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张宇博
[摘 要]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给社会、家庭和患者本人都带来了严重经济和心理负担。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疾病的管理模式逐渐由精神病院内封闭式的管理转向以社区为基础开展精神疾病的防治。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建立精神疾病防治社区支持体系,更好的让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减轻社会、家庭负担。
[关键词]精神疾病;社区支持;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087 — 02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节奏的加快,其精神负担日益加重。不良的外界环境因素,心理应激因素等对人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给社会、家庭和患者本人都带来了严重经济和心理负担。〔1,2〕据预测,到2020年,精神疾病所造成的疾病负担将排在所有疾病的第一位。〔3〕如何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有效的干预,促进他们早日回归社会,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的目标。目前,我市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模式主要是在精神病院中进行封闭式的院内康复管理。封闭式的管理模式适用于精神病患者急性发作期,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如使精神病患者的远离社会等。〔4〕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疾病的管理模式也由集中封闭式管理,转向以社区为基础开展精神疾病的防治。本文就如何动员社会力量,建立精神疾病防治社区支持体系,更好的让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减轻社会、家庭负担,提供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我市精神疾病防治现状
我市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模式主要是在精神病院中进行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是一种集中管理的手段和方法,适用于精神病患者急性发作期,及严重丧失控制能力的患者。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管理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便于医务人员观察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减轻患者家属的负担。患者治疗及康复都在精神病院中进行,每天都在进行着固定的生活模式,接触的对象主要是医护人员和病友,活动范围狭小。还有很多患者,由于多种原因,长期生活在精神病院中,甚至直到死亡。
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还存在很多弊端:首先,使精神病患者远离社会,社会功能的衰退,甚至无法回归社会。长期的住院治疗使很多精神病患者出现“住院综合征”,大部分精神病患者逐渐与社会隔离,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处理外界事物等能力逐渐丧失。情感变得淡漠、平淡,对一切事情不感兴趣,不关心外界事物,对家人和朋友也缺少相应的情感交流。意志丧失,不想做任何事物,对生活没有要求和目标,终日呆坐或躺在床上混日子。这样的患者,即时在精神症状好转后,也很难再回归到社会中,进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给社会、家庭都带来了严重的物质和精神负担。还有一部分患者表现异常的活跃,在医院中主动与医护人员、病友交流,主动帮助医护人员照看生活难以自理的患者,打扫卫生等。他们一般情感较高涨,活动较多,对医院有明显的依赖,不愿离开医院。病情稳定后,家属来接出院,也不愿离开。这种情况同样不利于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其次,长期被封闭式管理隔离的精神病患者,易成为社会的犯罪源。对疾病的病耻感、自己被贴上了“精神病”的标签。加上他们常常受精神症状的支配,如妄想,幻觉等,可出现凶杀、纵火、伤人、毁物、性犯罪、家庭暴力等。〔4〕抑郁症患者会出现自伤、自残和自杀等。媒体多次报道了精神病人在超市、商场、街道等场所,对无辜人员进行伤害。这些患者危害他人生命安全,扰乱社会治安和正常秩序。
社区精神病防治工作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齐齐哈尔市的一些社区开展了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社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是一项多部门相互合作的工作,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同时精神障碍者的康复也非常需要将他们置身于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但我市的社区精神病防治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街道和社区尚未充分认识到发展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有关组织和领导配合力度不够。社区中缺少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生和具有专业精神医学知识的医生;加之医疗设施缺乏、经费不足等原因,严重影响了我市社区精神病防治工作的发展。
二、构建我市精神疾病防治社区支持体系的对策
我国《残疾人事业“九五”纲要》提出要进一步发展社区精神康复工作。21世纪的目标是在社区中施行开放式管理和综合性的康复措施,要在全国建立精神病防治工作体系。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一些城市已经在社区中开展了精神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一部分成效。2013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颁布实施。《精神卫生法》中明确规定:除诊断为严重精神障碍,并且已经发生伤害自身或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或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应对其实施住院治疗外,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对于不愿住院的精神病患者,社区对其进行防治的任务日益加重。
社区精神病防治工作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综合性,是一项多学科、多部门的工作。不能只依靠精神科专业工作者和医疗机构,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和开放式的管理体系。〔5〕吕华等提出要形成“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工作模式,即形成社会化的工作体系,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和开放式的管理。这种工作模式就是以各级政府为主导,社会各个部门包括民政、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相互协作,动员社会力量,建立以医疗机构为技术骨干、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依托的工作体系,共同提高社会人群的精神卫生保健意识和精神健康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建议如下:
1. 加大宣传,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
通过各种宣传,普及精神保健知识,提高精神健康的意识,消除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岐视和偏见,为精神病患者融入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社会各界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关注,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精神疾病对社会所造成的负担和危害;同时,加大对社区精神疾病防治的重要性以及典型事迹的宣传,使政府、社区和家庭积极合作,各自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积极支持和参与社区精神疾病防治工作。政府部门应把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纳入社会发展计划中,设立分管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对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给予指导和部署。对每一名精神病患者落实一名监护员,随时掌握病人动态,发现问题后,采用电话、网络等通讯设施联系,及时解决问题。民政、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安等各部门积极参与,依法保障精神病患者的合法权益。
2. 加强专业人员、家庭成员的培训
市卫生系统应重视精神医学专业人员的培养,全面提高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素质。目前,在我市,主要由全科医生兼职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建议政府各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吸引优秀的精神医学专业人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来,同时,加大基层人员进修学习的力度。利用我市的优势资源,引进齐齐哈尔医学院精神医学专业的学生到社区。与齐齐哈尔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合作,鼓励社区工作人员多参与精神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的讲座。对从事精神保健的社会工作者和精神病患者的亲属进行精神医学知识的培训,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传授社区与家庭护理方法。社区工作者和患者家属协助监护员,关注患者的动态。对家属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患者家属常遇到的问题,如什么原因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精神科药物有哪些副反应?是否应该吃药?怎么使患者更好的接触社会?给予咨询和解答。
3. 建立精神病防治系统
利用现有的资源,建立以精神病院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精神保健工作系统,共同承担精神病患者康复的工作。精神病院收治重度患者,对康复期和病情较轻的患者,精神病院负责提供治疗方案,深入社区指导,开展院外服务。社区负责建立初级医疗保健网和社区服务网,开展社区精神保健服务,促进和帮助精神病患者参与社会生活。家庭应协助社区,督促患者服药,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及时反应情况。成立精神病防治技术指导小组,主要负责本地区精神病患者防治的技术指导,对医务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家属提出的问题给予技术指导。同时也负责对精神病患者进行诊断、制定与实施治疗康复方案,以及专业人员的培训,对社区工作进行检查评估等。在精神疾病防治系统中建立一支包括精神科医生、临床医生、临床心理科医生、社会工作者、精神科护士组成的队伍。社区牵头,组织医务人员上门服务,每季度对病人进行随访一次,关心精神病人的身心健康。
4. 加大投入,完善医疗设施,为患者提供无偿服务
《精神卫生法》中规定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可以依法免费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贫困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由政府资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并可以得到优先医疗救助;符合条件的可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按照法律规定,加大资助精神病患者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使精神病患者能看得起病,吃得起药,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维持社会稳定。同时,建议各级政府合理调整卫生经费使用方向,使卫生经费得到合理的使用。各级财政要按照国务院“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并结合本地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实际,把必要的经费列入年初预算。社区精神病防治经费是各级政府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专项经费,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挪用,要动员社会力量给予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政府各部门应在场所、设备、人才培训等项目上,逐步加大补贴力度。逐步完善社区的医疗实施,使精神病患者在社区中能得到较好的治疗,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无偿服务:开展精神病人免费门诊工作;对精神病人免费发放部分常用精神类药物;免费体检;对生活困难的精神病患者提供减免或限制医疗费用的医疗服务等。
〔参 考 文 献〕
〔1〕 谢焱, 杨丽. 205 例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调查分析与对策〔J〕 . 中国民康医学, 2009, (05) : 45— 461.
〔2〕 朱国奎, 缪金生, 孙大治, 等.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照料负担研究〔J〕 . 四川精神卫生, 2006,(01) : 18- 201.
〔3〕 Zere E, Walker O, Kirigia J, et al. Health financing in Malawi:Evidence from National Health Accouts〔J〕.BMC Int Health Hum Rights, 2010, 10 (10):27.
〔4〕 吕华. 我国农村精神病患者防治社区支持模式构建研究—以江苏省吴江市为例〔D〕.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 2011.
〔5〕 洪伟, 张南平. 对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10项建议〔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8,(04):279-280.
〔责任编辑:金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