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成才重视多方位课堂让教学更有效

2014-04-29 21:41廖燕
成才之路 2014年33期
关键词:主动参与人才培养

廖燕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成才,关键是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设计一个开放的、活泼的、多维的交互活动过程,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关键词:有效;主动参与;人才培养

要真正在数学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成才,关键是我们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设计一个开放的、活泼的、多维的交互活动过程,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重视“去情境”,引发求知需求

郑毓信教授讲过“去情境”的问题。他说,数学来源于现实,但又要高于现实。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创设情境,但不能仅仅满足于此,还要做到“去情境”。去情境就是从直观到抽象的一个过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找规律”的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找规律”的兴趣和需求,变“要我找规律”为“我要找规律”呢?笔者在教学时,情境创设如下:下面前两个数1、2的和是3。每次用一个框选择相邻的两个数,可以使每次选择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需要平移多少次?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1、2、3、4、5、6……998、999、1000。师: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生1:可以动手移一移框子。生2:可以把加法算式一一写出来。生:都太麻烦了。师:那怎么办?生:能不能把数的总个数减少一些,去找一找规律?师:就是说假如不是1000个数,而是……生:5个数、8个数、10个数。师:好,那就这样研究吧!学生分组研究后,笔者将数据汇总成表(篇幅所限,表略)。师:观察上面的表格,你有什么猜想?生1:平移的次数=数的总个数-每次框的个数。生2:不同的和的个数=平移的次数+1。生3:1000个这样的自然数,每次框2个,需要平移1000-2=998次,能得到998+1=999个不同的和。

我们出示的情境要尽量减少无关因素,以免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数学的本质问题上思考,让他们用词语进行分析、探讨。我们要努力找到数学问题间的联系和冲突,激发孩子思考的乐趣,只有这样做,才能有效地摆脱情境的羁绊。

二、创新形式,拓宽参与途径

实践证明,以下几种形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对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是比较适用的。

(1)合作交流 “说数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说”的氛围,鼓励学生通过“说”来表达自己的数学思考过程,通过“听”来吸取别人的思想方法,在“说”与“听”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外化,从而自主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也从数的个位上来寻找答案。而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学生则能很快走出误区。通过报数字、在数位顺序表上摆豆子的方法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学生很快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看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能否被3整除。在师生、生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摒弃一个个错误的猜测过程,更加深了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2)动手实践“做数学”。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操作,在实践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很快就忘记;看过了,可能只是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3)联系生活“用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缥缈。例如六年级“百分数的应用(二)”一章教学结束后,笔者问学生:“学了这一单元的内容后,你们是否留心过身边有关利息、折扣的现实问题?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设计、开展实践调查活动。”学生兴致勃勃地利用午间及双休日的时间,纷纷走上街头,走进银行、储蓄所,走访叔叔、阿姨,了解发现了较多的关于利息、折扣的现实性问题,并把所获取的信息记载下来。在整理复习时的汇报交流中,大量来自生活实际的知识信息,以及学生自编的利息、折扣的应用性问题,真切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生活化的数学通过实践活动更走近了学生。

三、关注生成,挖掘学生潜能

“生成”是课程改革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追求互动生成的数学课堂已成为教师教学的追求。生成既有预料之内,也有意料之外。所谓预料之内,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在教师循设的期望之中;所谓意料之外,就是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的学习生成在教师预设之外而又有意义的部分。前者可能更重要。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料之内的生成”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首先,要让学生“敢”问,这就需要创设质疑的和谐氛围,呵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如果提出好的问题,教师应予肯定:“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下面好好研究。”其次,要促进学生“想”问,教师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再者,要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乐”问。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偏重于让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教师可通过积极的鼓励、肯定的微笑、赞许的目光使学生自信满满,“问”趣盎然。如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中,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转化后与转化前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知道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还有哪些转化的方法?”等。一堂有效的课,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带着满意与收获走,同时又想到新的问题。

四、适时驻足,提升思维的品质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只是“行色匆匆”地奔向结果,而要关注过程,适时驻足,让学生有时间在咀嚼中反思、在思考中顿悟、在交流中碰撞,从而催生充满数学思考的有效课堂。因此,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一些学习上的主动权,多给学生一些参与时间和思考机会,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认图形”时,出示题目:一张正方形纸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是什么图形?笔者没有急于让学生作出回答,而是让他们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学生动手折一折,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发现可以折成两个长方形,还可以折成两个三角形,还有的折出了两个梯形……当要求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谁能拼出你认识的图形,谁拼得好又多时,学生立刻来了劲儿,小组里的交流声此起彼伏,最后得出了多种答案:有三角形、有长方形、有平行四边形……实践证明:学生参与活动越充分、越主动,所获得的体验也就越深刻、越丰富。

总之,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催生有效的数学教学,才能真正使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窗口去认识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成才。

(江苏省宜兴市周铁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主动参与人才培养
浅析如何上好初中数学课
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小议
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
例谈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探讨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