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芳
兴趣是一种潜在的素质,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倾向,它是克服困难、推动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学习动力,而且也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反之,学生若失去了学习兴趣,学习将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不断创造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条件、环境和氛围,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一系列的问题,成了我思考的主题。新课改的理念给了我启迪,多年的教学经验给了我灵活,不管学什么,关键在于兴趣,有了兴趣,一切都能迎刃而解。故此,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此粗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
一、兴趣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凡是成功人士,无不对自己所从事或追求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正因为如此,他们孜孜不倦,埋头苦学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俗话说得好:“梅花香自苦寒来。”有了耕耘才有收获。可见,对受教育者来讲,能否取得优异的成绩,关键在于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动力。有了兴趣,才有活力。有了兴趣,才愿意去挑战。反之,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兴趣不存在,就没有学习行动可言,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要想获得累累的硕果,不仅要有辛勤的耕耘,更重要的是要有浓厚的兴趣。
二、鼓励、表扬学生
我们做教师的要学会欣赏学生。不要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这样你所看到的只是生活中阴暗的一面。要知道,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他们都有各自的优点、特长、爱好,都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赞许与认可,希望能够获得一种被关注、关爱的满足。因而,适当的表扬、鼓励学生显得非常重要。假如平日你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就有了自信,有了奋斗目标,有了努力方向,这样,学生不仅会喜欢你这个老师,也会对你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而且,对于年幼的学生来讲,更是如此,赞赏如同阳光、雨露,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激发他们学习的斗志。
三、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如今的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心理总是渴望能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性,适当地安排一些以组为单位的集体学习课,以便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1.教师是组织者,教师应把“学生为中心”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以此来设计教学、组织教学
教师作为组织者,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理解、去思考、去操作。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精心选用合适的形式组织教学。如,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就必须让学生先想象“全等”这个词,显然学生能够很快地发现全等是完全相等的意思,“全等三角形”也就是完全相等的几个三角形。操作全等三角形,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再师生动手,这样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虽在教学中,学生占主导地位,但我认为教师的讲解也是必不可少的,再有些教学内容中,如果没有教师的讲解、说明,有些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是无法展开下去的,所以,教师一定不要拘泥于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趣的学习。而当学生知识、能力欠缺的时候,需要教师的多指点、引导。当学生疑惑时,交流学生发生争执时,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直接指引方向、而应引导他们辨明方向、找依据、找理由,多鼓励。教师绝不能主导教学,但也不能什么都讨论,什么都合作,而应重视学生的独立学习的培养和引导。
3.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教师应真正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在学生思考、实践、交流、合作时,教师可以倾听、观察,甚至还可以亲自参与他们的讨论、交流,這样可以更加充分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征、思维方式,这样能使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学习的过程,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它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总之,在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教育教学中,要转变新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注重双基教学;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