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一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外,还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地“动”起来。这里的“动”,不仅仅是指“手动”、“口动”这些表面的行动,还旨在让学生“心动”、“脑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
一、激發学习兴趣,让学生“心动”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学习中,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乐于并且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为此,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适时地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们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1. 拓展阅读同类或相关的文章,通过与新课的比较或联想,引发学生对新课的好奇与期待。例如,在学习《等待》一课时,上课前我首先给学生们出示了一篇题为《等待是成功的杀手》的文章,学生看到这个题目后,立刻点燃了他们心中的火把,上课积极性很高,对这节课也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整节课下来,学生们能够积极、认真地投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使得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
2. 设计课堂比赛环节,通过小组间的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例如,在古诗词的诵读教学中,我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设计了比赛背诵古诗词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就连平时课堂上拖拖拉拉的学生也都积极地投入到比赛中,想要为小组争光。学生们很快将古诗词背诵了下来,这样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 通过旁征博引、巧设悬念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创设“我要学”、“我想学”的教学氛围,目的是让学生们的“心”动起来,促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语文教学活动,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例如,在课文学习中,提问时巧妙地设计问题,给学生们留下悬念,这样他们的语文学习热情就会被调动起来,自主地学习。
二、适时角色换位,让学生“脑动”
学生不仅仅是一个个“认知体”,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适时通过角色的换位来调动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1. 利用课前预习环节,让学生参与“备课”,为新课设计问题。在学习《清贫》这一课前,由于课文短小、内容比较简单,我布置预习作业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情况,设计至少3个问题,以备在课堂上学习这篇文章时,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提问、交流,汇总后向教师或其他小组的同学提出疑问。这样的预习环节让学生们整节课中都保持着极高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基本理清了文章的内容、写作目的和写法特点,就连课文的现实意义也理解得很到位。课后,有同学意犹未尽地向我征询,下一课可不可以也采用这样的形式。可见,在预习环节中设计问题,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更能促使学生积极动脑,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2. 利用课前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课”,做一回小老师。在每节课前先由学生自己准备两三个问题,或字词注音、或名著巧问、或对联巧对。教师每天上课前利用5分钟的时间让一名学生做一回小老师,展示自己精心准备的语文知识,这样不但可以督促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真正动脑去准备,不断积累基础知识,提高动脑、动口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满足。
三、拓展时空,让学生“行动”
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生活即语文”、“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学习不应只停留在语文课堂中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上,还要将语文学习扩展到课外,深入到生活中。
在教学中,除了充分利用好“综合实践”这一学习平台之外,还可以在每周一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想说就说”,由学生讲述一周中“读到的”、“听到的”、“看到的”或“亲身经历到”的事情,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注人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信息量,通过搜集——整理——讲述——评价一系列行动,为写作做好素材准备,改善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有话不会说”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