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文学课的知识拓展策略

2014-04-29 00:38任卫芳
科教导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策略

任卫芳

摘 要 高师文学课要培养学生高品质的学科素养,就要结合文学课程知识进行更广更深的知识拓展:向生活知识拓展以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向智慧性知识拓展以提高学生的文学智慧力;向人文性知识拓展以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样的文学课堂才会变得丰富多彩、鲜活充实。

关键词 高师文学课 知识拓展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Normal College Literature Class Knowledge Expansion Strategy

REN Weifang

(Department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 Nanning Prefecture Education College, Nanning, Guangxi 530001)

Abstract Normal college literature courses to train students with high quality academic accomplishment, we must combine knowledge of literature curriculum broader and deeper knowledge of development: to live in order to expand students 'knowledge of life skills; to expand the knowledge of wisdom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literary wisdom force; humanities knowledge to develop cultural awareness in students a deep an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ife, this literary class will become colorful, fresh enrichment.

Key words normal college literature class; knowledge expansion; strategy

在高师文学史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传授的知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基础知识的传授和知识面的拓展。文学史课程的基础知识在内容和结构上总体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不会随意变化,一般都有相应固定的教材。一般来说,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否做到举一反三地拓展知识,拓展哪些必要的知识,这关系到学生能否扎实地养成学科素养的一个关键,也是反映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根本。但长期以来,在理解文学知识的教学使命问题上,有相当的教师是以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学习为目的,以机械记忆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在知识面的拓展方面,仅限于线性思维或满足于搜罗各种奇闻逸事以引起學生的注意,表现相当随意而且缺乏明确的拓展目的,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知识应有的活力无法在学生那里得到消化和融会,影响到学生文学素养的全面养成,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那么,在文学史课程教学中,如何把握拓展性知识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呢?笔者有如下看法:

1 生活化知识拓展

就文学课而言,文学与生活的问题,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的问题,同时更是引导生活的问题。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提交的报告《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把人类学习的将来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种学习作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这也就告诉我们,文学课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生活的导向作用。文学在深层意义上就是对生活的观照,最终是为了还原于生活。从教学内容来看,不管是文学发展体系,还是作家的创作历程或经典作品的内容,在实质上都是生活经验的浓缩和凝结,都是对生活的眷顾。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教学本应回归生活、引导生活,这是教学的本性使然。

要达到生活化的知识拓展,这是构建文学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内容体系时必备的纲领,概括地说,主要从文学发展过程、作家创作经历、作家经典作品三个角度拓展四个方面的生活化知识,即生活意义的知识、生活目的的知识、生活方式的知识、生活内容的知识。

教学回归现实生活是要回归相对应的现实世界。这里的“相对应”是指与文学发展背景、作家创作背景、文学作品内容所描绘的背景与现实生活的对应关系,或对比、或映衬、或是对历史现实的曲折表现等等,教师都应引导学生仔细体味其中蕴含着的生活意义的知识、生活目的的知识、生活方式的知识及生活内容的知识,帮助学生探求知识的根源,明确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提升生活品位及思想素质。如古代文学中讲到南唐后主李煜,可以这样联系现实:他的一生,真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适合去做一个逍遥的诗人,非庙廊之才。仅凭一腔才情,当然无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根本救不了社稷。其政治上的失败与文学上的辉煌,巨大的反差给我们的人生启迪:人活在世上,都要有一番作为,青年学生更是要有远大的理想。在选择人生的职业的时候,我们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人才能发挥最大的潜能,做出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如果一旦选错了方向,走错了路,那就要付出巨大的牺牲甚至生命的代价。当然,从另一种意义上说,生活悲剧并不一定就是完全的坏事,痛苦的体验有时会让人变得深刻。李煜成为阶下囚后写出的诗词,公认其艺术价值要远胜前期。正所谓的“话到沧桑句便工”。这让人想起李白。假如李白进京后一直生活在宫廷里,唐玄宗给他一个高官做着,也许李白也会在政治上留下一两处败笔,我们却再也读不到《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伟大诗篇。李煜如果不做皇帝,我们今天就读不到“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样用血泪凝成的凄美文字,文学上当然就少了一段描写生命消亡的诗篇。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的是:(1)教学回归现实生活并不是所有的文学课教学、教学的所有内容、环节、方式都要回归生活,都一定要联系当前生活。文学课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教会生活,它还承担着更多的教育功能,不要为了回归生活而忘却了文学教学的其它目的。(2)不要把文学中的生活内容等同于文学以外的生活内容,文学生活与现实生活,其性质和意味均是不同的。艺术所展现的生活世界,只是艺术家“想要”展现的世界。

2 智慧性知识拓展

智,主要指智力,其核心是思维本质。文学课程虽然不是以智力的训练为目的,但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反映出作者观察的敏锐、分析的精辟、推理的周密、想像的新奇、联想的丰富、表达的巧妙等,学习这样的作品,学生学生的智力自然得到开发,有助于磨砺其思维品质。

文学知识中蕴涵着理性的力量,学生领悟到了这种理性力量,就是在体验知识中的智慧。在文学史课程中,知识的理性力量或智慧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学发展史中蕴藏的智慧(文学流派、文学论争、文学争鸣等)。理解和把握这些原理与理论的过程中可以领略到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说,随着智慧增长,知识将减少;因为知识的细节消失在原理之中”、“养成习惯去积极地利用透彻的原理才算最终拥有了智慧”; ①二是作家把握生活的智慧。我们都曾深深地感悟过:每个人都在人生旅途中行走着,成长着,也成熟着。身影远去,留下一道道踪迹,或深或浅,汇聚一起,你蓦然回首竟是一部大书。经典作家的不同凡响处,就在于他把人人经历过的,又是司空见惯的永恒的人生历程,却以哲人式的思考又用形象提炼、升华。三是作品语言运用的智慧。文学的思维是凭借语言为工具的思维,思维的内容又必须凭借语言这个工具来表达,文学作为思维对象,它的形象性、情感性、话语含蕴无限的阐释可能性等特性,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文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文学知识中的智慧,就是要求在教學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引导理性直觉。智慧的获得需要对知识进行理性思维和顿悟。学生本身就蕴藏着领悟知识的智慧,只是有时在面对文本时过于直觉,没有很好地体悟到知识中的智慧。这时候教师的适时点拨,就有可能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如钱钟书的《围城》,读者一看,其生活底色是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一个我们能深切感知的人生与社会。不同的只是这些事和人又是完全出于作家个人的艺术虚构,有心理上的变化的描写,有人生哲理方面的阐释,有各种事物的推理;因此有深度、有含蓄、有启发,教师在分析到作品的各个环节时稍加点拔,就可以引领学生体悟出作家把握生活的智慧;由于这种点拨的经常性,将就可以累积起理性直觉的经验,在促进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极易养成生活上理性顿悟能力的提高。

二是引导理性反思,通过知识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反思作为教学方式,其实质是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质疑释疑进行理性批判、创造性思考与实践性思维,其过程“首先是解放被理性限定的、但有着无限发展的和终极状况的自明性,然后是对纯理智判断力的怀疑;最后则是通过构造完各的高层次智慧所把握的绝对真实,以整个身心去体认和接受真理的内核和指引”。②如《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曹操率兵数十万追杀刘备于樊城这一环节,就可导出这样一个问题:刘备败退还要同意十余万百姓跟着跑,结果被曹操的军队追杀了数万人。刘备为了维护自身的“仁”而间接导致数万百姓死于非命。这个实例说明有时候不顾现实、不计后果片面追求所谓的“道德”,其危害更大。

三是促进学生的探究。知识中蕴涵着智慧,但是知识所蕴涵的智慧不会自发地呈现出来,需要通过不断追问探究,知识中的智慧才能被体验到。由于文本的多义性,学生在理解文学作品时就不会局限于一种答案、一种思维,而是摆脱过去封闭的一元教学模式下的思维方式,打开思路,发散性地追求各种到达彼岸的路径方式,从而形成一种开放的思想。“有智慧的人能以理性思维形式,对世界、人生和生命不断地追问为什么;他要超越当下现实,对未来可能性提出追问;他要超出有限的事实,对无限的理想世界提出追问。这样凝结成一种人所特有的聪明才智——关于人的未来的崇高理想”。③《三国演义》中马谡失街亭之后,明知按律会被诸葛亮处死,为了保命他完全可以逃跑或投降曹操,但他却仍然回到军中接受诸葛亮的审判并从容交待后事。对这一环节的讨论,学生得出多个可能性结论:(1)马谡敢于承担责任,称得上真正的男子汉;(2)对蜀国的绝对忠诚或依赖诸葛亮的公正执法;(3)害怕逃跑会殃及家人,体现对亲人的爱。这里且不说哪个结论更可靠,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的发散式思维。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多元的反应,鼓励有创意的评价,对言之有据的独特见解就多加鼓励。

3 人文知识的拓展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在2011级本科新生典礼上的讲话 “推动时代变革、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成为素质全面、视野宽阔的一代新人,更需要同学们做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重并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品位”。④这段讲话无疑道出了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对当代大学生的迫切要求。

人文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的关怀。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就文学课而言,它强调的是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文学即人学。作为文化的载体,尽管不同时期的文学,不同地域的文学,不同民族的文学都有着不同的特色与风格,但在反映人文价值方面,却展现出更多的普适性,即人类共通的积极健康的人性。在讲授文学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文学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对树立当代大学生崇高的人生信仰、建立新型的伦理道德规范、全面提升人文素质、造就全面发展的现代人具有深远的意义。

传递文学学科中的人文元素,首先,要求我们在介绍作家的时候,透过其创作经历、生活际遇,表现出伟岸的人格、优秀的品质,去感染,去影响每一个学生:淡泊名利不愿与封建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陶渊明,有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光辉人格和精神气质的鲁迅,糟糠之妻不下堂、成名不忘故乡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莫言,都能给我们深刻的人生启迪;其次,在分析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努力挖掘知识中所蕴藏的人文元素;并与现实相联系,帮助学生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适应,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如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其事业上的曲折变化所展现出的残酷现实,其爱情上的悲惨结局所展现出来的人生百态,都能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在人生的道路上,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又要有美好的品德;既要勇于奋斗,又要善于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文学教育应该通过这些震撼学生心灵的作品,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社会的光明与黑暗、人性的刚强与孱弱,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继承文学中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传统,更好地适应现实,融入社会,从而发展自己。

文学的知识拓展是必要的也必须的。但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我们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拓展并不是说每一堂课、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要进行知识拓展,而是要结合文学知识点的指向,适合指向生活就向生活拓展,适合指向智慧就向智慧拓展,以此类推。另一方面,作为文学课的教师,要真正实现有效的知识拓展,它首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量,更依赖于教师把握文学教学的智慧。思想重视,方法得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文学知识的有效拓展,才能调动各种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学习环境,使文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鲜活充实,才能培养出高师学生深厚的学科素养,使他们成为未来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有用之材。

项目基金: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编号2012JGB418)

注释

①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66.

②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4.

③ 杨寿堪.问题的哲学[J].社会科学辑刊,2002(5):11-15.

④ 顾秉林.三谈人文日新[N].光明日报,2011-09-01.

猜你喜欢
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几何创新题的处理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数据分析中的避错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唱反调”的策略
价格调整 讲策略求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