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羌族音乐文化的多元保护措施探析

2014-04-29 19:19雍敦全宋康周翔飞
音乐探索 2014年4期
关键词:音乐文化羌族

雍敦全 宋康 周翔飞

摘要:羌族有语言没有文字,文化历史悠久,不论是在伦理纲常还是历史人文方面皆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而说到影响深远,举足轻重的便是羌族音乐了。羌族音乐与羌族人民的生产劳动、生活习俗息息相关,具有顽强的生命力。2008年“5·12”地震的发生,对羌族聚居地人口、环境、文化设施的严重摧毁,加速了羌族音乐文化的濒危状况,急需有效的措施抢救和保护,虽然灾后不少有识之士对羌族音乐文化进行了一定的保护,但现状并不是很乐观。文章根据羌族聚居区的走访调查研究,提出对羌族音乐文化进行多元化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羌族;音乐文化;多元保护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4)04—0115—04

中国是民族众多的泱泱大国,而大国如大树,枝干皆好才能稳固根基,羌族则是这棵树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分支。沧海桑田,《说文·羊部》一书中所述的“西戎牧羊人”,就是如今羌族的缩影。远居于西北地区的羌民族在不断的地理迁徙中也变换着人文,在时问的洗礼下逐渐与汉族融合,而始终保留着原有风貌的就只剩下聚居于四川境内岷江上游地区的羌族人了。经过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后,羌族现有人口31.65万,大多散落在阿坝州的茂县、理县、汶川以及绵阳市的北川地区,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等地。跻身藏彝走廊,并自称“尔玛”。羌族民众,多居住在半高山地区,守护着本民族的古老文化和习俗,过着半牧半农生活,堪称羌族历史人文研究的“活化石”。

汶川地震的巨大灾害席卷四川岷江流域的羌族聚居区。这场地震前所未有地袭击了古老悠久的羌族文化,使羌族人民不仅失去了亲人和家园,也失去了历史久远的名胜古迹。这样的摧毁不仅仅摧毁着羌族本土,羌族文化和羌族历史也受挫。所以,保护羌族所留文化遗产,也是在解国家的文化窘境的燃眉之急。

课题组成员通过走访羌寨以及和汶川、北川等地文化旅游部门的领导、文化工作者座谈,认为对于保护、传承和发展羌族文化,应当多层次、宽领域。对此,笔者提出几点看法。

一、政府应在羌族音乐文化保护中起主导作用

(一)中央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和国家各部门领导都高度重视。原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特别指出,羌族同胞受损极为严重,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造时,应重点保护好羌族文化。文化部也采取积极措施来保护羌族文化:1.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灾后重建规划,要注重保护文化遗产,注重保持民族文化特色;2.组织专家研究制定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设施重建和恢复传承规划,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3.研究论证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对羌族文化遗产尤其是音乐文化进行整体性保护。

(二)地方政府部门积极行动。2008年5月21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批准通过了《北川羌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条例的颁布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有了强有力的保障,并落实到各个县和辖区,县领导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举荐了相关负责人。地震发生后,地方各级领导都对羌族文化遗产予以了保护,这为羌族音乐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汶川、北川等民族自治县在灾后重建中,各省援建人员也高度重视羌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保留了原生态的羌族民族元素和风格。

二、羌族聚居区应形成具有羌族特色的中小幼民族音乐教育

从专业角度出发,羌族音乐文化保护应在传承保护原羌族音乐文化基础上结合学校教育特色和优势。羌区的学校积极将优秀羌族音乐文化作为讲义课程,编写浓郁羌族特色的地方教材。从幼教、小学、中学到羌族聚居区的各级学校均应传承羌族民俗。传承羌族民俗在羌族历史文化教育上有着很高的价值,也是羌族劳动技能培养的重要场所。将其通过一系列活动扎根于羌族文化本身中,以实现教化作用。

羌族音乐文化要想得到传承,还要在教育的基础上扩大宣传。要让学生知道羌族文化为何珍贵,使他们以学习的心态,积极主动地传承羌族文化,发展羌族文化。

三、高校应成为羌族音乐文化保护的中坚力量

高校是高级人才集聚的地方,也为地方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高校是羌族音乐文化保护方面的中坚力量。地震发生后,各高等院校都投入到了对北川羌族文化的研究中,纷纷研讨保护措施。在众多学者的实地考察和研究下,编著了《羌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羌族口头遗产集成》(四卷本)等一系列科研项目,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对保护、传承和弘扬羌文化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加强与汶川县的合作交流,除了在专业知识上给予无私指导外,还建立长效机制合作共建,将该院的部分学术研讨会、专家会议等放到汶川县映秀召开,提高映秀震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希望根据汶川地震经验,由汶川县和四川大学联合策划,组织专家及汶川相关部门人员到雅安芦山对口援建,充分发扬中华民族的大爱精神。汶川县与西南民族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经济发展、旅游规划、科技成果转化及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将西南民大校方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汶川发展的生产力,让校方的优秀文化传统在汶川开花结果,希望校方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将汶川建成西南民族大学的教学基地、科研基地、实习基地,把汶川与西南民大建成县校合作的典范。四川音乐学院在汶川县水磨镇成立汶川羌藏文化研究院,实施完成了如《四川川北羌族与平武白马藏族民俗艺术的综合开发利用》等文化部课题,在音乐艺术文化的保护方面都起到了一定保护作用。阿坝师范专科学校也搬到了汶川县的水磨镇,并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加大了对羌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力度。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利用其地理优势,对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了更为细微的研究,得以成功收获。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羌族音乐文化,学院开设了羌藏文化保护与开发文化产业经济、羌藏歌舞表演等专业(方向)。中国民协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正式在学院成立后,就开办了灾后第一家羌族文化民俗展览馆,并与北川县政府共同成立了“羌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的有力投入,这些都为羌族文化遗产的研究锦上添花。各专业高校持续对羌族音乐文化保护的学术研究和传承弘扬,将对羌族音乐文化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四、羌族民众是保护民族古老音乐文化的主体

教育和引导灾区人民,提高他们保护民族音乐文化的自觉性,使灾后音乐文化重建成为灾区人民的自主行为;音乐文化发展中所获利益要心系人民,以让人们自己去有意识保护羌族音乐文化;而对音乐文化保护更要重视积极建言献策,让所有人置身其中,参与其中。

统一规划、建设“羌族音乐文化旅游区”,在汶川等羌族聚集地建设锅庄广场等公益音乐文化活动场所,让羌族民众每天都有专门的地方跳舞、唱歌。合理利用“地震资源”,从利于民众生活和长期发展出发,让民众自己明确目标,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除此之外,灾后重建应该蔓延到各级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文化特色。

震前,民族文化是羌族地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长远来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也是该地区的经济源泉。在旅游项目重建上应该加以扶持,共同开拓资源,发挥优势,共同取得重建突破,要挖掘各自的地方音乐、习俗特色,共同利用好大禹文化、羌族音乐文化等独特优势旅游资源,由震前各自为政的分裂局面改为合作互补局势,建设“羌族音乐文化旅游区”,优选一批区位条件、可进入条件等旅游开发配套比较好的特色景区和村寨,吸引更多游客。

要由内而外地提升灾区的综合竞争力和加大重建力度。抓住羌族聚居区得天独厚的音乐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并发展利用,使民众得到实惠,羌族民众自然就会更主动地保护、传承羌族音乐文化和传统习俗,羌族音乐文化便不会被外来文化所侵蚀。

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羌族音乐文化宣传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大众传媒要积极担负起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一方面,通过媒介的报道宣传,向民众介绍羌族音乐文化的内容和重要性,唤起公众对它的关注。另一方面,借助媒介的批评性报道、评论等监督手段,引起政府职能部门对音乐文化保护中存在问题的重视,以强有力地行政手段保护羌族音乐文化。此外,大众传媒对羌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将促进围绕传统羌族戏剧、舞蹈、民歌的文化旅游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起到保护传承的积极作用。

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新技术、观念等,会被非物质文化潜移默化的吸收,这为羌族音乐文化在新语境中的技艺创新和文化积累提供了养料。一种文化要获得发展,就必须将文化传承和积累相结合。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羌族音乐文化在内容上得到大力传承,在艺术上有所创新,在观念上受到重视,在文化积累上,获得合理吸收。为羌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积极通过大众传媒、文艺演出和展览等途径宣扬羌族音乐文化。聚焦重点羌族文化形成产业链发展,在向国外传播,吸引外资的前提下也能增强我国的民族自信感,更好地激发羌族音乐发展的潜能,积极通过大众传媒,扩大羌族文化的影响力。四川音乐学院已针对羌族音乐的保护,出版发行了《古城恋歌》《一路感动一路歌——阿坝、甘孜采风实录》和即将撰写《羌族民族民间歌曲典藏》,通过对羌族音乐的收集、整理与发行等为羌族音乐的传承尽绵薄之力。

六、对羌族音乐人才加大培养力度

相关政府应成立专门的音乐管理部门。部门管理人员可以采用远程教育系统和定期调派专家教师上门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也可以避免学习培训走样。

根据调查采访得知,羌族虽有很多音乐文化人才但却缺少管理和其他方面的精英。这反映出了人才缺失和就业专业不对口的弊端。建议对羌族音乐文化人才进行规范选拔,也要有针对性和公正性的根据需要再分配人员,这样才能减缓教育和资源的浪费,才能对羌族文化遗产进行充分保护。

保护羌族音乐文化遗产,不仅要借鉴其他国家经验,还要从羌族本土出发充分开发和利用羌族本民族的资源。依据文化规律,对羌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不能肤浅应对,要由表及里深入研究。通过对社会结构的评估,通过跨领域和跨学科的分析,提高羌族人民自身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以更好地保护羌族传统音乐。对此,四川音乐学院已和汶川县达成共识,着力在培养羌族音乐文化专业人才上下功夫,已对汶川的“羊角花艺术团”的专业人才培养制定了相应的机制和措施。

七、羌民族语言的传承对羌族音乐文化的保护至关重要

语言是民歌产生的基础,是音乐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灵魂。“在千百年的过程中音乐曾经是(现在仍然是)与语言联系的。”歌词和旋律在羌族民歌组成中有着极高的重要性。演唱羌族母语歌曲可以更好地诠释羌族的文化。“羌族旋律和自然旋律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保护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也要做好羌族语言的保护,羌语是拯救羌族核心音乐文化的关键和有效途径。经过现代化进程的洗礼,羌族本族语言已经濒临消退,对其本民族语言的保护刻不容缓。

语言和文字是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在教学上运用本民族语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民族归属感;有利于促进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国家对于羌族灾后重建投入了很多的财力物力,羌族文化的保护也得到了国内外的重视。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应考虑尽快在大专院校创建羌语系,加大对羌族语言文化的教育,发掘这方面的人才;推进编写关于羌族母语的教科书;在茂县、汶川、黑水、松潘、北川等羌族母语区的幼儿园、中小学继续实施羌语文教学;在科研机构和高校进一步设置羌族母语课程,提高羌族母语的影响力。

结语

羌族文化博大精深,与国家文化发展和非物质遗产开发息息相关。目前,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羌族瓦尔俄足节、卡斯达温舞、羌族多声部民歌、羌族羊皮鼓舞、羌年、羌族刺绣,七项羌族文化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保护羌族音乐文化就是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瑰宝。羌族有语言无文字,“释比”文化就是羌族传统文化的一个良好体现,延续着羌族古老文化的释比文化,生生不息地呵护着羌族文化的尊严。所以,音乐是羌族文化的核心力量,集中民族历史、文化、信仰、伦理、道德、情感等于一身。因此,对羌族音乐文化的采集整理和保护,皆在音乐文学范畴之上。人类无法想象在短时间内有多少种音乐无声无息在消失。调动全体民众对羌族音乐文化展开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多元化保护是羌族音乐文化保护的必要手段,只有每个相关部门和每一个人在羌族音乐文化保护方面,都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羌族音乐文化才能够得到最好的保护。

责任编辑:朱婷

参考文献:

[1]北川羌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北川羌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3]北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北川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

[4]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

[5]羌族简史编写组.羌族简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

[6]阿坝州文化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艺术志[M].成都:巴蜀出版社,1992.

[7]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志编撰凄员会.汶川县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8]马长寿.氐与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贾银忠主编.濒危羌文化——5·12灾后羌族村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承人生存现状调查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11]贾银忠主编.中国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12]赵学义,关凯.政策视野中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13]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4]李祥林,亟待抢救保护的羌族戏剧文化遗产[EB/OL].http:∥www.studa.net/Music/080701/11280355.html,2008-07-01.

[15]玛采尔.论旋律[M].孙静云,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16]江明憞.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音乐文化羌族
羌族古籍瑰宝《刷勒日》图经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四川德昌傈僳族葫芦笙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中国当下乡村“西乐队”音乐文化初探
56 个民族56 枝花羌族