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战”在即

2014-04-29 00:44NicholasDynon
财经文摘 2014年3期
关键词:实力道德北京

Nicholas Dynon

北京经常提醒外界,自己的外交政策避免输出意识形态和干涉别国内政。根据“和平发展”这一概念,中国没有输出意识形态或是寻求世界霸权的意图,也不寻求改变或是颠覆现行国际秩序。与此同时,北京常常指责美国不断通过输出意识形态,来巩固作为超级大国的霸权地位。

中国自认为是西方政治、军事和媒体在执行新自由主义的支配策略时的目标。因此,北京自称在应对别国的意识形态输出时持守势,针对“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保卫自己的“意识形态安全”。北京将自己的战略意图总结为主要是“内向的”,美国则是“外向的”,因此,两国的战略意图并不冲突。这一“内向”与“外向”的总结乍看起来似乎意味着非竞争的态度,但现实却并非如此。在防御型的意识形态姿态之外,存在着“外向的”元素。尽管没有证据表明北京为了将自己的政治价值观普世化而输出意识形态,但有证据表明北京正出于在面对美国领导的“软战”时保卫自己意识形态安全的理由而這么做。

开辟新战线

北京用“输出意识形态”这一贬义词来指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试图向别国政府或人民强行灌输意识形态的行为。这一概念带有霸权、同质化和普世主义的意味。由此,这一概念将西方的新自由主义和宗教原教旨主义(如伊斯兰教的瓦哈比派)都和输出意识形态联系在了一起,认为近来的“颜色革命”、圣战暴力的扩散和本土文化价值观的被侵蚀等现象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则被认为不输出意识形态,而只是在海外促进文化与经济合作,以多极化的和意识形态异质化的世界为目标,寻求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在对非洲的援助和贸易合作中,经常能够听到此类话语。在谈及与非洲的关系时,一位中国资深外交官就表示,中国“严格地遵守了平等互利的原则”;与非洲打交道不是为了“输出意识形态与发展模式,不是为了强加自己的社会制度,不附加政治条件……也不是为了寻求特权和‘势力范围”。

相应的,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则被描述为意识形态输出的受害者或目标,而不是实施者,这一经历被称作“意识形态渗透”。例如,中国新疆地区就成为了伊斯兰教瓦哈比派意识形态渗透的目标;中国人民则成为了金钱崇拜、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渗透的受害者。

中国社科院的一名学者指出,美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其他国家的渗透随着全球化和技术的进展而加速,导致意识形态安全受到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意识到这一点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被提升到了紧急政策的高度。为此,中国新成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将“文化威胁”列为了五大焦点之一,这成为了巩固意识形态安全的最新举动。对此,国防大学的一名教授指出,“文化所面临的意识形态挑战”是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之一。

从冷战到“软战”

在中国,许多人将全球金融危机视为西方经济实力相对于中国和新兴经济体衰落的象征。这一衰落迫使欧洲和美国的外交战略重心从经济转移到对软实力更大程度的依赖上来。

因此,中国发现自己置身于意识形态“软战”的时代之中。不同于热战、冷战或是“硬战”,“软战”所比拼的是软实力。“软战”之中,各个国家的目的是“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形象和地位,以便营造稳定的、有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在“软战”时代,国际关系的舞台不再只属于硬实力,“强权即真理”的法则不再有效,“道德”和“正当性”成为了衡量国家实力的基准。

“软战”这一词汇最初是伊朗当局在2009年的总统选举争议之后使用的,指的是迫使政府通过媒体管控和宣传运动等方式镇压异议的对抗氛围。《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对此评论道:“这一词语的基础是伊朗领导人由来已久的指责:伊朗国内的麻烦都是西方文化颠覆的结果。”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位教授则表示,所谓的“软战”策略,是指通过破坏作为民族身份核心的价值体系,来促使对政府的支持从内部瓦解;通过破坏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信仰和身份,“迫使整个制度从内部解体”。

苏联集团的崩溃在西方常常被认为是通过媒体“改变民意,轻柔地令作为目标的社会对民主变革提出激烈要求”的范例。这是西方认为的理想模式,但在北京看来却是值得警惕的。中国的研究者认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文化建设,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缺少抵抗西方的堡垒。因此,中国的文化生产必须牢牢地掌握在党的手中。在中国国内的政治话语中,“意识形态”和“文化”这两个词常常是可以互相替换的,媒体和文化工作者被认为有引导公众思想的责任,异议将继续被压制。文化产业的继续发展将有助于在国内和海外推广中国的意识形态,投射中国的软实力,于是,“保证文化安全和国家的形象”就成为了重要目标。

以攻代守

根据官方说法,北京在国际上展开的文化魅力攻势是为了消除国际社会中对于中国崛起的误解。不过,对于在国际上推广中国文化在中国的战略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显然还有其他的观点。清华大学的国际关系学者阎学通在1998年发表的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分析中表示,输出意识形态是推广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据称,阎学通的观点十分接近官方立场,在他看来,中国试图提高自己的地位与美国保持当前地位的努力是一场“零和博弈”。这是一场争夺人民心智的战役,将决定谁将最终压倒对手;能够展现出“最人道的权威”的一国将赢得胜利。

这一“零和博弈”的论调呼应了另一位国际关系学者的观点,在他看来,“软战”时代中“道德”和“正当性”是衡量国家间相对权力的基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能够发现道德权威与软实力之间的联系:国际体系中对某个国家的道德权威的接受越广泛,该国的软实力就越强大。因此,在“软战”时代占领国际道德高地就意味着,较之于竞争者,本国要赢得更多国家对于自己道德权威的认可。

要获得北京试图用来推动中国发展的“有利国际环境”,需要中国占领这一道德高地,使得中国可以不受由西方主导的国际道德共识的阻碍而顺利崛起。这要求北京持有外向的姿态——尽管表面的外交政策言论并非如此。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吸纳更多与北京思维方式相同的伙伴,这就要求——并将导致——将中国的意识形态投射到国界之外。于是,向外输出意识形态这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竞争已经展开,在非洲、中亚和拉丁美洲等地尤为如火如荼。

中国自称所追求的是一个在意识形态上异质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差异将得到尊重,各种意识形态将和平共处。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向外投射文化软实力,从而为追求自身的国家利益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面对“软战”这一前景,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向中国构成了持续不断的威胁。北京认为自己与美国陷入的“软冲突”是零和的,因此北京必须在国际体系内打败西方的意识形态霸权,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为此,北京将试图将西方在全球的意识形态足迹遏制在地理足迹之内,并扩张自己的足迹。

因此,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将继续被视作一大劲敌。中国将专注于努力打破新自由主义对于西方政治话语和媒体、文化生产的支配,以及在发展中国家培植中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支持者。也就是说,中国的“软战”将在两条战线上展开:在国内防止意识形态渗透,向国外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

猜你喜欢
实力道德北京
见证创新实力的跃升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北京,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