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照 王欣歆 何黎军
摘要:人力和自然力的共同作用影响了风景的形成,风景技术变迁是风景发生变化的重要动力之一。风景技术的发展源自文化思想的进步,在原始时期、农耕时期、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呈现出具有延续性和阶段性的演变。文章通过对各时期风景技术的分析,探讨风景变迁与技术的关系和风景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期为现代风景技术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风景园林;风景技术;变迁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4)04-0022-03
收稿日期:2014-01-16
修回日期:2014-03-21
Abstract:The style of landscape is formed by bothmanpower and nature power .One of themost importantmotive forces of landcape changes is landscape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technology roots in the progress of culture and ideology. It appears a change of continuity and different phases from primitive period, agricultural period, and industrial age to information a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in of landscap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scape changes and the laws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 paper couldmake a reference for the landscape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modern times.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Landscape technology;Changes
1 风景技术的发展
《十三经注疏》① 有云:“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可见,古时技术的发展影响着先人居住、饮食、衣着、礼仪等各方面内容,既改善了物质生活,亦促进了精神文明。风景作为人和自然的复合体[1],其发展演变根植于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技术发展是风景变迁的主要动力之一(表1)。
1.1 原始时期(公元前21世纪以前)
从人类的起源到工具的使用可以看作风景的孕育阶段。那时的人们被动地依赖大自然,经常处于感性适应的状态,即作为大自然生态的一部分而纳入良性循环之中[2]。从诸如岩画等考古记录中可以看出古代文明的端倪,崇拜神灵和各种仪式都说明:在自然技术发明之前,以个体为基础的身体技术和以群体为基础的社会技术已经开始发展起来了[3]。
堪与火的使用相媲美,“蒙昧时代”的人已经学会为了生存选材和选址,虽然很多动物也有这种本能,但原始时期的人类显然是略胜一筹的。《孟子·滕文公》记载“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说的就是原始人依据环境构筑住所。远在6000~7000年以前长江中下游形成的河姆渡遗址即有借助树木的支撑构成架空居住面的“巢居”,起到防避野兽和远离潮湿地面的作用,木构垂直相交的节点采用榫卯,这可以看作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萌芽。由此,早在原始时期就已形成的以地域为特征的风景雏形,在之后的数千年里不断地发扬光大,并在各时代展现出其独特的面貌。
1.2 农耕时期(公元前21世纪—19世纪中叶)
这段时间相当于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在工具使用上,夏朝铜器已经用于生产;在住所营造上,商代的“囿”“台”和殷周的“园圃”可看作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至东汉,土、木、砖、石四大结构奠定了中国传统建筑结构体系的基础[4]。在此基础之上,历代园林沿着“师法自然”的审美情趣,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转折期,隋唐的全盛期,在宋、元、明、清初日臻成熟,风景技术也随之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主要体现在理水、掇山和建筑三个方面。
理水首先要“察水之来历”,再通过凿池、引水、筑驳岸等方法梳理之。3000年前周文王开池筑灵沼,隋炀帝西苑中凿北海,元时郭守敬汇水雍山泊,都是具有风景意义的水利工程。古典园林中理水多以自然界中水的形态和意境为模拟对象,创作出形神兼备的泉、潭、溪涧,展现水的动态美。在掇山技术方面,“秦始皇始作长池,筑土为蓬莱山”,可谓土山的首创记录。古代土山一般不作地基处理,体量小的土山采用分层版筑的方法,而大的土山多利用自然沉实。发展到后来的石山,工序颇多,从选石、采石、运石、相石到置石,无不考究。建筑方面,殷代有鹿台,《五经异义》① 记周时天子有三台:灵台以观天文;时台以观四时施化;囿台以观鸟兽鱼鳖。与筑台相关的夯土技术始现于原始社会晚期,到商代中期,夯土已采用木模板,春秋时期达到成熟,至战国时筑台之风盛极一时。东汉时期,木结构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梁柱式和穿斗式已经形成,至唐代,木结构的主要构件梁、柱、斗、栱、昂等的种类和形式均已建立。
1.3 工业时代(18世纪中叶—20世纪60年代)
18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是一个飞跃式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了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方式,落后的中国很快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古典园林从此走向没落。工业革命之前,中西技术交流已经开始,由康熙皇帝敕编的《古今图书集成》② 和乾隆皇帝敕编的《四库全书》大量收录了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乾隆时期建造的圆明园长春园中,西洋楼首次在中国皇家园林中出现,西方透视学已得到应用,晚晴民国时期西方建筑材料水泥和玻璃传入我国,在材质、色彩上丰富了园林建筑的样式。
伴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提高,扩大了活动领域的过程中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连续爆发的公害事件引起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人们开始反思技术应如何合理使用,同时,也必须承认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与环境关系的改善成为可能。技术的再定位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导致风景多元化发展,中国传统园林技术作为风景技术的一部分继续发展,但有着明显的衰败迹象,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风景技术发展的重心长时期受西方影响。
1.4 信息时代(20世纪60年代后)
信息时代标志性的工具是计算机技术,与风景技术相关的勘查技术、信息技术、表现技术、工程技术、生态技术和管理技术等技术的推进深化了人对自然及彼此关系的认识,促进了风景在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的变迁,同时大大提高了风景规划和设计工作的效率(图1)。
信息化、全球化促进了风景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的系统化互融,为风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等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也赋予了风景技术更高的责任。21世纪风景技术将在不断探索中前进。
2 风景技术发展规律
2.1 以自然资源为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是技术发明的必要基础,并对技术的发展方向起主导作用,在一定阶段也会抑制技术的发展。原始时期黄河中下游一带气候温暖潮湿,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木材就逐渐成为了中国建筑的主要材料,这是木结构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虽然后期砖、石结构有所发展,仍不能动摇木结构建筑在我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木结构以其先入为主的绝对优势迈向成熟,甚至石结构也陷入仿木构的境地。而今,自然资源的缺乏和新材料的应用则抑制了木结构技术的发展。
2.2 以传统文化为内在动力
中国古代造园特色明显,早期“一池三山”体例的形成和筑台技术的发展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而儒家“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等主观感情外移的审美情趣决定了中国风景技术朝着模山范水的方向发展下去,终达“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技术实践成为文化在现实场景中的表达。工业革命之后,中国传统技术没落,对西方技术吸纳甚多却难以创新,文化的迷失可看作根本原因之一。
2.3 以阶段发展为系统特征技术时代的运转需要特定历史时期所有的主要技术组装成一个整体,即技术的发展需要和该历史时期特定的资源和原材料、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以及特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如此,单个的技术才能在技术系统中起作用。依据历史时期的不同,可以将技术体系的发展划分为相互重叠、相互渗透的阶段:原始时期风景技术体系以木、石的粗加工利用为代表;农耕时期风景技术体系以木结构和山水格局的塑造为代表;到了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风景技术体系显现出机器生产和数字化的特征。
2.4 以模数抽象为成熟标志
单项风景技术发展在走向成熟阶段时往往呈现模数化或者范式化的倾向,比如宋代《营造法式》①和清工部《工程做法》② 都致力于建筑构件的模数化,既方便了建筑施工,又不影响建筑设计的整体创新;明计成《园冶》③ 中收集了不少洞门、花窗的样式,为后人造园提供了借鉴。古典园林是自然的摹写,景中有情,重在意境,在技术表现上则加以抽象化,以一池之水表现自然中诸水的丰富形象,以山石的叠置表现自然中千丘万壑的形象。信息时代的风景技术也少不了系统化的方法,实际是对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中重要环节的抽象处理。
3 技术反思
3.1 技术膨胀
技术是人类利用自然的工具,在工具的作用下,自然呈现出风景的特质。技术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认识也日益增长。但是,技术膨胀已经给生态、社会系统带来了无法预料的冲击,技术的泡沫、无序和混乱常令我们难辨真伪。给风景保留空间似乎不在追求精确、效率的技术发展范畴之内。因此,在实践风景技术的同时需要多元化地考虑自然、社会等多方面,警惕技术狂热对意识形态的嵌入。
3.2 技术创新
中国传统风景技术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需求,而西方风景技术体系已经迈入了下一个历史时期,如何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创新本民族的特色?这既是创造符合本土特色风景的要求,也是技术与特定生产关系和社会文化相适应的要求。换句话说,一项技术想在一处扎根发芽,必须是符合当地风土的;一项技术创造想要深入人心,必须是符合当地文化的。创新技术还是扭曲文化?是我国风景技术发展面临的抉择,创新的关键在于对传统精髓的领悟和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杨锐.“风景”释义[J]. 中国园林,2012(9): 1-3.
[2]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美]刘易斯·芒福德. 技术与文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
吴承照(1964- ),男,安徽合肥人
博士,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国家公园规划与管理、生态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E-mail:wuchzha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