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桂畔海东岸南方智谷段景观设计方法浅析

2014-04-29 12:20吴香佺
广东园林 2014年4期
关键词:滨水景观人文景观

摘要:自古以来人类逐水而居,滨水环境作为现代城市居民观赏、游览、休闲、活动的空间,其景观设计尤为重要。如何营造舒适怡人的滨水环境是景观设计师需要解决的难题。文章通过介绍顺德桂畔海东岸南方智谷段景观方案,对滨水景观的空间营造方法、景观环境的美化手段等进行深入分析并总结,以期为该类型景观空间的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桂畔海;滨水景观;人文景观;方案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4)04-0018-04

收稿日期:2014-05-23

修回日期:2014-07-10

Abstract:Since ancient times, humans choose a place to live near water. As a city waterfront public of viewing, space tours an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landscape design of waterfront is very important. How to create a comfortable and pleasant waterfront landscape is a problem which designers need to solve. The article describes landscape plan,of nanfangzhigu section in the east coast of Guibanhai in Foshan.It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waterfront space shapingmethods andmeans to beautify landscape environment, which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is type of landscape design.

Key words:Guipanhai;Waterfront landscape;Cultural landscape;Conceptual analysis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生命之源,孕育了人类文明。自古以来人类依水而居,对水域有天生的亲近感。滨水区作为水陆交接的特殊区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公共开放空间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打造具有生命力的生态滨水空间,引导市民走向水岸,激活生态滨水走廊是景观建设的良好愿景。

滨水区域是水域和陆域的交界,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而滨水公共绿地是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区域。营造滨水城市景观,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工建造的构筑物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这样不仅增强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性,还加强了自然开放空间对城市、环境的调节作用,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整的城市格局。

滨水公共绿地指的是水边特有的绿地景观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的交错区[1]。它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滨水绿化景观的建设有效控制了人为建设水系生态环境的破坏,尽量连通水系,使整个滨水生态环境达到平衡,梳理水系形态,还原绿化生态。此外,滨水区往往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积淀最深的地方,也是最能体现当地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区域。由此可得知水系、空间、生态、文化是构成滨水公共绿地的重要元素。合理划分功能分区、有效利用基地高差营造空间、水生态的恢复和重建以及本土文化的传承等在滨水公共绿地景观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桂畔海东岸南方智谷段公园为实例,理论联系实际研究讨论滨水区域绿地景观设计,希望能为融生态、功能、人文于一体的滨水景观建设提供思路。

1 滨水公共绿地的设计手法

1.1 合理划分景观功能区

划分功能片区首先要对基地环境进行合理的分析。在尊重原有基地自然生态肌理的前提下,根据场地特征、设计主题等对滨水公共绿地的功能片区进行合理划分。本案的景观功能划分正是遵循这种思路进行的。

1.1.1场地特征分析 桂畔海是佛山市顺德区水系统调节的重要枢纽 ,也是其核心景观资源。本案桂畔海东岸南方智谷段作为其中的一段,其景观效果对河岸的整体景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桂畔海东岸南方智谷段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资源优势,融生态、功能、人文于一体,意在打造优美的滨水景观。基地地理位置优越、场地建设条件良好:西侧桂畔海为顺德区内重要的河流,是上佳的滨水景观;东侧紧邻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南北侧的东乐路、南国东路皆为顺德区内城市主干道,交通可达性好。基地沿线主要为鱼塘、花木场、道路及施工工地等,地势较平缓。场地南部现为蕉林及草莓地,北部为鱼塘;基地东侧为新峰路,道路规划标高为3.05~4.05m,西侧桂畔海水体常水位标高为1.786m,水底标高为-0.414m,呈东高西低的地势高差(图1)。

1.1.2设计主题 绿岸碧波、花芳虫鸣的滨水生态公园;文化共生、和谐融通的公共休闲空间。

1.1.3景观功能分区 通过对基地周边环境的分析,梳理基地自然生态肌理,结合场地特征、设计主题对本案滨水公共绿地进行合理的功能片区划分。

本案设计充分遵循生态理念,强调场所连接、景观连接、水系连接、生物连接、人与自然连接以及文化连接等,使其成为城市区域内部的辐射性焦点。设计过程中注重沿承历史文脉,彰显地方特色并融

入新式文化元素,呼应基地东侧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的校园特色,实现滨水生活方式的转变,体现新旧融合、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基本理念。本案意在将滨水空间建设成为重要的绿色生态生活空间、城市的中心区域,体现人类活动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以此来展示桂畔海与城市相融、和谐共存,成为城市一条重要的脉搏(图2)。

桂畔海河畔景观上位规划中,本区域的景观主题定位为“生态休闲空间”。本方案设计遵循上位景观规划主题定位并结合现场地质地貌和周边主要使用者的需求,将本滨水区域绿地规划营造成文化广场区、游览活动区、便民服务区、滨水生态区、湿地风情区等五个景观功能区(图3)。

1.2 有效利用基地高差

利用场地的高差并非是完全依照场地地形,而是根据景观功能需求,结合场地内原本的地形情况进行有效地梳理、整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本地势,营造纵向空间起伏变化的景观。在一般公共绿地中常可以借助场地内的土坡山丘,结合景观需求营造高地势的景观组团;园路的铺设借助场地高差,形成竖向空间上的高低区分,打造丰富的景观空间层次。此外,利用高差还体现在通过合理设置景观设施来消化场地高差,如台地、亲水平台等的设置。有效利用场地高差不仅体现了工程的经济性,也展示了景观的地域特殊性。

1.3 合理利用水生境营造景观

水体景观是滨水公共绿地景观区别其它景观的重要组成。结合原有水生境,发挥资源优势,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和营造滨水公共绿地水体景观的必要做法。故该类型绿地景观设计要兼顾环境生态和景观两方面的效益,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人为本,使两者在滨水公共绿地中共同发挥作用,相得益彰。在本案中,重点考虑构建湿地植物群落体系,形成湿地生态系统;将桂畔海水体引入基地中形成内河水环境,丰富基地生态类型,并利用内河打造人可亲近的水体景观等。实现水环境与景观营造的有机结合。

1.4 展示地域特色,传承本土文化

每一座城市都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文化内涵,水域作为滋养一方的重要资源,是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的良好载体。在滨水城市,水文化能强烈地展示地方风俗民情和历史文化。顺德自古是岭南著名的水乡,蕉基鱼塘文化是其代表性水文化,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该元素,有机结合岭南视觉营造形式,打造一个具有地域识别性和地方本土文化氛围的滨水公共绿地。

2 滨水公共绿地特色景点分布

在滨水公共绿地中,“植物的绿”和“水体的蓝”是建造多元化景观空间的基质,而地域水文化是营造差异性景观的内在脉络。将水文化与基质充分交融,实现生态功能和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并通过合理利用场地内地势高差、水系环境、植物栽植以及亲水空间等,展示别具一格的滨水公共绿地景观。

2.1文化广场区:出入景观、开阔大气

本区是整个公园主入口,毗邻高校,人流量大,对活动休闲空间和景观效果要求较高,故以中大牌坊为中心,设计相对集中的开阔空间,开拓崭新的广场景观。牌坊与场地间以台阶相连接,居高临下,展现了中大牌坊的庄严肃穆。台阶的设置不仅有效地消化了场地内的高差,还合理利用了地势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此外,出于便捷性和舒适性的考虑,广场场地内几无高差。场地内营造了沙池树阵、特色文化景墙等景观,展示了文化和景观的高度融合。主要景点:牌坊广场、沙池树阵、文化景墙、垒石小景等。

2.2游览活动区:先抑后扬、步移景换

本区位于广场南北两侧。南侧区域入口设计开敞的沙池树林,打造简洁幽静的次入口景观,引导市民快速地进入公园。作为一个重要的游客次入口,设计采用了欲扬先抑的空间处理手法,入口处迎面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幽静密林,密林鸟语花香,形成一种遮挡与隐藏的空间意境,遮挡了通往河岸的视线,使人产生好奇心。园路穿梭林带之间,打造曲径通幽的空间感,沿着园路幽静前行,峰回路转,进入视野的是一片开阔的水岸花田和阳光草坡,使人有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震撼感,空间对比强烈。幽静小路的围合封闭与水岸花田的空旷自然互相对比,互为衬托。不同空间形态的对比,特别是幽曲和开敞空间的结合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和悠远的空间意境[2],使景观别有生趣、引人入胜。此外,由草坡、阳光、流水、小桥、碧岸草阶等构成的物象系统产生了诗画般的意境,客观物境与意境达到高度契合[3] (图4)。移步“沉玉落樱”广场,在密林、草坡水岸围合的空间中驻足观赏或闲坐攀谈都能愉悦身心,得到美的享受。特别是春季到来,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盛开,置身其中还可观赏缤纷花景。北侧区域将地方特色文化元素与新景观元素相结合,打造游览与文化展示相结合的景观区域,其中曲韵景墙是最好的体现。它不仅满足了空间组织和布局的功能需求,从而引导行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感受,更重要的是其本身也是一道靓丽景观,青瓦白墙通过重新的堆砌组合,或古或新地展示着别样的风情,让游览充满趣味(图5)。该区出入口在地形上略高于相邻的市政道路,通过抬高入口小广场实现空间竖向的多样化,小广场上还设置或闭合或通透的小景墙,起到了障景框景的作用,展示出多样的景观,成为行人驻足观景的过渡小空间。主要景点:沉玉落樱、碧岸草阶、阳光草坡、岭南歌韵、曲韵景墙等。

2.3 便民服务区:功能齐备、自然生态

本区主要沿路设置生态停车场、管理服务用房等。服务管理用房紧临市政道路布置,采用唐竹Sinobambusa tootsik隔离,仅保留出入口,使建筑犹如隐藏在植物群落之中,与之融为一体,建筑与绿化互为掩映,充分展示了生态性。生态停车场采用植草砖铺设,环种遮荫效果良好的高山榕Ficus altissima等乔木,在满足功能的同时也展示了良好的绿化景观。

2.4 滨水生态区:障借框景、生态展示

此区域主要展示滨水生态景观,充分利用原有驳岸营造自然生态的水岸景观,岸线设计师法自然、蜿蜒曲折,岸边沿线分布或镶嵌卵石,并配合种植水生植物如水竹芋Thalia dealbata、菖蒲Acorus calamus、纸莎草Cyperus papyrus、鸢尾Iris tectorum等创造生态湿地特色美景,展示水陆交接的自然景观。由于植物在平面空间上开合、疏密和立面上起伏、连接、中断都能形成空间上的虚实以及景观上的丰富多样,故此区的水生植物配置注重分析周边景观元素,采用艺术构图的手法,考虑统一性的同时还注重了变化和节奏,意在形成自然、生态、野趣的景观特色,使人犹如置身诗情画意之中,产生美好的遐想。在景观可达性的处理上,本区根据桂畔海对岸的景观布置,并排设置了三座条形观景平台,不但能满足亲水观水的需求,还可借景对岸优美景观。伴随着和风习习,拂动的水生植物拍打平台,大自然野趣油然而生,意境幽静(图6)。暗香木台错落相叠布置于内河边,与充满新中式特色景墙共同围合成一个休闲的景观空间。婆娑竹影于景墙墙洞之间摆动,依依绿意摇曳在平台之边,打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滨水景观空间。

植物景观是滨水生态区的重要景观之一,良好的植物配置不仅能展示水体之美,更能很好地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就植物配置而言,滨水区的人工植物群落与自然植物群落相比,要突出其生态性、美观性、可入性。在植物选择上优先选用耐涝树种、乡土树种、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如本案主要采用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水翁Syzygium nervosum等合理地进行配置,使人们一年四季均可欣赏群落的美丽姿态。

2.5湿地风情区: 虚实相间、开闭结合

此区域设计充分结合现状条件,保留整合了原有的鱼塘水体,开拓崭新的池塘景观,营造多种水生植物生长的环境。植物造景在立面构图上通过林冠线的起伏和群落外观变化产生韵律和节奏感。植物构成起伏多变、虚实相间的绿面,岸上种植乔灌木,浅水地带利用耐水的乔木、灌木和挺水植物组景,开闭结合、错落有致。本区域的营造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行人穿梭其中,远离城市喧嚣,尽享恬静和美好。

3 滨水公共绿地的植物规划原则

3.1植物组合类型

滨水空间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满足人们亲近水及视觉欣赏的需求,同时也发挥了绿色生态功能。植物作为绿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滨水公共空间中的园林要素,具有构成空间、引导空间、美化空间的作用,同时,作为唯一具有生命特征的园林要素,植物富于四时的变化,能够展示园林空间的生命活力。滨水空间根据植物特点和周边环境特征,可分为自然式滨水空间和城市开放滨水空间。本案根据周边环境特征定位为自然式滨水空间。在植物规划过程中,将植物景观分类为开敞式、疏林草地和郁闭式三种类型。

3.1.1开敞式 开敞式滨水植物景观主要分布在牌坊广场南侧的游览活动区,位于特色草阶景观节点之区域,由地被和草坪等低矮植物组成,宽阔的阳光草坪带来通透的景观空间和开阔的景观视野,可直接满足人们欣赏及亲近水体的需要。

3.1.2疏林草地 疏林草地滨水植物景观主要分布在沿内河水岸区域,是由少量的乔木如串钱柳与多株水生植物再力花、菖蒲等组合而成的半开敞空间。水岸在植物的分割下似断非断,勾勒出优美的水岸线。

3.1.3郁闭式 郁闭式滨水景观主要分布在南入口处、基地与市政道路交界区域等位置。有较丰富的植物层次,乔灌木结构较为紧密。除展示植物的群体美外,在景观空间的划分、植物障景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3.2 苗木选择与搭配原则

在对基地滨水绿化的种植形式做了大体的梳理和划分后,进行局部的植物栽植设计和苗木的品种选择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2.1生态性原则 景观设计生态性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多样性在景观设计上主要体现为合理地搭配不同体态、不同规格、不同色彩的植物种类,即植物的多层次配植,乔灌花、乔灌地被的合理结合。植物的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保持一定的相似性,有统一感[4]。本案设计种植了近百种植物,如菠萝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蓝花楹Jacarandamimosifolia、黄槿Hibiscus tiliaceus、秋枫Bischofi a javanica等,设计中采用丛植、群植、帯植等多种配置方式,运用对比、色彩、明暗等艺术手法,并结合各种植物不同的生长习性、观赏特征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观花植物主要选择洋紫荆、红花羊蹄甲Bauhinia blakeana、垂枝红千层Callistemon viminalis、美丽异木棉Ceiba speciosa等,常绿植物有秋枫、水翁、蒲桃Syzygium jambos等。多样化的植物选择在创造生态空间的同时也创造了植物群落的整体美和层次美。因此,在滨水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注重植物的生态性是极为重要的。

3.2.2乡土树种和适地适树的原则 公共绿地绿化设计时要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城市中受污染的空气、土壤理化性能差等因素不利于园林植物的生长,所以在植物品种选择上应以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为主,同时考虑树种的抗冻性、抗风性以及抗病虫害等因素。如垂柳在江南地区是优良的岸边栽植植物,可以带来良好的景观效果,但是在广东地区栽植时,由于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病虫害较为厉害,不宜大规模使用。此外,大量的乡土树种不仅能较快地产生生态效益,而且能体现地方特色。本案所种植的苗木主要以本土树种和亚热带地区植物树种为主,如高山榕、秋枫、蓝花楹、南洋楹Falcatariamoluccana等;水生植物如再力花、菖蒲、纸莎草、鸢尾等。

4 结语

城市水文景观是城市中独特而珍贵的景观资源,建设滨水景观就是要融合自然地景和人文元素,合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把人工建造的环境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提高水域的可达性,增强人与自然的亲密性,这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体现,是人、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林焰. 滨水园林景观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

[2]俞昌斌.源于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空间营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82.

[3]刘晓光.景观美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119.

[4]尹吉光.图解园林植物造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46.

作者简介:

吴香佺(1982- ),男,福建福州人

风景园林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景观设计E-mail:fsnhwxq@163.com

猜你喜欢
滨水景观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元素在美丽乡村中的传承与保护
城市公共空间人文景观设计
园林建设中人文景观元素的作用探析
滨水景观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
老城区滨水景观更新后评价研究
姑苏水城旅游人文景观整合规划研究
城市滨水区绿化景观设计探讨
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南通通吕运河市区段生态滨水景观设计探究
民建工程要加强人文景观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