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美萱 谭志军
摘要:在建筑、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中,社区公园是绿色空间网络重要的构成要素。它对改善人居环境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文章以亚洲典型的高密度城市澳门为例,重点结合半岛的社区公园进行案例分析,归纳出高密度城区社区公园在营造上的特色,包括布局灵活、形式多样、简单实用、地域特色鲜明等。其均衡布局、兼顾功能与艺术、注重立体绿化等经验做法可为国内同类型城区小型公园绿地的开发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社区公园; 营造;特色; 高密度; 澳门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4)04-0004-06
收稿日期:2014-06-30
修回日期:2014-07-18
Abstract:Community park is important component of green space system in high density city. It plays a certain role in improving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some case analysis of community parks inmacau peninsula, asmacau is a typical high density city in Asia.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at layout of community parks inmacau are flexible, these parks have diverse forms, simple and practical, functional relatively complete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Such experience as balanced distribution, combination of function and art, vertical planting woul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mall park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domestic high density cities.
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Community park;Construction;Feature;High density district;Macau
人口高密度集中是当今世界某些城市的发展趋势。在城市高密度发展的背景下,绿色空间对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高密度城市中有限的土地要求城市建设高效地利用绿地资源。
澳门是亚洲典型的高密度城市,全澳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9万人/km2。全澳85%人口居住在半岛上,半岛人口密度超过5万人/km2,属于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区之一 。全澳85%的社区公园也集中分布在半岛。在半岛城区,社区公园是城市绿色空间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数据来源:澳门统计局2012年统计数据。对小空间的充分利用,有效弥补了高密度城区缺乏大型公园的缺陷,改善区域人居环境,美化城市街景。
本文通过分析澳门半岛城区社区公园的营造特色,探讨如何在土地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创造满足居民需求的绿色空间,以期为国内其他高密度城市小型公园绿地的建设开发提供参考。
1 澳门社区公园的概念
澳门社区公园(community park),根据《澳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Standard for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inmacau(2010)】的定义,特指为一定居住用地内的市民服务、有配套游憩服务设施的绿地,面积一般不小于500m2。在澳门城市绿地中,以往惯用称谓为“休憩区”的绿地大多属于该类型。澳门社区公园隶属休闲游憩绿地(MG1 Green Space for Leisure & Recreation)下的城市公园(MG11)类型[1]。
尽管国内外城市公园体系的分类标准不统一,对于社区公园的概念界定存在差异,但作为特定类型的绿色空间,其功能、内容及形式的描述均具有一定相似性。我国《园林基本术语》中将社区公园(community park)定义为“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明确提出社区公园包括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两个类型。在欧美城市公园体系中,与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内涵对应的有“邻里公园”(neighborhood park)和“袖珍公园”(pocket park)[2]。澳门社区公园多毗邻城市道路或街道,与住区联系密切,公共开放且规模不大、以游憩功能为主。所以综合比较来看,澳门社区公园与国内《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界定的“小区游园”及“街旁绿地①”存在交叉[3]。它与欧美国家的袖珍公园相似,类似香港的康乐休憩用地中的地区及邻舍休憩用地。
2 澳门社区公园的成因
在澳门,社区公园是一类特殊的城市公共空间,有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澳门一部分社区公园建成时间较早,其实质是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公共空间。这些社区公园建成的时间跨度较大。因为在以往,半岛旧城区中弯曲的街巷是邻里交往的重要场所,居民在此聚集、会谈、聊天[4],不仅是孩子玩耍的场所,也是成年人交流信息和观赏花木的空间。旧城中不少街巷通道及其毗邻的小空地逐渐发展成为小型的休憩空间,经过铺装美化、立面整饰、增加绿化、设置城市家具及休憩设施,逐步形成今日市民所喜爱的社区公园,代表案例如烧灰炉公园(19世纪启用,1998年重开)和黑沙环三角花园(20世纪启用,2005年重开)。另一部分社区公园的建设则始于2005年澳门政府开展的旧区重整计划。澳门旧区重整计划包括澳门半岛旧区的重建发展、保存维护、街道美化和整建修复四部分内容,范围覆盖半岛的中区、西区和北区。其中街道美化运动,是由政府主导,通过美化街道景观、重铺路面、增加小型绿地,改善住区空间环境。类似的小规模工程效果明显,增加人居环境的舒适度,得到市民的普遍认同。比如新开辟的佑汉新村第二街休憩区、筷子基北湾休憩和妈阁休憩区等。这类型社区公园不仅改善了旧区街景,也有效开发和利用了滨水开放空间。
澳门半岛社区公园的形成原因与欧美城市口袋公园(pocket park)或袖珍公园(mini park)的建设背景相似。美国“口袋公园”概念始于1963年风景园林师罗伯特·宰恩在纽约公园协会组织的展览会上的“为纽约服务的新公园”提议。它的原型是建立散布在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呈斑块状分布的小公园[5]。20世纪70年代,西班牙巴塞罗那开展改善城市旧城区面貌的建设运动,当地市政厅称其为“针灸疗法”,即通过对老城区中的废弃地进行设计,营造大量小型开放空间以供市民体憩之用。这是除美国外,较早将口袋公园模式引入城市建设的国家[6]。
与欧美国家的口袋公园相比较,在澳门,不同时期形成的社区公园都是为了回应高度稀缺的土地资源和人们对休憩环境的需求而产生的。它选址灵活、面积小、离散分布、见缝插针地出现在城市各个角落,开发建设多利用城市“边角空间”,形成了城区中星点密布的绿色斑块[7]。这些社区公园成了居民休闲生活的主要空间载体,提供游憩、健身和邻里交往的必要场所。
3 澳门社区公园的建设概况
目前全澳的社区公园均属于澳门特别行政区民政总署负责管理。根据民政总署2012年对澳门绿地的普查数据,全澳共有社区公园26个,总面积152 043m2,集中分布在澳门半岛。半岛共有社区公园有22个,总面积116 654m2,面积多为500m2到1 hm2不等[9]。
澳门半岛绿地系统呈现出“绿网+绿道+绿点”的空间布局形态,社区公园是其中主要的点状要素,充当绿色网络骨架的填充物或节点。社区公园主要分布在澳门半岛人口最密集的中部和北部(图1)。社区公园和市政公园是构成澳门半岛公园绿地体系的主体,从服务覆盖面来看,澳门半岛大部分居民点均能实现“出门200m进公园”,明显高于国内多数城市所要求的“出门500m进公园”的服务水平[1]。
4 澳门半岛社区公园的营造特色
4.1布局灵活,形式多样
澳门半岛社区公园多集中分布在人口密集的商住用地和居住用地,位于商务用地或道路交通用地的较少。社区公园的使用对象比较单一,以居住在附近的居民为主,少量为观光游客。澳门社区公园与道路、街道有着紧密的联系,多位于城市道路附近,居民到达公园都比较便捷;布局灵活、因地制宜地进行空间开发。它们属于完全开敞或半开敞的休闲空间,空间范围易于辨认。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
1)位于交叉道路拐弯处或汇集处的社区公园,公园两面或三面以道路为边界,容易到达,开放性强。如烧灰炉公园和黑沙环三角花园;2)紧临城市道路一侧的带状社区公园,即公园一面临街。从实况来看,此类型公园多数沿街一面的宽度远大于绿地进深,公园与街道关系密切,可达性强。典型如筷子基北湾休憩区、青州河边马路休憩区、妈阁休憩区等;3)贯穿街区两边连接街道的社区公园。公园跨街区,两端分别与道路相接。周边居民穿行便捷,典型如如意广场和永宁广场等;4)其他类型:个别社区公园在用地面积非常局限的情况下结合其他用地大胆开发,如水塘公园。
社区公园内部的空间组织与功能区的划分、绿地本身的规模有着密切关系。从功能组织来看,澳门社区公园体现出高度的灵活性,既提供了游憩玩耍的场地,也有不过于强调功能、目的性的休闲空间,基本满足人们复合化的功能需求,包括闲坐、眺望、聊天、玩耍、候车、停车、散步、交流、下棋等。一般以静态活动为主的社区公园主要设有康体休憩区和小孩游乐区,是目前半岛社区公园的主要类型;规模较大的社区公园则设有羽毛球场等动态活动场地,但数量不多。
澳门社区公园的平面构图简洁,不过于追求构图造型,设计风格以规则式和混合式为主,着重关注场地本身的实际功能。结合地块特征,主要有2种空间处理方式:1)纵向分段式:多见于长宽比较大的狭长型带状社区公园。按照功能分区将公园的动态活动空间与静态活动空间区分开,结合不同主题或特色,形成分段式设计;2)中空边实式:多见于道路拐弯处两面甚至三面沿街的社区公园。公园的边界多处理为半围合形式,利用花坛、树池、绿篱等形式与道路分隔开来。边界的绿化处理形式简洁,不常用复层配置模式,保证空间隔而不断,既不影响公园的视线可达性,又保证内部空间的相对独立性。
处于澳门半岛人口密度最高的黑沙环街区的黑沙环三角花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个社区公园位于拱形马路、黑沙环马路和亚马喇士腰之间,面积为1 583m2,平面呈三角形布局,于2005年改建成为开放式公园(图2~3)[8]。公园利用花坛分隔周边道路,园内设置三座蓝琉璃瓦中式凉亭,配有卵石步道和其他健身设施。种植花池加宽作座凳,加上棋盘座凳等,形成了大量休憩的小空间。公园周边均为居住用地,附近街区人口密集,因园内绿树成荫,公园成为众多中老年居民平日下棋会友、粤曲演唱、自娱自乐等活动的聚集地。
祐汉新村第二街社区公园是近年新开辟的社区公园。公园西临祐汉新村第二街,面积864m2,呈矩形布局,平时来往人流较多。因此利用种植池与休憩花廊架将道路与公园分隔开。布局结构简单,采用中部空、边界实的空间处理方式,公园边界设置花坛及座凳,靠中部布置活动广场、棋盘座凳及廊架凉亭等,在营造休憩环境的同时形成局部视线开阔的开敞空间。四周的种植池均采用立体绿化形式,有效增加绿量(图4)。
4.2简单实用,设施齐全
虽然澳门社区公园的面积不大,但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俱全,这反映了澳门已达到公共福利设施比较完善的社会发展阶段,市民对城市绿地的基本需求能够得到满足[11]。
目前半岛社区公园配套活动设施的主要类型包括:1)亭、廊架、园凳椅桌等休闲游憩类;2)儿童活动器械、健身器械、小型球场、按摩步道等游戏康体类;3)垃圾箱、饮水器、喷泉、洗手器等公共服务设施类;4)犬厕等特定设施。其中儿童游乐设施和成人康体健身活动设施在澳门社区花园比较常见,活动设施数量依区域面积而定。公园多独立开辟安放健身活动设施或儿童活动器械的区域。虽然这些功能设施选材比较简单,多为休息设施和活动设施,但设计细节体现出以民为本的公共服务精神;部分设施的造型和细部设计别具匠心,既美观又实用,整体显得舒适自然。
位于水塘马路的水塘公园(水塘休憩区)是近几年改造的社区公园,也是有限空间高效开发的范例。水塘本为澳门居民主要的水源储蓄用地,但因用地紧张,澳门政府考虑为附近居民增加休憩活动空间,在靠近水塘马路一侧通过建造堤堰营造公园。虽然公园占地面积50 454m2,是澳门目前面积最大的社区公园,但用地进深窄,结合水源保护等要求,活动空间开发的限制因素比较多。公园整体布局环水设置慢行系统,有步行径、卵石健康径。配置长廊、活动旋转座椅及儿童康乐设施、公共洗手间等,设施类型齐全,是周边社区居民健身散步的休闲去处(图5)。
位于黑沙环海边马路旁居民区内的慕拉士前地总面积2 635m2。公园由半圆形的休憩区和后部球场两部分组成,动、静分区明显。休憩区内设有健身器、休息座椅等设施,种植池与座椅均以红砖砌成,质朴而实用。
澳门半岛人口密度超高,社区公园服务人口多,使用强度大,公园的细部设计也体现出高度开发需求。从用地平衡来看,儿童活动场、硬质广场等铺装场地所占比例较大,同时考虑到居民遮荫纳凉的需要,社区公园的绿化主要采用种植槽、树池及攀援绿化三种形式,可较好地处理硬地率和遮荫率的关系。公园与道路的边界分隔多采用移动花钵、整形绿篱、攀援植物廊架等绿化形式。加宽种植池边界作为高低错落的座凳,结合花架凉亭进行立体绿化,在集约利用空间、提供荫蔽停留空间的同时,又保证了场地中部有足够的活动场地。
位于筷子基北湾西侧的筷子基北湾休憩区就是分段集约利用空间的范例。公园东临沙梨头北街,面积为4 306m2,场地狭长。公园为附近居民提供了一个健身、跑步和观海的好去处。前期开发时公园配套设施比较简单,仅布置树阵广场和凉亭,布局对称。因西侧为城市主干道沙梨头北街,为减少车辆的噪音干扰,近年社区公园进行新一轮改造,自西向东采用渐进方式,分别设置了行道树绿带、种植池、凉亭棚架、游戏场地、滨水步道等,凉亭和花廊架均结合攀援植物进行立体绿化。自南向北则采用分段式设计,南段以弧形凉亭和儿童游乐场为主,北段以树池和休憩空间为主,形成一动一静的布局模式(图6~7)。
4.3延续文脉,特色鲜明
澳门是一座中西融合的城市,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在澳门各类城市公园和花园(包括社区公园)中均有所体现。社区公园的景观营造表现出独特的地方色彩,小空间里布置了各类特色景观,既有利用植物、喷泉、园林建筑、雕塑、休憩设施、铺装等基本构成要素,也有结合街头报亭、咖啡吧、园灯等配套设施,形成视觉焦点。
半岛社区公园中的园林建筑类型简单,主要为凉亭及花廊架两种。既有传统造型,也有一些生动有趣的设计。在澳门绿地中,园林建筑的造型和装饰受到葡式曼努埃尔建筑风格的影响。其基本特点是在哥特式建筑物上覆盖许多独特的葡萄牙式的雕刻装饰,体现为运用扭转造型的圆柱、国王纹章和雕饰精细的窗框,同时大量运用贝壳、船锚、绳索、花草等自然景观形象符号[9]。曼努埃尔风格崇尚运用自然主义的建筑装饰形式,在澳门园林建筑上为采用生动的或是仿生的造型以体现鲜明海洋文化韵味,如离岛的十字花园。还有运用律动感强烈的波浪线、螺旋线,圆弧及圆、半圆、三角形、棱形、铁链等作为构成的母形,反映出澳门与葡萄牙海洋文化之间的意向关联。在社区公园设计中,典型如烧灰炉公园的拱廊设计。拱廊造型卡通,犹如装饰头冠,上部板檐的波浪形装饰图案与地面律动的波浪纹铺装图案相呼应。一些社区公园中的园林小品则采用传统中式风格,如黑沙环三角公园的琉璃瓦攒尖顶独立亭。少数新建的社区公园运用玻璃、不锈钢、张拉膜等新材料,造型大胆,如水塘休憩区的帆船凉亭、永宁广场的三角亭等。
社区公园的园林建筑建造工艺比较简单,细部结合使用葡萄牙传统的灰泥装饰线条,白色线脚勾勒。种植槽材料多采用砖砌体或预制混凝土。部分社区公园的园林建筑保留明亮暖色调的传统做法,色彩斑斓多姿,有葡国红、黄、蓝、绿等,带有典型的葡萄牙风情。色彩明快的园林建筑点缀在绿地里,烘托出舒适宜人的生活氛围[9]。
除了园林建筑,诸如喷泉、雕塑等富有南欧特色的装饰小品和点景物也常见于社区公园。广场结合欧式喷泉或叠泉的做法多见于澳门各种前地(广场),而社区公园中也采用类似做法以构成空间点景,如永宁广场的入口喷泉景观。在澳门,种植池的边缘加宽设置为座凳是社区公园休憩设施的普遍处理方式。有别于模式化订制的园凳,澳门社区公园中最具传统特色的园凳为造型简单、彩色粉刷的环凳和弧形大条凳。这种类型的条凳多见于澳门年代悠久的历史花园,一些社区公园还保留了这种做法。
碎石图案式铺地在葡萄牙等南欧国家很普及,澳门社区公园也大量运用。除了常见的波浪纹碎石铺地,隐喻葡萄牙海洋文化的铺地图案还有帆船、铁锚、海马等,增强了公园的景观特征。
烧灰炉公园(烧灰炉儿童游乐场)是一个主题特色鲜明的社区公园。该园位于民国大马路,面积为1 639m2,是澳门成立较早的社区公园(图8~9)。早期公园内仅设置攀爬架、滑梯等基本设施。1996年4月澳门政府将其改建成交通安全教育主题公园,景观特色体现仿真路面环境:设有交通系统、安全岛、斑马线、行车线及多种路面行车符号。园内还设有多辆电动小型汽车及三轮车,以出租形式提供给儿童玩耍,让儿童在游戏中感受到安全驾驶的乐趣,增强交通法规意识。公园边界结合种植池布置绿化带,内部配置休息座凳、卵石健康径和景观水池,环境优美。在突出交通主题的基础上,公园中点景物的设计也颇具特色。园中部游乐场中央的环状拱廊装饰性强,造型有趣。采用传统彩色粉刷的简易做法,红、蓝、白、黄相间。地面则运用常见的波浪状铺装图案,园灯和圆凳也配合铺装图案布置成弧线形,显得别有生趣。
5 经验借鉴
高密度的城市环境建设是目前国内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澳门高密度城区社区公园的建设可为国内同类型城区的社区公园或街旁绿地提供参考和借鉴,具体有以下三点:
1)空间分布均衡,服务面广。澳门社区公园虽然面积不大,但分布均匀,满足市民出行方便、易于到达等要求。国内城市改造,可以通过类似见缝插绿、拆“违”复绿等方式,有效填补中心城区大型公共绿地的不足。
2)兼顾功能性与艺术性。澳门社区公园体现了实用性、舒适度和艺术性的综合。用地选择灵活,分区布局和设施配置充分考虑市民的多元需要。功能多样化,与周边建
筑关系密切,空间使用率高、开放性强。构成要素和配套设施在设计风格和符号元素上具有一定的南欧特色,较之于部分城市千篇一律的社区公园或街头绿地现状,这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3)转变空间开发模式,大力发展立体绿化。在场地有限的情况下,澳门社区公园大量采用树池、种植槽、移动花钵的种植形式,在提供必备活动场地的前提下保证了足够的遮荫率;同时结合休憩廊架发展立体绿化,增加三维方向绿量,向空中要绿。
注:文中社区公园平面图为作者根据原始资料(澳门特别行政区道路渠务部.澳门特别行政区街道[M].澳门:民政总署,2008: 47,94,124.)改绘,其余照片均为作者自摄。
参考文献:
[1]李敏,李伟农,佘美萱,等. 澳门园林建设与绿地系统规划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6,179,251,312.
[2]李敏主编.社区公园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以深圳、香港等地为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4-5,167-178.
[3]刘骏,蒲蔚然.城市街旁绿地规划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2-3.
[4]童乔慧.澳门传统街道空间特色[J].华中建筑,2005,23(7):103-105.
[5]杨丹.口袋公园案例研究与启示[J].绿色科技,2011(4):60-63.
[6]王进.口袋公园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09.
[7]葛舒眉.浅析城市口袋公园建设的意义和规划设计[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3):18-22.
[8]吕志鹏,欧阳伟然.澳门公园与花园[M].澳门:三联书店与澳门基金会,2009: 34.
[9]佘美萱,李敏,梁敏如.澳门园林建筑与装饰小品的特色研究[J].中国园林,2011(11):52-56.
作者简介:
佘美萱(1979- ),女,潮州人,讲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E-mail: xuanxuansh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