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烟火

2014-04-29 00:44杨雪冬
决策 2014年3期
关键词:燃放烟花爆竹烟花爆竹

杨雪冬

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就是能用与时俱进的方式方法来有效地解决正发生在各个领域、各个地方的,关系到人们生活发展各个方面的治理问题。

急促的鞭炮,五彩的烟花,让年味瞬间浓烈起来。虽然在雾霾全面来袭的大背景下,微博、微信上流传着各种抵制购买或燃放的信息,但是,烟花爆竹要离开春节,显然还有漫长的过程。

1993年12月1日,北京开始实施《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主城区春节期间禁止燃放鞭炮,主要理由一是燃放致伤,二是噪音污染。那时候的北京,被人们批评为冷清,毫无年味。而到郊区或者外地过年放鞭炮,俨然成了一种奢侈。

经过10余年的争论,2005年,北京市解除禁放规定,采取春节期间在特定范围、特定时间段的限制性燃放。当年春节,满城鞭炮齐鸣,“报复性燃放”,时长、强度远远超过官方的预计。

在接下来的每个春节,新年钟声敲响时刻的万炮齐鸣、硝烟弥漫、满街的爆竹残骸以及伴随着环境意识不断增强而出现的抱怨声、反对声,成了春节里另外一道风景。禁放了10余年,解禁了近10年,人们在享受着浓烈年味的时候,又要考虑是否重新禁放。

这只是中国正在发生的无数治理案例中的一个。经济社会生活的快速变化,使得许多问题刚解决完,马上就转化为新的问题。问题不断产生,又相互交织,导致治理低效,甚至产生负面效果。

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治理,起码反映了四个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有关的问题:

一是社会观念的变化往往会带来治理问题的显性化。一些本来习以为常的事情,因为某种新观念的出现,而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重视,使客观事实变成了待解决的客观问题。试想,如果没有环境意识的迅速提高,烟花爆竹的燃放也不会这么快就成为公共话题和治理问题。

二是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要求解决方式的系统性。支持燃放烟花爆竹的,可以举出传承传统文化、体现春节喜气、拉动国内消费、支持企业发展等诸多理由;反对的也可以用环境污染、扰民、伤人致残等理由来阐明观点。在社会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需求。要回应多样化的需求,就不能用简单的“一刀切”方式,而必须建立良好的参与和表达机制,为协调不同需求,达成最大公约数创造条件。

三是社会群体拥有和动员资源能力不均等。在许多治理问题上,大多数人是沉默的。在燃放烟花爆竹问题上,反对者的声音比支持或默认者的声音要高很多。爆竹烟花的燃放时长和燃放的花样,往往与小区居民的收入水平或社会地位成正比,因为燃放毕竟是“烧钱“的事儿。因此,面对不均等的社会群体,除了给予每个群体发言的机会外,更要设计合理的体制机制,来平衡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提高治理过程和结果的公正性。

四是复杂多样的治理问题,不能单靠公共权力机构来应对解决,必须发挥社会的参与。比如要长期有效地解决烟花爆竹燃放问题,就需要社会公众改变消费习惯,生产企业提高产品的环保标准、开发新的产品等,这些个人或组织的自我管理,既是对国家治理不足的弥补和支持,也是问题解决的根本之道。

现在全社会都在讨论国家治理现代化。其实,说到底,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就是能用与时俱进的方式方法来有效地解决正发生在各个领域、各个地方的,关系到人们生活发展各个方面的治理问题。如果只把它理解为另一种方便管理者的控制,那不仅是南辕北辙,更是逆流而动。

猜你喜欢
燃放烟花爆竹烟花爆竹
空气爆竹
燃放烟花吓死鸟儿?
天津实施最严烟花“禁放令”
天津实施最严烟花“禁放令”
北京:五环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北流市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监管
最早的爆竹真的是竹子!
荷花街道:烟花爆竹“打非治违”重拳出击
邵东县:烟花爆竹“打非治违”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