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飞
摘 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特别是随着信息化、高速化发展时代的到来,社会需求的都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学校只有根据社会要求培养人才,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为此,教师要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实例,深入分析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以适应素质化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精神;培养途径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从小学生角度而言,笔者认为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创新精神如下:能够独立思考、敢于探索知识、动手能力强、喜欢并善于提问、持有不断进取的心。从目前来看,很多数学教师对创新精神理解较为片面,简单地认为培养创新精神等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实,创新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包括了创新能力,还有创新意识、创新勇气等。本文将在深入理解创新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一、结合学生兴趣,唤醒学生的创新动力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内驱力。因此,为了唤醒学生的创新动力,数学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兴趣,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奇妙的剪纸”这一课时,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着手,设计“小小手工活动”,将学生的创新动力彻底唤醒。本节课的学习以设计轴对称图形为主,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本节课旨在通过手工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创新。活动名称:个性剪纸。要求:利用剪纸,表达内心情感,创造更多新兴的美的事物。这一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操作,展开想象,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唤醒了学生创新的动力。由此可见,以兴趣为着手点,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再以任务作为牵引,很容易唤醒学生的创新动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考。数学中有很多知识值得学生去探寻,如果教师直接公布数学答案,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如果数学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则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速运转”状态。例如在学习小学五年数学下册“圆”这一课时,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考。圆这一部分的内容属于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平面图形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的唯一一个曲线图形学习内容,与之前学习的平面图形相比,难度逐渐增大。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数学教师设计如下问题:①“圆,一中同长也”,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是什么同长?②圆的周长如何计算?它的计算方式与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式一样吗?③圆在生活中有哪些运用?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得出观点,也有可能有所创新。总之,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的知识比教师灌输得来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利用问题作为牵引,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创设生活情境,联系生活深入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数学知识生活化”的理念得到更多的推崇。为此,数学教师可以以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深入思考,并朝着创新的方向发展。例如在学习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数字与信息”这一课时,教师结合生活内容创设情境,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师:(在黑板上写上110)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个数字,想到了什么?生:报警电话。师:还有其他信息吗?生1:我觉得还可以表示顺序。师:非常棒(竖起大拇指,表示赞扬)。师:你们还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数字号码组合吗?生:120(救护电话),119(火警电话)……(课堂异常活跃,七嘴八舌)师:你们真棒﹗那能不能把这些特殊号码编码成 537632,或者是984522?这样编码好吗?如果让你为这些特殊号码进行重新编码,你会编码成什么?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从生活特殊号码编码入手,逐步过渡到数字与信息的学习。特别是教师最后的提问,让学生自己编码,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优化课堂教学,激起学生的创新勇气
(1)营造和谐氛围,促进学生敢问。“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只有学生敢问,才能带来更多的创新。因此,数学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的创新勇气,从敢问出发,逐渐上升到会问、善问。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主动放低身份,转变课堂角色,做学生的“倾听者”“引导者”,与学生用心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进而敢于发问。例如在学习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一课时,教师为学生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勇气可嘉。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活中的旋转、平移的现象,如旋转木马、摩天轮、大饭店的旋转门、升降椅等;其次,利用这些生活例子引导学生提问。为了促进学生参与到提问中,数学教师先提问示范,如什么叫平移?此时,学生明确任务,开始提问。有学生提出“什么是旋转”?自己在原地转一圈算不算旋转?也有学生提出“如果物体平移后,会产生什么变化?物体大小会变化吗?”等问题。此时,课堂氛围越来越好,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有研究价值。由此可见,数学教师要运用合适的方法,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敢问,最大化地激起学生的创新勇气和创新意识。
(2)引导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创新。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勇气的良好途径。数学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任务,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集思广益,以提出创新解决方案。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课时,教师以任务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学习,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探究任务如下: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请讨论并验证。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又有什么关系?③如果让你用一组明显的图表示这些四边形的关系,你会设计怎么样的集合图?要求:集合图能够准确表达这些四边形的关系,并且让人一目了然。学生接到任务,开始合作探究。最能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应该是探究。因此,在设计探究任务时,数学教师要考虑这个任务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等是否有利。
四、设计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一定量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也是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此外,实践活动灵活性强,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具有重大帮助。例如在学习完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这一课后,教师设计了一次实践活动,并要求学生给出解决方案,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实践活动:请以“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为主题进行一次实地调查活动,并选择你认为最严重的一个问题进行阐述。要求:搜集数据、描述问题、用统计图呈现信息、分析数据、提出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在这个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团结合作,以小组形式共同完成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深入调查、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结合认知、生活实际,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因此,整个实践活动过程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极为有利的。
总之,创新精神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作为数学教师,要在深入解读创新精神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特点、数学基础等,优化课堂教学,以培养具有数学创新精神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邹湘梅.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探索[J].安徽教育,2003(12).
[2]张素爱.小学数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J].小学科学,2012(4).
(江苏省张家港市新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