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一文
摘 要:为了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需要的人才,教师要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文章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改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氛围;二是构建自主能动的学习机制;三是创设实践活动,提供创新机会。
关键词:改善;构建;创设;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是人才素质的核心。为了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需要的人才,教师要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在教学中,力求为学生提供适应这种人才成长的“土壤”和良好环境。本文笔者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针对以上教育理念,采取了相应的教育对策,并在具体的尝试性实践中得到落实与提升。
一、改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氛围
在小学生眼里,老师是绝对权威的。尤其是对班主任老师说的话,就像是圣旨一样,说一不二。学生无法与教师亲近,更不用说交流,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创新性。这样只能束缚学生的想象,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我们认识到学生是自主发展的活动主体,他们参与教育活动不是被动的,强制的,而是积极主动的。这时,我们要力求建立民主、平等、宽松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状态。为此,我对学生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给学生亲近感。“亲其师,信其道。”如何给学生亲近感,对小学生来说,最简单的莫过于老师的微笑。老师的微笑无须成本,却能创造出许多价值。老师的微笑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感和安全感,这样才能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我每次上课都面带微笑走进课堂,让学生觉得他们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很近。我在他们的心目中,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微笑老师”。
(2)树学生自信心。记得大文豪马克·吐温曾这样感慨:“靠一句美好的赞扬我能活上一个月。”对于小学生来说,老师的一个鼓励,一句赞扬,都能树立他们的自信,激活他们的思维。我班里的一个学生有语言障碍,不管是朗读课文还是回答问题,总是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个所以然。但是作为老师的我一次也没有批评过他,每次总是耐心地等他把话说完后,表扬他比上次有进步,并真诚地鼓励他继续努力。这使他信心百倍,从而更有进取心。
(3)宽容学生的不完善。学生都是孩子,为啥要到校学习,就是他们还很不成熟,不仅仅是知识、能力欠缺,还有自控力不完善。作为教师,要充分地理解、体谅学生的这种客观的“不完善”。让学生有一段认识和转变的过程,对教育结果允许反复螺旋式地上升。记得有一次班队课上,我让学生说说该怎样养成良好的公共空间意识。有的说,下课时不大声喧哗,就是具有良好的公共空间意识。有的说,不乱扔垃圾,就是具有良好的公共空间意识。有的说,坐车上学时,不在车内吃零食就是具有良好的公共空间意识。但是,讨论这个问题的同时,班里的S引来了大家的指责,因为他平时的行为不够好,公共空间意识较差,同学们指责他有损于班级荣誉。……然而,我没有批评S,而是耐心地引导他:“你有没有试着改变这种现状呢?”当孩子们思考对策时,我欣慰地感到:宽容能带来教育的成功。
二、构建自主能动的学习机制
教学实践证明,凡是学习主动的学生,其学习的创新性就高,创新能力发展也快。所以,自主能动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和保证。由此,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鼓励学生好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好问,是求知的表现,是钻研的表现。教师要善于问难,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大胆追问,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在《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一课的导入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古代和现代,什么时候更热?”许多学生均按教师预想的思路回答“不知道”。但有一位小朋友主动地站起来,明确肯定:“现在热。”随后摆出了一连串的理由,诸如人口密集、生态失衡、二氧化碳增多、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等等。我当即鼓励:“你真棒,竟能回答竺可桢爷爷才能回答的问题!”然后把学生带入“学习竺可桢爷爷,永攀科学高峰”的氛围中。这样,学生探求新知识、发现新问题的兴趣就更浓了。
(2)启发学生敢想。我们知道:没有想象力,知识无法转换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传统教学比较注重求同思维,而忽视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想象的火花,有时就那么一闪。为此,教师得千方百计地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大胆地想象,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训练他们思维的独立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在学习《假如》一课时,我让孩子们想象:假如你是科学家,你将展现什么科技成果?这时,孩子们就大胆地展开了想象,说出了各种大胆的创意,从而进行了创新思维的培养。
(3)引导学生勇评。我们知道每个孩子的思维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对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人,他们会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如果老师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能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就可以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我们曾开设了这样一堂主题班会,主题是:评一评你身边的人。可以评价你的老师,你的父母,你的伙伴等。同学们在浓烈的评价氛围中,说出了很多对老师、对家长、对伙伴的褒贬不一的看法,充分展示了孩子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如:学习完《做一个诚实的人》后,我及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学校开展行为评定,评价孩子在家的劳动表现。小正平时在家不肯做家务事,妈妈却给他写上“优”。小正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你真好!”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评一评小正和妈妈的行为。生1:妈妈给他写上优的行为是错误的,会妨碍小正进步。生2:我能理解小正此时的心情,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是,他这样隐瞒自己的错误就不是个诚实的人。其实,只要勇于承认错误,老师和同学都会原谅他的。生3:表面上看妈妈是帮助小正,但她这样做不是真正帮助自己的孩子,而是对他不负责任的表现。生4:我觉得妈妈和小正隐瞒错误的行为危害很大,将来他们会酿成大错的。我们只有及时认错、勇于改正,才能不断进步。由上例可以看出,通过评论可以去伪存真,扬善抑恶,提高每个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创设实践活动,提供创新机会
我曾经从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过一个课例:美国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蚯蚓”课,老师将蚯蚓发给学生后要求学生观察蚯蚓,总结它的特点。结果一番观察后,不少学生都发表了对蚯蚓外部特点的观察所得。后来,有个孩子站起来说:“我尝了尝,蚯蚓是咸的。”老师听了,立刻赞扬道:“我不如你,你很勇敢。”另一个孩子补充说:“拴一根线,把蚯蚓吞了下去,又拉出来,我发现它还活着,说明它生命力很强。”老师站了起来,严肃地说:“你真了不起,我应该向你学习,勇于为科学献身。”
说实话,这个课例引起了我很大的震撼,我不仅佩服这位充满创造激情的老师,也为这群充满创造激情的孩子拍手称叹。这个课例,在引起我的震撼的同时,也使我若有所悟:让学生到实践中去体验,是了解与深入的必备条件,也是创新的基础。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多种途径创设教育实践活动。以下略举一二:
①可以根据所学课文内容,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模拟情境,引发学生的创新意念。如教《乌鸦喝水》一文时,就可创设“如果你是那只小乌鸦,你还会用什么方法喝到瓶子底部的水”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突破课文的局限,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我们也可以挖掘教材内涵,引发学生对观点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思考。
②在寒假和暑假,布置学生完成一些动手实践作业。如:我们要求低段学生每人完成一样手工制作,开学后进行手工制作评比;高段学生,每人完成一项科技小发明。通过这样的实践作业,能充分挖掘孩子们的潜力,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思维,提高孩子们的创新能力。我们有的孩子设计了一个带雨衣的书包,下雨天书包绝对不会被雨淋湿,携带方便,简洁美观。还有同学做了拼音转板,利用这块转板可以把所有的声母、韵母进行转动拼读,成了老师喜爱的教具。通过这样的实践作业,充分发挥孩子的聪敏才智,培养了孩子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③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考察活动,到生活中尝试实践与创新。如让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环境污染、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等,并写成科学观察日记和科技小论文。这也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方法。另外,还可以进行电脑科技创作,举办科技报告会、辩论会,还可以自编自演节目等,尽量给孩子提供创新机会。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非朝夕之功。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创新精神,并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形成自由、开放、民主、平等、和谐的主旋律,使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想敢说,能言善辩,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同学都能展示自我,各尽其能,相互启迪,各有所获,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参考文献:
[1]李兵.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探索,1999(5).
[2]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1999(7).
(浙江省富阳市富春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