其酸性变得特别强,几乎和无机强酸的酸性一样强(PKa=0.8)。反之,供电子基(如:-R)的存在,则使酚的酸性减弱,如:甲酚(PKa=10.9)比苯酚的酸性弱。
例1:某化合物A(C7H8O)不溶于NaHCO3溶液中,但溶于NaOH溶液中。A与溴水作用立即得到化合物B(C7H5OBr3)。写出A和B的结构式。若A也不溶于NaOH溶液,则A的结构又是什么?
解:根据化合物A不溶于NaHCO3溶液,但溶于NaOH溶液的事实,可推知A一定是酚类化合物,又因A与溴水作用能引进三个溴原子,而溴原子只能引进邻、对位。由此判断,A的结构
3.羧酸的酸性
在-COOH中,由于-CO-和-OH之間的p-π共轭效应,增加了O-H键之间的极性,有利于-OH中氢原子的解离,使羧酸比酚的酸性强。因此,羧酸具有酸的一切通性。低级羧酸的酸性大部分比碳酸强。如:
RCOOH+NaOH→RCOONa+H2O
RCOOH+NaHCO3→RCOONa+H2O
所以,羧酸可以分解碳酸盐,而苯酚则不能,因此,可利用这个性质来区别羧酸和酚。
当羧酸的烃基上(特别是α-碳原子上)连有电负性大的基团时,由于它们的吸电子诱导效应,使O-H间电子云偏向氧原子,O-H的极性增强,促进解离,使羧酸酸性增强。
Cl←CH2←CO←O←H
而且基团的电负性愈大,取代的数目愈多,距羧基愈近,吸电子诱导效应愈强,则使羧酸的酸性更强,如:
Cl3CCOOH Cl2CHCOOH ClCH2COOH CH3COOH
PKa 0.08 1.29 2.81 4.76
例2: 用化学的方法鉴别苯甲酸、苯甲醇和对甲苯酚。
(二)炔烃的活泼-H反应
在如CH≡CH、CH≡CR的1-炔中,叁键碳原子上的氢原子较活泼,易被金属离子取代而生成金属炔化物。如:
(H)RC≡CH +[Ag(NH3)2]+→(H)RC≡CAg↓+NH4+
(H)RC≡CH +[Cu(NH3)2]+→(H)RC≡CCu↓+NH4+
这些反应非常灵敏,而且现象明显,因此常用于鉴别、分离、提纯具有活泼氢的炔烃。
例3:试将下列各组化合物按酸性强弱次序排列:乙酸、乙炔、氨气、乙烷、乙醇、水、苯酚、碳酸。
(三)α-活泼H反应
1.醛和酮的α-活泼H反应
(1) 酮式和烯醇式互变
当α-H以质子的形式离去后,所形成的碳负离子上的未共用电子对和羰基的键产生p-π共轭效应,负电荷分布发生平均化,而使负离子稳定。
(2) 卤仿反应
乙醛、甲基酮及甲基醇和卤素的碱性溶液作用,α-H易被卤素取代而生成三卤甲烷(卤仿)和羧酸盐,称之为卤仿反应。如卤素是碘,反应产物为碘仿,称之为碘仿反应。碘仿是浅黄色结晶,有特殊气味,容易识别。故常用碘仿反应来鉴别乙醛、甲基酮和甲基醇。如:
CH3CO-H(R) + I2 + NaOH →CHI3↓+ (R)H-COONa
(3) 羟醛缩合反应
在稀碱的催化下,一分子醛因失去α-H而生成碳负离子,加到另一分子醛的羰基碳原子上,而氢原子加到氧原子上,生成β-羟基醛。此反应叫羟醛缩合反应。如:
CH3CHO + HCH2CHO → CH3CHOHCH2CHO
β-羟基丁醛
若生成的β-羟基醛仍有α-H时,则受热或在酸的作用下发生脱水生成α、β-不饱和醛。如:
CH3CHOHCH2CHO → CH3CH=CHCHO + H2O
2.羧酸中的α-H反应
羧基和羰基一样,能使α-H活化,但羧基的致活作用比羰基小,因此,羧酸的α-H只能发生卤代反应且需要催化剂作用下才能进行,生成α-卤代酸。如:
3.醇中的α-H反应
醇中的α-H反应实质上就是氧化反应。伯醇和仲醇分子中的α-碳原子都有α-H,容易被氧化而生成羰基化合物。常用的氧化剂为KMnO4或K2Cr2O7。而叔醇中由于没有α-H,在同样条件下,则不能被氧化。如:
4.烯烃中的α-H反应
在含有α-H的烯烃中,双键也会对邻位的α-H产生影响,使得该氢原子活泼性增强,在适当的条件下,它可以被氯代而保留双键。如:
CH3CH=CH2 + Cl2→ CH2ClCH=CH2+HCl
5.苯环侧链上的α-H反应
和苯环直接相连的碳原子(即α-碳原子)上的C-Hσ键与苯环形成σ-共轭体系,使得α-碳原子上的氢原子变得活泼,能发生卤代反应,也易发生氧化反应。如:
(四)酰胺上的活泼H反应
当氨分子中的氢原子被酰基取代后,其碱性减弱,酸性增强;NH3→NH2COR→NH(COR)2
其中酰亚胺表现出弱酸性,如:
三、影响有机化合物中H原子的活泼性强弱的因素
1.和H直接相连的原子电负性的大小,一般说来,和H直接相连的原子电负性越大,该H就越活泼。如:O-H中的氢原子比C-H中的氢原子活泼。
2.邻近基团的类型,一般情况下,邻近的吸电子基能增强氢原子的活泼性,而给电子基则减弱其活泼性。
3.碳原子的杂化形式,碳原子的三种杂化形式sp3、sp2、sp中,H原子活泼性顺序为:C≡C-H〉C=C-H〉C-C-H。
有关活泼H反应涉及的内容多,分布在教材中的各個章节中,本文通过其结构的分析,以活泼H为主线,把整块知识分类串联起来,使活泼H反应系统化,便于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希望能对其它各种类型的有机反应的复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