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生态批评理论本土化建构存在的问题

2014-04-29 15:01高婷
理论观察 2014年4期
关键词:生态批评

高婷

[摘 要]文学生态批评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研究方法进入我国文艺理论研究视域至今,诸多理论的研究工作还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其理论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特别是在生态批评的本土化建构方面尚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国文学理论界进行不懈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生态批评;本土研究;缺失不足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118 — 02

文学生态批评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研究模式,在我国文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要构建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一方面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另外,作为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批评手段,其理论研究更需要探讨富有自身特色和体现生命力的研究方法。目前,国内文学理论界还是热衷于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的文本翻译和理论思潮的研究,在建构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生态批评理论体系方面尚存在许多问题。

一、中国传统生态话语资源尚未充分发掘

文学生态批评理论从进入我国学术界开始就与我国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与我国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逐渐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批评方向发展。可以说,学者们在挖掘传统生态话语资源和积极探索其现代转换的有效途径方面是同步的,但就研究现状而言还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首先,在传统生态思想的阐释层面有简单比附的倾向,而且出现了脱离生态批评产生的特定时代语境生硬改造传统理论的现象。每一个时代的理论都带着特有的时代特色,我国传统的生态文化思想也深深烙有特定时代的印记。中国古典的生态智慧也是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中形成的,是针对特定的对象而产生的理论形态。因此,厘清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真实的理论意向,并在此基础上将古典理论进行合理的现代转换,是将古典生态智慧作为当代生态观念的思想资源的重要前提,但这一点却往往被忽视了。

其次,我国生态批评在继承传统生态思想上有重“发掘”、轻“创新”的倾向。中国古典生态智慧是生态批评原创性的重要前提,也是中西对话的重要基础。如何在当代语境下对古代的理论进行深度的阐释,在古典生态智慧中注入创新的元素,是当前研究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这种创新就是将古典的生态智慧进行时代的移植,使古人对于天地自然的感性玄想转换为针对当今生态问题的理性的生态观念。

最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一直是对古典理论批判的继承的理论指导,但在目前的研究工作中,存在着全盘吸收的问题。在“天人合一”、“物故自生”等古代的理论命题中存在着已被现代科学证伪的因素或消极的思想观念,这些不利因素对于建设生态批评有可能起到误导的作用。因此,明辨其中的是非曲直是在发掘古典生态智慧工作中的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

从以上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在古典生态智慧的发掘和现代转化中不仅需要仔细剖析古典理论,而且要密切关注当下的思想文化动向,将古今生态思想融会贯通,这需要生态批评研究者能够不断地进行理论方法的创新,并且从古代理论的现代转换的学术环境中汲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介入考察尚待加强

马克思、恩格斯具有的前瞻性的生态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生态批评理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生态批评日益繁荣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值得研究者重读。

彭松乔在《马恩生态观在生态文艺批评中的学理意义》中首先归纳了马恩生态观,进而分析了这些生态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建设生态文艺批评理论时在学理上的启发意义:“它为我们确立了关于生态文艺批评的科学的逻辑起点;它为我们确立了关于生态文艺批评的科学的逻辑起点;它为我们提供了生态文艺批评的评价方法。”〔1〕

艾莲则从以“生活”为深层背景的三维构架、“对象”性观念、“产物”说以及“环境改造”说入手,分析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生态思想,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人类学特别是其人本生态观的烛照下,重视毛泽东《讲话》的理论启示并将其与生态思维相融合,实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乃是建构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重要思想资源。”〔2〕

但目前,我国生态批评研究者在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解上出现了异样的声音。对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唯物实践论的解读上,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观念,应该在深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念的基础上推动生态文艺学和生态美学的发展。也有学者对马克思的实践论观点同生态美学的相对性提出了质疑。刘成纪在《生态学视野中的当代美学》中就指出:“当实践美学以实践作为世界的本体时,它是试图以人的实践活动达到对世界整体的充分定义,但人的实践能力所无法达到的区域——比如原生态的、没经人的实践改造过的自然到底美不美的问题——却成为这种美的形而上学的一个重负。”〔3〕此外,如何批判地继承马克思主义,使之在新的学术语境下进入生态文艺学和生态美学也是目前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维度。

李长中在《生态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及对当下生态批评的启示》一文中指出:“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为原点,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强调人、自然、社会、政治四个维度的和谐发展为价值诉求,一改当下批评理论中由于主体缺席所导致的经验前置、语境混淆、观念错位、价值迷失等问题,是生态批评能否成熟的一个标志。”〔4〕

三、新时期中国现代化独特经验的生态理念的切入研究不足

提及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生态理念,简言之,一方面是指建国后我国在生态道路上走过弯路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是指“科学发展观”中倡导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精华。我们说文学艺术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而发展,又作用于该时代的意识形态领域,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生态批评作为当今生态危机现实的产物,更是应紧跟当今社会发展的步伐,发挥其生态关怀的作用。虽然有诸如彭松乔、刘文良、曾繁仁等学者主动把生态批评与当下中国科学发展观的践行研究相结合,发表了《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艺批评的发展》、《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生态文艺学崛起的可能》、《当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美学理论发展》等一些研究论文。但总体来讲,生态批评在新时期中国现代化独特经验的生态理念的切入研究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目前我国的生态批评研究,更多的是着眼于借鉴西方生态批评的研究成果,着眼于中国传统生态资源的发掘和阐释。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走过生态弯路的反思很少涉及,对于“科学发展观”中生态资源的阐发与运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重要指导思想,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科学发展观”特别强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涵是全面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和谐共生、和谐共处、和谐共荣。

基于生态学的观点,文学艺术和文化应该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建立有机的良性发展的关系,它不仅应该关注自然生态环境,还应该关注人的良好素养的提升和美好人性的塑造。社会的发展应当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文化建设在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都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生态批评的根本性要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生态批评的崛起和繁荣,正是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和谐有序发展的现实要求。因而,我国的生态批评研究,在借鉴西方研究资源、发掘传统生态资源的同时,应加强新时期我国现代化独特经验的生态理念的切入研究。

尽管生态批评作为一种独特新颖的文艺学研究方法引起了文学界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对于这个理论流派的评述也存在异样的看法。他们认为生态批评是换汤不换药,旧瓶装新酒,理论上没有什么创新,而是使用时髦的术语哗众取宠而已;生态批评仍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其理论根据的匮乏使之只不过成为激情的叙述话语;生态文学批评充满野心,想当然地把相当复杂的进化论及生态理论纳入文学批评之中而难以消化。如达纳?菲利普斯在《生态论的真相》一书中对生态批评提出若干异议,尽管该书在学界颇具争议。李夫生指出:“‘生态批评是亚里斯多德的‘有机整一律的当代翻版,是古老东方‘天人合一观念的晚来发现,更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下套用。从理论基础到方法论,它都不过是西方文论中以旧翻新的一种话语策略,是一种‘新瓶装旧酒的批评游戏。”〔6〕董志刚则从“虚假的原则”、“虚假的自然”和“虚假的理想”三方面对当代我国的生态美学研究提出了质疑。〔7〕

综上所述,生态批评已在西方文论的“文本喧哗”、“话语游戏”中走出来,开始俯身生养死葬的大地,直面并关心人类存在的真实困境,这是不可否定的事实。对于中国的生态批评,必须经历本土化建设的过程,才能在立有一席之地的基础上求得更好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彭松乔. 马恩生态观在生态文艺批评中的学理意义〔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03):115.

〔2〕艾莲. 建设当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重要思想资源——论毛泽东《讲话》生态思维的理论建设意义〔J〕. 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25(3):125.

〔3〕刘成纪.生态学视野中的当代美学〔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4):55.

〔4〕李长中. 生态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及对当下生态批评的启示〔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11.

〔5〕周文彰.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文化建设〔J〕. 求是,2004,(21):27.

〔6〕李夫生. 生态批评:一种以旧翻新的批评游戏〔J〕. 求索,2005,(04):146.

〔7〕董志刚. 虚假的美学——质疑生态美学〔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04).〔责任编辑:谭 蕊〕

猜你喜欢
生态批评
动物资本与垃圾动物:纪录片的救赎与希望
“生态无意识”;生态批评的至高理想
“生态无意识”;生态批评的至高理想
“生态无意识”;生态批评的至高理想
略论生态批评的三大基本理论
解读《白鲸》中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主义的对抗
读者的不同思维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平庸的星期三》中的生态意蕴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自然生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