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友为敌

2014-04-29 00:13JeffreyReeves
财经文摘 2014年3期
关键词:小国外交政策老挝

Jeffrey Reeves

中国和西方的分析人士达成的共识是,中国当代外交政策是自我挫败的。这一共识固然重要,但却有两大局限性。首先,这关注的是中国最具争议的政策,例如广阔的领土声索,在东盟中的破坏性外交政策,或是日益增多的对单边经济制裁的运用。对争议政策的关注是重要的,但较为温和的政策同样是造成地区不稳定的因素。其次,中国外交政策的分析人士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中国与大国或是中等强国——日本、印度、越南和菲律宾——或是地区组织如东盟的关系。这忽视了中国与较小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如柬埔寨、老挝、蒙古和缅甸,这也是中国周边安全局势的构成元素。

和发展中小国的经济交流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国最稳定关系的核心,但如今也成为了自我挫败的当代外交政策的一部分。北京试图依靠与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联系来推动彼此之间的关系,但这一做法不仅远远无法保证这些国家对中国怀有善意,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尽管各小国的政治、經济和社会结构差别很大,但中国和亚洲小国经济互动的自我挫败模式惊人地一致。无论是国有还是私有,中国的企业首先通过贸易、投资、海外发展援助和借贷的方式与小国建立经济联系。随后,他们的经济活动导致了一系列负面后果,如环境恶化、对资源的剥削,以及在贸易上对中国过度依赖。

中国在经济上对小国的投入转化成了内外两方面的不稳定。从内部看,国家—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导致了小国的不稳定。随着中国经济势力导致的负面影响增加,社会开始向国家施压,要求其强硬地对待中国。但由于限制中国的经济投入往往不符合政客的利益,因此他们往往拒绝这一要求,令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张。但如果小国开始执行限制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政策,小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如果小国选择加强与其他外部势力的合作,以制衡中国的影响力,同样会导致外部的不稳定。对中国而言,两种不稳定导致的后果是一样的:周边环境的动荡不安。

不安的四邻

蒙古、柬埔寨、老挝和缅甸这四个国家,在地理上都与中国临近,与中国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中国也认为这些国家对于保持周边地区的稳定至关重要。因此,与这些国家关系的恶化均并非出自中国的本意。

中国商务部将这四个国家列为了投资与贸易的目标国家。老挝、缅甸、柬埔寨的伐木业,缅甸的石油与天然气,蒙古的日用品,柬埔寨、蒙古的纺织品均是被特别提及的行业。商务部作此选择,固然是出于商业考虑,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理由。商务部不仅仅负责贸易相关的对外政策,还要直接为更为宏观的外交政策服务,例如促进南南合作、睦邻政策、走出去战略和新安全观。

与中国的经济交流促进了这四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但这并非没有代价。随着中国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影响力不断扩张,这些社会中对中国经济行为的负面看法也与日俱增。与中国外交政策所基于的原理以及自由主义等国际关系理论不同,中国与这四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显然并没有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反而令关系更加紧张。

在这四个国家中,与中国的冲突在社会与国家中体现得最为尖锐的要数蒙古。如果说在柬埔寨、老挝和缅甸,对中国经济活动的担忧还是以抗议、言语和偶尔的政策为主要形式的话,此类担忧在蒙古已经被制度化了。

一项2011年进行的媒体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对中国的负面观感是与1990年以来中国经济对蒙古的介入增多同步的。这一调查还特别指出,导致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在于:造成环境破坏的经济活动,对蒙古资源的剥削,中国人作为经济伙伴不可信任,以及该国在贸易上对中国越来越依赖。该国的另一项民调也佐证了这一观点:在蒙古民众中,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的愿望越来越低。蒙古的反华团体所获得的民众支持也越来越高,他们用污染和失业等发展造成的问题和移民等社会问题来尖刻地批评中国。

作为对民众的回应,蒙古政府启动了限制中国经济行为的立法。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通过的两项法律就限制了蒙古从其他国家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量和外国可以占有的蒙古国企股份数量,这针对的显然是中国。

在柬埔寨,反对中国的声音也在增加。自2009年以来,金边出现了越来越多针对中国造成的土地掠夺、环境恶化和政治腐败的抗议。农村居民尤其担心中国对自身生计和传统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柬埔寨的学者也在大声疾呼,指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会对柬埔寨的政治进程造成长期的负面后果。不过,与蒙古不同的是,这种担忧还没有转变成直接的政府行为。在政治上,柬埔寨依然对中国心存感激,中国成功地利用这一关系在2012年东盟峰会上影响了有关南中国海问题的谈判。民众与国家之间对中国看法的分歧正是柬埔寨国内矛盾的来源之一,有些抗议团体就直接将中国人和国家的剥削画上了等号。

老挝据说是这四个国家中最坚定的中国支持者。讽刺的是,对中国的反对主要来自老挝政界,而非社会。这并不是说老挝人对此就没有怨言,只不过他们尚没有抗议的能力,因此不能成为要求变革的代言人。尽管老挝仍与中国保持着紧密的关系,但该国的立法者已经开始对矿业、博彩业、铁路和水电行业中的中国势力作出反击。这些做法的政治动机在于:对环境破坏的担忧,博彩业引发的暴力和社会骚乱,中国贷款的过高利率,以及食品和水安全问题。老挝政府可能会希望自己的经济伙伴能够更多样化,这也许正是他们最近向越南和美国示好的原因。

缅甸是最典型的例子:经济依附引发社会抵制,反过来又迫使国家改变对华政策,从而导致了与中国关系的全面恶化。过去一年中,缅甸在政治导向上经历了巨大变化,部分原因就在于限制中国对于本国制度的影响力。标志性的事件是缅甸暂停了中国修建密松大坝的许可,此后,缅甸政府深化了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失灵的“软实力”

对于如何应对与中国经济关系引发的负面后果,这四个国家处于不同的阶段,而且显然各个国家的情况也都处于变化之中。对于蒙古而言,对于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担忧已经从社会扩散到了国家,乌兰巴托通过立法来减弱对中国的经济依赖;中国在柬埔寨的破坏活动尚未迫使金边改变自己的政治立场,不过这导致了柬埔寨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矛盾;老挝决策者的担心促使他们寻找更为多样化的伙伴关系;而社会的反应则推动缅甸迈出了政治改革的步伐。

中国对于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影响力曾一度被视为日益提升的“软实力”的来源,但如今质疑却越来越多:经济收益是否足以抵消所付出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成本?如果上述四个国家中出现的趋势继续下去,那么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在未来很可能变得不稳定。

这一局面值得中国深思。用经济行为提升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方针如果失败,将意味着长久以来被视为稳居中国影响力范围的国家可能会与北京分道扬镳。在这方面缅甸已经成为了前车之鉴。鉴于缅甸的地区影响力和国内资源及市场的重要性,许多中国人都将之视作一大战略损失。

要逆转这一趋势,着手之处首先在于遵循在许多外交政策文件中都明确提出的“双赢”方针。北京应更加主动地监管中国企业那些破坏环境、剥削资源、引发政治不稳定的经济活动,这将有助于中国重新赢得在周边国家中的影响力和软实力。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将再一次证明,这一外交政策是自我挫败的。

猜你喜欢
小国外交政策老挝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小国名企斯太尔
英国“脱欧”后的外交政策:失去欧盟后的英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吗?
朝发夕至 乘着火车去老挝
袖珍小国,博物胜地——探访梵蒂冈博物馆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浅论美国外交政策中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永续性
践行新保守主义的美国新智库:外交政策创议
涉台外交政策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1949—2007)
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