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藏剧

2014-04-29 18:55:08张勇耀
新作文·高中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阿母丈夫妻子

【文前小语】

我们看到的古诗词,如果不是一个人的独抒胸臆,那一定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表白。“劝君更尽一杯酒”是离别时对友人的劝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是对同乡人的探询,“君问归期未有期”是对妻子询问的回应。对方说了什么,只能从回答者的语言中体现,却不能原汁原味地呈现。而在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却会在同一首诗中呈现两个人的对话,而且妙趣横生。不信?往下看。

张勇耀,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女作家协会会员,多家报刊专栏作者。出版有散文集《会唱歌的蝴蝶》,散文小说集《风中飘过村口的影子》等。现居太原。

咱们一起去看水吧

春天来了,冰雪消融,河水漫溢,蛰伏的虫子渐渐醒了过来,坚硬的地表变得湿软,有植物在泥土下悄悄萌动。这时候,郑国有两条河流得很欢畅,它们一条叫溱(zhēn)河,一条叫洧(wěi)河。《诗经·郑风·溱洧》里就写了发生在这两条河水边的故事: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方:正。涣涣:河水解冻后奔腾的样子。士与女:此处泛指男男女女。秉:执。蕑(jiān):一种兰草,又名大泽兰。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春天来了,溱河与洧河解冻了,河水奔腾,呈现出一种欢快的动感。在这幅春意盎然的风景画中,人出现了:“士与女,方秉蕑兮。”人们经过一个冬天严寒的困扰,冰雪的封锁,从蛰伏般的生活状态中苏醒过来,到野外,到水滨,去欢迎春天的光临。正像朱自清《春》中所写:“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诗经》时代的郑国的男男女女,他们迎春的方式是到河边看水,而且每人手里还都捧着一束嫩绿的兰草。

为什么要拿兰草呢?《韩诗章句》解释:“当此盛流之时,士与女众方执兰,拂除邪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辰,于此两水之上,招魂续魄,除拂不祥。”原来这是一种风俗。上巳,是指三月上旬的巳日。也就是说,每到三月的上巳,人们就成群结队地手拿兰草到河边去“招魂续魄,除拂不祥”。其实,人们这样做,更多的是对肃杀的冬气的告别,对新春万事吉祥如意的祈盼。

诗人从喧嚣拥挤的人流中,把目光定格在一对青年男女身上。这两个年轻人正在手执兰草交谈。他们在说什么呢?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既:已经。第一个“且”,读cú,同“徂”,意思是“去,往”。第二个“且”读qiě,再,表示进一层。前面的“士与女”是泛指,这里的“士”“女”则是特指,指人群中某一对青年男女。女孩子问:“你看过了吗?”男孩子回答:“已经看过啦!”本来这一问一答,情况已经很清楚了,但这女孩子接着又问了一句:“且往观乎?”要不,再去看看?这样调皮可爱又有些霸道的邀请,男孩子可能拒绝吗?当然不能。于是: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洵:诚然,确实。訏(xū):广阔。维:发语词。伊:同“咿”,嬉笑的样子。相谑(xuè):互相调笑。男孩转身,重新和女孩一起走向了河边。他们一边看水一边评论水的流势:这水面可真宽阔啊,这水势可真大啊,流得可真快啊;前几天我还看到有薄冰呢,化得可真快,才几天的工夫啊,等等等等。话说多了,两个人变得熟络起来,开始互相开玩笑:要不你下去打点水?要不你下去摸条鱼?要不你下去洗个脚?要不咱们坐船到河对岸去?等等等等。于来来往往看水的人中间,这两个青春活泼的少男少女开心地笑了一回。该回去了,总是要分别的,为了庆祝这次相识,总要送点什么吧?于是“赠之以勺药”。勺药,即“芍药”,一种香草,和现在的芍药花不同。为什么要赠芍药,而不是其他的花呢?《毛诗郑笺》解释:“其别则送女以勺药,结恩情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又云‘结恩情者,以药与约同声,故假借为结约也。”古代“药”与“约”读音相同,所以,赠芍药暗含着结约的意思。结什么约?自然是婚约。《周礼》记载,《诗经》时代有“仲春之月,令会男女”的制度,而且“奔者不禁”,两人私奔都是合情合理的。可以说,这是一个自由恋爱的节日,所以才有了这样的一幕场景。

这很像是一篇记叙文、一幕短剧,或者一篇超短篇小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人物形象,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故事情节……这些可以说一应俱全。有叙事,有对话,而且语言生动,表达感情真挚朴实,令我们猜测:恐怕,这就是诗人的亲身经历吧?诗人就是秉兰赠花的少女或少男吧?诗中渗透着浓厚的抒情意味,令人读后心里充满了温情。

这首诗共两节,第二节与第一节内容大多相同,只换了个别字句: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浏:水深而清的样子。殷:众多。盈:满。将:即“相”。意思大同小异,似乎只是诗人因为言不尽意,想再重复一遍而已。的确,这样美好的场景,这样有趣的对话,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令我们心怡,会情不自禁发出会心的微笑。

鸡叫了,起床吧

如果说《郑风·溱洧》只是一组路遇的趣味对话,《郑风·女曰鸡鸣》则将场景搬到了室内;如果说《郑风·溱洧》只是青年男女之间的试探性交流,那么《郑风·女曰鸡鸣》就是寻常夫妇间的生活问答。

在一个平常的早晨,妻子听到了窗外的鸡鸣,她要叫丈夫起床去打猎。也许丈夫本身就是个猎人,打猎是他的职业;也许是因为第二天有祭祀活动,需要打回猎物做祭品;也许打猎做饭本来就是他们的生活,妻子等着丈夫打回猎物来做早饭。可是丈夫倒好,迷迷糊糊地说:“你看错啦,天还没亮呢!”原诗的第一节云: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昧旦:天色将明未明之际。兴:起来,这里指起床。明星:启明星。弋(yì):箭射的意思。凫(fú):野鸭。妻子说:“公鸡打鸣啦,天亮啦!”丈夫说:“你看错啦,天还没亮呢!”丈夫怕妻子不信,进一步补充说:“你起来看看夜色,启明星多么灿烂。”启明星在天,天儿还早呢。妻子却说:“已到了破晓时分,宿鸟将出巢飞翔。你要赶快去打猎,射下那野鸭与大雁。”

这首诗,全诗都采用了“女”和“士”对话、对唱的方式,联句成章,终成诗篇。实际上这只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夫妇二人早起,男子猎禽,女子烧菜,二人对饮,相期偕老。作者借这一个横断面,来表现他们之间的恩爱以及他们生活的幸福与美满。整首诗表现的是真语实境,朴质含情,使人闻声见人,情态毕现。

与《郑风·女曰鸡鸣》相类似的,是《齐风·鸡鸣》。诗中的丈夫是个小官,天亮了就该去早朝啦,可是他还贪睡,不起床,于是妻子就反复叫他。同样是一对夫妇的对话,同样是妻子叫丈夫起床,却更有细节,更显生动: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朝:朝堂。匪:同“非”。昌:盛也,指人多。薨薨(hōnɡ):飞虫的振翅声。甘:愿。会:会朝、上朝。且:将。无庶:同“庶无”,“庶”指希望。予子憎:恨我和你。

妻子说:“公鸡喔喔已叫啦,上朝官员已到啦。”丈夫说:“这又不是公鸡叫,是那苍蝇嗡嗡闹。”妻子说:“东方曚曚已亮啦,官员已满朝堂啦。”丈夫说:“这又不是东方亮,是那明月有光芒。”丈夫说:“虫子飞来响嗡嗡,乐意与你温好梦。”妻子说:“上朝官员快散啦,你我岂不让人恨!”

也许,这位丈夫本来并非贪睡,而是在梦中被妻子唤醒后,听见妻子以“鸡鸣”相催促,便故意逗弄妻子说:不是鸡叫,是苍蝇的声音。诗歌表现了他们夫妇间的生活情趣,可谓别有滋味。钱锺书《管锥编》赞赏此诗“作男女对答之词”而“饶情致”。

这几首极富情趣的对话体诗,或全诗对话,或诗中引入部分对话,但都有着浓重的家常色彩和生活气息,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就像一幕幕短剧,引发读者对情节的种种猜想。

对话体诗歌的发展演变

对话体也叫对答体,后来成为古代叙事诗中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从《诗经》一路走来,到汉乐府时,经过文学之士们的创造和改进,这种对话的内容和手法变得更为可观,更有味道;再向后漫延至南北朝民歌,其艺术手法达到了高峰。

乐府诗《上山采蘼芜》就是这样一首对话诗。只不过,诗中少了《诗经》中对话诗的可爱与趣味,而多了几分沉重: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这是一首写弃妇的诗。全篇是弃妇和前夫偶尔重逢时的一番简短对话。蘼芜(mí wú):一种香草,叶子风干可以做香料。姝(shū):好。颜色:容貌,姿色。手爪:指纺织等技巧。閤(gé):旁门,小门。缣(jiān)、素:都是绢。素色洁白,缣色带黄,素贵缣贱。

女子上山采蘼芜,下山时偶遇前夫。女子庄重地长跪相问:“你的新妻怎么样?”前夫说:“新妻虽不错,却比不上你的好。美貌虽然也相近,纺织技巧差得多。”女子有些伤心,重提当年被送走的情景:“新人从大门娶回家,你从小门送我走。新人很会织黄绢,我却只会织白素。”黄绢贵而白素贱,一如新妻贵而旧妻贱。没想到前夫却说:“黄绢每天只能织一匹,你每天却能织白素五丈余。黄绢和白素来相比,新人还是不如你。”虽然新人没有出场,但从故夫和弃妇的对话里,可以明显地看出故夫对自己当初喜新厌旧的追悔,以及弃妇听到故夫倾诉时内心的痛苦。故夫的念旧,也侧面反映出弃妇是一个美丽勤劳的女子,她的被弃是一个悲剧。

乐府诗中运用对话体的,还有《陌上桑》《东门行》等。《陌上桑》中罗敷和使君的对话,《东门行》中那个妻子和丈夫的对话,都能表现出人物机智、勇敢、善良等各自不同的性格。

陌上桑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东门行》描绘了东汉末年一幅凄惨又壮丽的画面。主人公走出家门,不想回家,可是妻子儿女又难以割舍。一进屋门,家徒四壁,生活无望,又拔剑出门。妻子生怕出事,一边哭泣一边劝阻,但主人公仍感到无路可走,终于挥衣而去。

对话体诗歌达到鼎盛,是北朝民歌的《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木兰诗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样的几组对话,把木兰从一个天真少女,到替父从军的女英雄,再回归到一个聪明智慧的女性的经历,表达得栩栩如生。

《孔雀东南飞》中的对话则更多,开篇便是刘兰芝的自述:“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然后表明即将被遣还家的委屈。接下来是焦仲卿与母亲的一番对质: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在母亲的逼迫下,焦仲卿“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fù)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刘兰芝此时肝肠寸断,除了倾诉自己几年来的委屈,却还不忘交代自己的一些物品的用处:“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wèi)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拜别婆婆和小姑子后,刘兰芝踏上了归程。焦仲卿下马入车中,两人依依话别。仲卿说:“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兰芝说:“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pán)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二人分别,“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回到娘家,迎来的是母亲的伤心和责骂:“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愧回答:“儿实无罪过。”结果“阿母大悲摧”。

兰芝归家,提亲者不绝如缕。刘兰芝面对的是与家人的较量。母亲好办,兄命难违。兰芝许嫁,仲卿听说后急急赶来。兰芝说:“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仲卿说:“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兰芝说:“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两人定下了死别之计。仲卿还家,拜别母亲。“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蛮横的母亲并不知道儿子已做好殉情的准备。直到兰芝“举身赴清池”,仲卿“自挂东南枝”,悲剧最终形成,无法挽回,令中国的读书人千百年来扼腕叹息。

《孔雀东南飞》之后,对话体诗歌渐渐变少,一些叙事诗中略可见到。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诗人与琵琶女的对话,杜甫《新安吏》中诗人与新安吏的对话:“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潼关吏》中诗人与潼关吏的对话:“修关还备胡?”“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对话简短而表现力强。

从《诗经》中一路走来,对话体诗歌由轻浅变得凝重,由单纯场景变为多重场景,内容也由平常生活趣味变为反映复杂甚至沉重的现实。诗人们的思考越来越深入,而诗歌所能承载的现实意义也越来越突出。欣赏这些诗句,感受时光深处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所体验过的幸福和悲伤,也许我们更能体会文学作品对于这个世界的意义。

岁月静好,我们且珍惜珍重。

猜你喜欢
阿母丈夫妻子
为何妻子总是忧心忡忡?
中老年保健(2021年8期)2021-08-24 06:24:36
我丈夫是得抑郁症了吗?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09:26
丈夫做事先斩后奏为哪般?
阿母
闽南风(2020年7期)2020-10-30 01:49:32
阿母
道理重要,还是妻子重要?
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 08:48:18
阿母
阿母
中国储运(2016年12期)2016-12-15 08:57:31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
海峡姐妹(2016年6期)2016-02-27 15:20:52
妻子的发型
故事会(2008年16期)2008-05-14 15: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