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广红
摘 要 《疲惫的布鲁斯》是哈莱姆桂冠诗人兰斯顿·休斯的早期作品。休斯将布鲁斯的表现形式和手法移植到诗歌中,因此赋予了该诗很强的音乐韵律和节奏感。本文拟从文体学的角度入手对该诗的主旨进行探讨。
关键词 《疲惫的布鲁斯》 文体学 变异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A Study of "The Weary Blues" from Stylistic Perspective
RUAN Guangho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Written by Langston Hughes, Poet Laureate of Harlem during his early period, "The Weary Blues" embodies the artistic form of blues, therefore acquiring strong rhythms. This essay intends to explore the theme of the po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ylistics.
Key words "The Weary Blues"; stylistics; deviation
《疲惫的布鲁斯》是兰斯顿·休斯的第一部诗集中的同名诗作。早在这首诗作中休斯就实践了他的创作理念和种族梦想:将表明黑人身份和存在的音乐形式之一的布鲁斯的表现形式和手法移植到诗歌中,全文的基调是疲惫中带一点淡淡的忧伤,这种疲惫和忧伤是诗人是通过一系列变异手段及音韵、节奏的变化传递出来的。
本文拟从文体学中的变异手段入手,结合音韵、节奏的表意研究,对该诗的主旨进行分析。
1 变异手段
“所谓变异,就是不符合语言的常规。诗人为了各种目的,有时可以不受习惯用法的约束,大胆创新”(王佐良、丁往道,2005)。细读《疲惫的布鲁斯》,笔者发现诗人运用了多个层面上的变异手法。
如在《疲惫的布鲁斯》的起始句中,“Droning a drowsy syncopated tune, / Rocking back and forth to a mellow croon,/ I heard a Negro play. ”诗人使用了一個偏离语法规范的垂悬结构。按照英语语法,现在分词用作状语时,其逻辑主语应与句子中的主语一致。而在该语境中,很明显“Droning a drowsy syncopated tune, / Rocking back and forth to a mellow croon”的主语不是“I”。笔者认为这里的变异旨在强调和突出叙述的主体“I”(极有可能是诗人自己)和被叙述的客体“black player”之间的共性。而“I”正是借助了“black player”之口代为心声。这种叙述的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性或者叫做对话性正是诗人想要前景化的部分。该诗没有像一般诗歌那样,采用第一人称直抒胸臆,而是借助被描述者的行为和言语间接传达叙事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展望。诗人这样刻意制造一种叙事的距离感就是要提醒读者要“置身诗外”,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理性地看待和思考黑人的处境、地位和未来。
除了语法变异和语意变异之外本诗还要一个重要的变异现象,即内部变异。本诗总体而言使用的是标准英语,但在19~22行和25~30行两处使用的是黑人英语,出现了“aint, ma self, Is, gwine, ma, frownin, no mo”等非标准英语。这两处的语域显然有别于该诗的其它部分,这种内部语域的变化导致了内部变异。兰斯顿·休斯是将黑人语言引入诗歌的先驱者之一,在本诗中他将白人语言(标准英语)和黑人语言并置。正是这种并置表达了诗人试图将黑人文化与主流文化形成某种并置的愿望,这种并置实际上使黑人的话语权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关注,是对白人话语霸权的消解与对主流文化的抗争。(杨新宇,2007)谁说只有诗歌的内容才能表意,在这里诗人借助内部变异间接表达黑人呼吁平等地位的愿望照样掷地有声!
2 音韵、节奏的表意功能
音韵和节奏可以起表意寄情的作用。美国现代派诗人庞德说过:Rhythm must have meaning.(节奏必须传递意义)语流通过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变不长形成一定的节奏感,节奏感可以辅助语义起烘托诗意、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和加深印象的作用。(侯维瑞,1986)在该诗中,诗人巧妙地借用了布鲁斯音乐的结构,三行构成一节,押韵的形式主要为 aab并大量使用了头韵、谐韵和尾韵,并多以开口大、低沉、响亮的双元音和长元音做韵脚,使得整首诗的节奏舒缓、压抑,给人一种如泣如诉的悲壮、凄惨之感。而在穿插其间的黑人歌曲中,诗人则是使用了大量单音节词和[t], [d]等爆破音,骤然加快了诗歌的节奏,使诗歌又有了一种号角般的呼唤和渴望改变现状的急迫感。它使人们透过那哀婉低缓的节拍和一唱三回的吟诵猛然意识到黑人民族在文化和社会意义上的存在,意识到黑人生活的困境和黑人文化的魅力。(罗良功,1999)这正印证了诗人亚历山大·蒲柏之言“The sound must seem echo to the sense.”(声音必须跟意思相呼应)该诗最后出现的两个死亡意象更是将这种控诉推向了高潮“The stars went out and so did the moon” “He slept like a rock or a man thats dead”,这两个意象同时寓示着对于黑人而言,这样一种困顿、挫败、令人厌烦的生活令人生不如死,这样的现状亟待改善。
通过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该诗的主旨在于抒发对于黑人生存现状的不满和呼吁世人关注黑人的生存困境以及文化魅力。
对现状的不满首先可以从该诗的题目“The Weary Blues”中窥见一斑,在正文中有诸如“drone, drowsy, lazy, moan, sad, melancholy”等有强烈感情色彩和呼吁功能的词语加以佐证。其更为直接的表现就是黑人演唱者对其生存现状的控诉:“Aint got nobody in all this world, /Aint got nobody but ma self.” “I got the Weary Blues/ And I cant be satisfied./ Got the Weary Blues/ And cant be satisfied--/ I ain happy no mo”. 为了了结这生不如死的痛苦和毫无意义的生活,为了能够 “quit ma frownin/ And put ma troubles on the shelf”,这个可怜的黑人受难者甚至希望自己已经凄然离世:“ And I wish that I had died”。
3 结论
该诗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语意层、语法层、语域层、音韵节奏层以及在这些层面存在的一些变异,独立存在又互相作用,它们层层叠叠地向读者传递着这样一个主导信息:尽管异于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黑人的艺术和文化遗产充满诱人的魅力和异样的光芒,但却没有引起白人社会以及黑人种族自身的关注;黑人现在窘迫、挫败的生存状态以及薄弱或者说还处于蒙昧状态的民族自豪感令人堪忧。
诗人正是运用了语言变异和表意的音韵和节奏使这种呼吁功能前景化,从而达到引发白人的关切和同情以及促使黑人自省的目的:一个有着如此迷人的文化和艺术的黑人种族却遭遇着如此悲惨的命运。这种强烈的反差的确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
[1] 楊新宇.永远的布鲁斯——评兰斯顿 休斯的《萎靡的布鲁斯》[J].读与写杂志, 2007(5).
[2] 侯维瑞.英诗的韵律及其表意功能[J].外国语,1986(2).
[3] 罗良功.从社会符号学角度解读兰斯顿——休斯的诗歌形式[J].辽宁大学学报,1999(5).
[4] 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