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视阈下模块化教学与五年制高职教育研究

2014-04-29 21:25刘秀萍
成才之路 2014年31期
关键词:优质高效理实一体化教学成才

刘秀萍

摘 要: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满足了企业对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的需要,满足了家长的需求,满足了学生升学、就业的需要,但也存在着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探索五年一贯学制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模块式教学,保证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的优质高效,是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成才;模块式学生管理;固化模块式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优质高效

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刘延东提出要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要统筹办好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校开办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已有十年的历史,我们的五年一贯制学生也受到了市场的追捧。如何进一步地实现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实现学生升学的需求、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家长的需求,实现五年一贯制教育的优质高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目前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上存在的困难

五年制高职教育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教育,学生通过五年的连续学习,通过考核合格,即可获得专科学历毕业证书,中间没有升学考试的环节。这样的学制特点,有利于安排教学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大大提高了五年一贯制学生的“有效教学时数”,对培养技术型人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有时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1)五年一贯制教育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由于五年制高职教育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学制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导致五年制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刚进校时年龄都处于15岁~16岁之间,年龄不大,心理不够成熟,自制能力不够,而且五年一贯制的录取分数不高,有的学生本身在初中就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在五年的学习中没有一定的升学压力,学生的竞争意识逐渐淡漠,学习目标逐渐丧失,缺乏学习动力,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势必大打折扣,对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的规格、人才培养的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连续五年的在校学习中,学生接受的是与三年制中专同样的教育方法、教学管理方法,五年一贯制学生就有一种失落感,对在校的学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同时,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对于五年制特别是后两年的学习内容,有的学生学习困难较大,很难保证五年制一贯制人才培养规格的全面实施。

(2)现有的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就业需求。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适应企业和社会需要,适应就业需要,让学生一毕业即就业。而一贯制的培养模式满足了社会、家长、学生升学的需要,但扼杀了部分学生和家长经过三年职业教育后产生的就业愿望。如果三年后,部分学生舍弃学业,步入企业,将没有任何初中以上的毕业文凭。这对他们岗位定级及今后的再学习等带来直接的困难。

(3)现有的教学模式削弱了学生专业选择的权利。学生初中毕业后选择五年一贯制的学校和专业,必须慎之又慎。因为这个选择,一旦确定,就是五年,中间没有其他选择。然而,学生在中考后填报志愿时,受中考分数、五年制名额、地域条件等限制。同时,填报志愿时,初中生更多的是受家长的意愿左右,而许多家长期待孩子就在身边,可以少操心。这样,造成三年后更成熟的学生没有了选择升学学校的机会。只有经过五年努力后,才有可能进入自己心仪的学校就读本科。

二、探索模块化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优质高效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适应经济发展对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其特色在于将中职和高职相贯通,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既能保证高等教育的规格要求,又能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为企业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五年的学制特点,对五年制实施2.5+2+0.5的分段管理模式,将更有利于五年制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提高五年一贯制的教育、教学质量。这里的分段,不是将五年割裂开来进行培养,而是探索在五年的培养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的年龄特点、学习特征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以促使学生在五年的学习过程中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朝既定目标努力,保证五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质量。

(1)建立模块式学籍管理制度,实现学籍管理的中高职衔接。学籍管理上采用2.5+2+0.5的分块管理模式,即前两年半采用中职的管理模式,后两年采用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最后半年为校企结合、顶岗实习。五年制学生入学后,前两年只具有中职学籍,两年半学习期满,进行阶段考核;以三年制中职的要求进行考核,经考试合格的,升入五年制的后二年半的高职学习,学习期满,成绩合格,发给专科毕业证书,享受大学生待遇。如考试有2门或以上不合格科目的,淘汰进入中职班,与中职班不合格学生一起进行补考,合格后进入顶岗实习,实习期满后,发给中职毕业证书。这种竞争机制的引入有以下几个优势:①竞争优势。两年后五年制学生的分流淘汰,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励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奋发学习。对个别中职学生也是一个机会,也有利于提高中职生群体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在全校营造良好的学风。②心理优势。五年制的学生与同届的职中学生以相差不多的成绩进入学校就学,在心理上并无明显的优势。但经过淘汰后,大专班的学生尤其是三、四年级的学生,就有一种好学生的优越感,利于学生对专业课的继续学习和对自身素质要求的提高。③均衡优势。两年后五年制的分流淘汰,缩小了高职三年级学生之间的差距,有利于五年制三四年级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④如果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希望早日进入企业,在阶段考核合格后也可以申请直接进入中专班实习。同时,中职班少数品学兼优的学生,也可以申请进入高职班学习。这样既满足了少数学生和家长的提前就业的愿望,也满足了部分中职学生升学的愿望,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和升学的功能。

德育管理上同样实行中高职分块管理。三年制中职和高职都是为了培养受企业欢迎的具有一定素质的合格技术人才。在人才的培养规格上,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毕竟是国家承认的具有高等学历的知识分子,应有更高的素养要求。在前两年半的学习期内,由于年龄较小,可以按学校的准军事化管理的要求,约束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后两年半的在校学习期间,应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其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或创业者。两年半后的分流,更利于分层次、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教育培养。

(2)固化模块式专业课程,实现学习内容的中高职递进。比较五年一贯制和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看出,五年一贯制是中职的双边增长,即:技术能力的增长以及为满足技术增长所需的文化理论的增长。五年一贯制的培养过程应该是中职向高职的一个递进的过程。就文化课来说,国家已有非常成熟的课程体系,每一个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语文、数学要求是什么,有哪些模块组成,各个模块的各单元的深浅程度怎样,已经得到了国家层面上的内容的相对固化。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随着职业教育课改的深入,已从最初的本科的压缩饼干发展为目前普遍采用的项目化课程。但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教材体系,还存在以下不足:

①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模块混乱。经过近几年大胆的课程改革,职教的专业课程大多是项目化、模块式课程,但各项目、模块内容、项目要求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同样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不同版本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要求。比如《机械基础》: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基础》仅包括机械传动模块;高教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基础》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公差与配合、机械传动、液压传动等多个模块。

②项目化的专业课程缺乏标准性和系统性。即使是同一工作岗位、同一项目,其技术组成也可以不同。如红绿灯的控制,可以是手动控制、汇编语言程序控制,也可以是C语言程序控制、VHDL控制、单片机控制。因此,导致五年一贯制的专业教学中,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的教学中都有红绿灯的控制这一项目,且各个年级同一项目的教学要求也没有统一。

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各个学校各个专业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无法统一,势必影响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后续课程的学习。笔者认为,在专业课程的改革中,建立模块式的专业课程还有很多内容需要研究。比如,各专业课程经整合后的新课程比较科学的名称是什么,所对应的模块有哪些内容,各项目的要求在各个年级段应达到什么要求等。专业课程应像普高的课程一样,各个年级有一个固化的标准,像语文数学一样可以分成若干册。中职专业课的课改在模块化的前提下可以结合普高的方法,形成模块化、递进式的专业课程。比如,可以按模块将《机械制图》分为两册,《电工电子》可以分为四册甚至更多。这样,便于中职向高职的递进教学。如机电类专业的学生中职可以完成《电工电子》前两册或三册的学习,而五年制的学生须完成全册的学习。这样,中职和高职在教学内容上就从形式上有了一个分水岭,便于中职专业课教学的统一管理、统一考核,也可避免一些课程在中高职学习过程中内容的重复,更有利于实现中职向高职学习内容的递进。

(3)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实现专业技能的中高职推进。

①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应发挥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要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2012年10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将大力培养服务科学发展的高素 质技术技能人才放在首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一种智能型的操作人才,与工程型人才相比,技术型人才需具有更宽泛的专业知识面,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应更强。因此,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学科)能力和基础学科课程知识,满足“必需、够用”的原则,更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随着现代技术飞速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不能不促使技术型人才产生深刻的变化。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强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综合素质,为充分就业、参加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也有助于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激发学生进一步深造学习的动力,一举多得。

②全面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一种注重技能训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是将某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和技术服务融于一体,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职业教育模块化的专业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方法,随着模块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技能水平,逐渐实现技能向技术的推进,实现专业技能的中高职推进。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适应经济发展对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既满足了企业对高技能技术人才的需要,又满足了家长、学生升学、就业的需要。如果我们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既能保证高等教育的规格要求,又能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五年制学生在五年内的教育管理、教学内容、技能要求等实施系统的分段培养,相信一定能实现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的“系统性、现代性、开放性、终身性、融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五年一贯制办学的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刘雪梅.中高职“校校对接+校企衔接”贯通办学模式研究[J].广

西教育,2014(19).

[2]徐建高.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 育,2011(5).

[3]陈志明.理实一体化课程考核体系研究[J].教师,2011(14).

[4]夏成满.如何提高五年制高职的人才培养质量[DB/OL]. http://www.

ycjdgz.cn/Item/1409.aspx,2014-7-27.

(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优质高效理实一体化教学成才
牢记“三心育人”嘱托,坚守“育残成才”使命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浅析打造优质高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
中职PLC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谈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课程设计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基于工作岗位培养学生问病卖药能力的探析
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信息课堂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做好办公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