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山水画当中的“诗情画意”

2014-04-29 00:44:03李金燕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诗情画意中国山水画画意

摘 要:中国山水画是绘画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诗情与画意相完美融合的产物。在我国的山水画发展当中,文人将自己对于山水的感情借助于笔墨丹青融汇在笔下,而同样借助于山水画的意境来进行诗文创作。因此,在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当中,诗画实质上是分不开的。中国山水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在分析认识中国山水画当中,必然要在理解“诗情”的基础上,借助于绘画技巧,来更加深刻的理解“画意”。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 绘画技巧 诗情 画意

一、中国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风格多样,但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大多都是建立在真实情感之上。而中国的山水画主要以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为主要的写意对象。在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精神文明在物质文明的作用下,也不断地形成发展。因此,在我国的文化构成当中,山水画的发展也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在风格和方式上出现一定的变化。历朝历代的中国山水画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这些都是建立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的。因此,通过观察中国山水画的风格,也有利于从中找到相应的史料价值,通过画面上的诗书题文,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借助于山水画作者所所传达出来的深刻和细腻的情绪。在以自然景观为载体的中国传统绘画当中,山水一直是重要的描绘对象,在文人眼中,山水都是拥有一定的感情的,而且在自然景观当中,许多文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心境豁然开朗,因此,许多文人在闲暇时刻都有寄情山水之意。而真实自然景观给文人雅士带来的视觉冲击,伴随着我国绘画的发展,在经济、政治因素的作用之下,山水画的风格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中国的山水画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最开始的形成处于我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个阶段当中,山水画主要作为衬托人物的背景在绘画当中大范围应用。那个阶段的绘画仍然以写实为主,因此,中国山水画仍然处于人物画当中的一个附属修饰部分。直到隋唐时期,由于综合因素的影响,山水画的风格已经逐渐形成,而且拥有自己的绘画体系。尤其是伴随着唐诗的发展,山水画更是在诗词的不断作用之下快速发展。到了五代、北宋时期,我国的山水画无论从画派、技巧,还是鉴赏上,都已经处于一个空前的发展阶段。中国山水画已经在中国画当中成为了重要画科。细细探究中国山水画风格,大致可以从写意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它们虽然在绘画上,无论风格、方式、用料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从山水画的内涵感情来看,这些文人雅士都是在自己内心情感的作用下,来绘制山水画。因此,我们可以说,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过程当中,文人雅士的文学功底和画功,都是表达内心感情的一种途径,而两者的有机结合,将中国山水画和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融合了起来,把“诗情画意”留给世人,以为美的享受。

二、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欣赏

探究中国山水画的“诗情画意”,首先如果单纯地从绘画的角度来看,就需要在看待山水画所传递的真实情感当中,进一步地剖析山水画的笔墨风格。因为用笔与用墨,是学习山水画首先要解决的的问题,是最能体现画家功底的问题,因此也是我们欣赏山水画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笔一划都等表达出作者的真实情感和创作功底。因此,要想在中国山水画当中,更近一步地探究“诗情画意”的情感表达,就需要先从笔墨考究入手。

对于中国山水画的笔墨研究,从山水画出现开始,先人就在不断的研究和优化。明代沈颢说:“笔与墨最难相遭,具境而皴之,清蚀在笔,有皴而势之,隐现在墨。”因此,在中国画的绘画当中,墨法和笔法是不能分的,墨是以笔来表现的,墨法之妙,全在笔出。如果没有墨,笔法就无从体现。而我国的国画大多数都是泼墨山水的风格。因此,山水画以墨色为基本色,墨法包括用墨浓淡的程度和墨色黑白深浅的变化。要想认真探寻画风,就必然要对笔墨的颜色、方法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层次探究。这样才能保证山水画当中,表达的感情更加充沛,在进行相应的文学鉴赏过程当中可以更加地鞭辟入里。对于山水画当中的水墨分析来看,墨分五色,即指:焦、浓、重、淡、清五种浓淡不同的色度。因为,在山水画的应用当中,深墨、浓墨、点墨都是营造不同视觉效果的关键。通过墨色的区别来营造一个更加立体的绘画效果。中国的山水画正是因为用墨讲就,才使得它显得更加的清丽,严肃,对于山峰的塑造更加有型,对于流水的描绘可以澎湃,也可以潺潺。而正是出于对于笔墨的学习和应用,才使得在中国山水画当中,画面感可以更加丰富,同样一种材质,却营造出更丰富的境界。这就是对于笔端反复练习和驾驭之后的结果。

从美学角度看,中国山水画拥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平远。利用笔墨的调整,使得山水画“自近山而望远山”。这种淡定的表达手法可以清晰地突出山水给人带来的坦荡开阔的情感,通过颜色的对比,从而使得中国山水画在描绘当中,更具特色。其中郭熙的,《窠石平远图轴》,以及元代倪瓒的《秋色图》都是代表。我们从绘画角度来看,山水画中的以大观小的俯视法和散点透视法(有人认为应称作无点透视法)结合运用,可使层山叠岭、千里江河、深宅广院俱现于一幅画之内,不但庞大的画而得以铺陈布设,而且这样构图可以极为自由地充分表现内容和山水的气势。而从文学价值考究,文人雅士利用对于山水的热爱,将大好河山融在笔尖,经本该属于文学意境的描绘借助山水画,通过考究的用笔用墨之后,将文学表达融入在画面感当中。对于绘画而言,尤其是在中国山水画当中,由于笔墨特点,绘画的最高的境界应是心手合一,笔随心运,水墨淋漓,自然天成,而不是矫情做作,故弄玄虚。因此,要想利用山水画准确地表达感情,基础便是对于笔墨的熟练应用,虽然不要求炉火纯青,但是如果笔法不纯熟,必然会给专业鉴赏人士一种矫揉造作之感。因此,对于中国山水画的赏析,最基础的起步点便是对于笔墨的认识。

三、山水画当中的“诗情画意”

对于中国山水画的赏析,既可以从绘画角度,借助专业的绘画知识来剖析画作的构成,从笔端、结构到点墨等专业角度分析,也可以从文学价值角度来看。因为,作者所传达出来的真实感情和思想意识在情感认知这个高度上是一致的。从绘画专业角度而言,看到的是更多作者通过笔端情绪的流露,而在诗词题文、文字落款,以及诗词内容上,更多表达的是内心的实际感情。因此,我可以说,绘画的情感表达是侧面描写,而笔端文字流露出来的感情是世纪表达。至于绘画山水的意向,则是作者心中的立体表达。因此,在中国的古代文学史和绘画史上,也有描绘的许多内容,虽然诗词和绘画不是相同的作者,但是当两者在内心意识上表达一致时,也会使得后人将二者合理地联想起来。这就是“诗情画意”另一个高度的融合。比如马远的《雪景图》,画面绘的是空空荡荡的江面上飘荡着一叶扁舟,船头有一渔翁独坐垂钓。画面上,除了对于独钓老翁背景的渲染突出其“孤独”之外,江面上和船四周除寥寥数笔微波,全为空白,从而使得画面更加立体,在黑白对比之下,更能突出观者望去江天一色,空旷萧瑟,而且在视觉之上,徒然给观赏者增加一种冬日萧条的寒冷感觉。另外,通过留白手法的使用,使人感觉到江水之浩淼,感觉到苍穹之深远,似乎又能体会到空气中逼人的寒气,同时也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无意中空灵、含蓄的诗意涌来。而这时,通过对于这个立体画面感和视觉冲突的双重作用之下,大多数的人都会在潜意识当中联系到柳宗元《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马远的《雪景图》里所描绘的画面,恰恰同柳宗元的《江雪》一样,同样的感情表达,但是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但如果将二者剖离开分析,那么,所传递的感情也会出现一定的差距,将二者放在一起,可以相互促进,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中国山水画当中,“诗情画意”的种类也有许多。比如郑板桥的“胸有成竹”《石灰吟》,都在其后续作品当中有一定的映射联系,但是他能够通过学习和认识,也同样可以发现它们在感情之上存在的呼应和不同。而正是文学同美学的相互作用和结合,才真正达到了在情感评价上,出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情况。“诗情画意”的结合,也在不断地促进艺术文化的发展和融合。

四、“诗情画意”的融合发展

在对于画作进行赏析过程当中,由于各个绘画者用笔与用墨的变化既是不同绘画的需求,也是不同画家的修养与绘画风格的体现。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感情的表达仍然是一个真挚的体现。不同生活经历、感情表达的人在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也有不同。就如莎士比亚对于《哈姆雷特》的评价当中说的一样,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在体会“诗情画意”过程当中,因为综合因素评定的差别,对于画面的认知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就好比在对于秋天的描绘当中,大多数的诗人都是“悲秋派”,但是刘禹锡却在《秋词》当中写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因此,在看待“诗情画意”这个问题之上,不存在完全的客观公正,因为美学和文学的结合都是个人情感的表达,不能因为个体认知的差别,而在文化的认同当中存在偏差。文化本身就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欣赏文学作品和美学作品的认识和欣赏当中,需要秉持着包容的心态看待问题。因为文化的发展就是建立在碰撞之上,不同的感情表达,在不断的沟通交流之上,才能使得“诗情画意”的内容更加充沛。这样,在艺术文化的沟通交流过程当中,对于中国山水画的认识和赏析也能更加深刻,对于自身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宋文翔,彭文清.当代书法美学应高扬人文主义精神[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

[2] 李貌,张建华.试论张善子与张大千的人格修养与艺术精神[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3] 戴春森,张西峰.“放意相物”在传统画论中的要义[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4] 张洪亮.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散论《考工记》的机械设计美学思想[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5]马永才.论韩拙“新三远”理论对山水画走向平远时代的贡献[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2)

作者简介:

李金燕,江西服装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专业英语教学教研工作。

猜你喜欢
诗情画意中国山水画画意
那些诗情,那些画意
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 01:06:36
禅宗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中线条的民族性
艺海(2016年12期)2017-01-13 07:45:15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审美共性初探
华盛顿?欧文短篇小说中的艺术赏析
中国山水画留白技巧探讨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7:35:05
论中国纱罗织物的诗情画意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36:30
《诗情画意》教学实录
衣情画意
父母必读(2015年4期)2015-05-30 23: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